03.04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男神的點贊,病人的笑顏,是他們在戰場上的興奮劑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男神的點贊,病人的笑顏,是他們在戰場上的興奮劑


得到男神的誇獎,讓他心花怒放!

周凱,西南醫大附院重症醫學專業的副主任醫師,四川省第一批(西南醫大附院第一批)援湖北醫療隊成員,隊員們每天需要輪崗4個小時,待在病區開展診療工作,但周凱作為重症區域的醫生,主動要求調往住著確診重症患者的重症監護室,工作時間由原來的4個小時增加到8個小時。一直穿著隔離衣,8小時不吃不喝,不拉不撒,一直高度緊張,高強度工作,上完一天,汗水已經把衣服打溼了好幾遍,出來之後坐地上很久都緩不過來。

在武漢奮戰已經三十多天,他說2月23日,這一天,對他來說意義不凡。那天凌晨,周凱比往常更加期待的來到病區,做好所有準備,心情還有點小激動,因為要見到他的男神———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國家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北京協和醫院ICU(重症醫學科)主任,重症醫學專家杜斌教授。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男神的點贊,病人的笑顏,是他們在戰場上的興奮劑

杜斌教授指導用ecmo救治病人,為病人吸痰

要和自己心目中的男神一起查房,向他彙報病人病史,看他為每一個有創呼吸機的病人吸痰,觀察痰液形狀,周凱內心有著小粉絲的激動和對前輩的敬佩和感動。

當自己的偶像表揚四川隊的ICU工作做得好,做得棒,周凱心裡別提有多開心了,他在自己的日誌中這樣寫到:“從昨天凌晨進艙,下班已是十點多了。不知不覺在ICU呆了十多個小時,但是真的不覺得累,見到了杜斌教授,這位重症醫學公認的男神甚是開心!我要向他學習,用我所學,盡我所能去救治更多的患者,做一個有溫度的重症醫生!”

一劑良藥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鄒老師,24床的項婆婆今天拒絕輸液,怎麼勸說都不行。這可怎麼辦呢?”“好的,我去看看項婆婆呢。”鄒林帆聽聞後立即前往婆婆床前。鄒林帆是西南醫大附院重症醫學科的主管護師,也是四川省第一批(西南醫大附院第一批)援湖北醫療隊成員。她說:“項婆婆今年82歲了,一個月前在醫院做了直腸癌造瘻術,之前一直是兒子在床旁悉心照顧,疫情爆發後,醫院不能留陪護人員,只剩下她一人獨自在醫院,婆婆身體沒有康復,不能下床活動,吃飯、小便、造口處理全靠護理人員。沒有家人的陪伴,她常常心事重重的,情緒不好的時候就像個小孩子,我們空閒的時候也會去和她聊天、談心。”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男神的點贊,病人的笑顏,是他們在戰場上的興奮劑

“項婆婆,今天不舒服嗎,怎麼不輸液呢?”鄒林帆來到婆婆床前問到。“鄒老師,我這兩天早上吃一點點東西就吐,膽汁都吐出來了,太難受了,輸那麼多天液也沒見好轉,我不想輸液了。”

鄒林帆把輸液的目的、所用的藥物,不輸液的後果解釋了一番,婆婆還是拒絕輸液,見此辦法沒有效果,鄒林帆便與婆婆聊起了家常。

“婆婆你以前是做什麼工作的呀?”

“我是老師,是高三雙火箭班的教學老師。”

“您真厲害呀,班上肯定全是優秀的孩子,全都很聽話吧?”

“也不是,還是有調皮的學生。”

“那你要管他們嗎?是苦口婆心的批評教育?還是放任不管呢?”

“管,當然要管了,作為人民教師,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您真是一位好老師,我們作為醫務人員,跟您也一樣,我們不放棄任何一個病人,國家不放棄任何一箇中國人。我們從四川不遠千里來到這裡,為的就是讓您早日康復,早日戰勝疫情,讓大家可以不戴口罩出門,開開心心、健健康康的生活。”

“你們辛苦了,孩子。”

“不辛苦,只要您乖乖的聽醫生的話,按時輸液、打針、吃藥,您一定會很快好起來的。那樣您就可以回家同老伴、兒子、孫子一家團聚了。”

“是的。”

“那您看我現在去給您準備輸液怎麼樣?”

“好吧,姑娘,謝謝你了。”

“不用謝,我們應該的,不放棄任何一個人,即便她不聽話。”

婆婆一聽哈哈大笑起來,臉上的愁容不見了。防護服下的鄒林帆也笑了,她在日誌裡寫到:“項婆婆今天聽了我的話,乖乖接受治療了,我很開心,“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真是一劑良藥!”(黃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