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淺析《論語·里仁篇》:虛心接受批評、慎重選擇朋友,就是仁德

三國時期的武將關羽以其勇武忠義著稱於世,被後世之人尊為“武聖”,他的一生傳奇卓著,

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等等,大小百戰,幫助劉備打下了蜀漢的天下,被封為“漢壽亭侯”。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近似無敵的存在,被二十來歲的陸遜給擊倒,接著敗走麥城,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的結局。歸根結底,還是由於關羽自身的性格缺陷所造成的,這個缺陷就是:驕傲自大。

在關羽獨自鎮守荊州要地之時,孫權曾經為兒子的婚事向關羽提親,希望能迎娶關羽的女兒為兒媳,以結秦晉之好。單從兩者聯姻的好處來看,此舉可謂是百利一害,既能穩定荊州大勢,又契合了諸葛亮提倡的“聯吳抗曹”方針。即便拋開這些,單從兩者的身份地位來講,一點也不算委屈了關羽的女兒,但他卻是大怒說道:“虎女焉能嫁犬子!”如此一來,徹底讓兩家關係破裂,並就此埋下了隕落之患。

淺析《論語·里仁篇》:虛心接受批評、慎重選擇朋友,就是仁德

孔子說過:“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篇》,它的意思是:“人的過錯,各不相同。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過錯,就知道這個人有沒有仁德了。”用在此處,來看待關羽的行為,從中吸取教訓,再合適不過了。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個世上原本便沒有十全十美之人,即便是“武聖”也有其獨特的個性和缺點,也正是這種原因,才讓後世之人對關羽更加敬佩。同樣,也才讓人們對於孔子的言傳身教,表現的那樣推崇。

其實,對於我們普通之人來說,要完全達到孔子“仁、義、禮、智、信”的品德要求,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不能借此來提升自己的品行、規範自己的言行,儘可能地做一個有道德、有情操的人。而這,就需要在正確認識自身的同時,改正問題缺點,發揚好的做法。

淺析《論語·里仁篇》:虛心接受批評、慎重選擇朋友,就是仁德

一是要“聞過則喜”,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特別是批評的意見。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孔子的話與孔子所說的“觀過,斯知仁矣”,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揭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對於自己的過錯,一定要正確對待。當自己在與別人交流的時候,一定不能害怕別人給自己提意見,更不要一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時,便如坐針氈,甚至迫不及待地跳起來反駁。

要虛心地接受別人的意見,特別是聽到自己的問題和缺點時,一定要靜心地思考,想一想別人說得對還是不對,切實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試想當時關羽若是能夠虛心聽取屬下的意見,與孫權聯姻的話,不單是其個人的結局會有本質上的變化,甚至連整個三國的歷史都有可能被改寫。

二是要“擇善而從”,養成良好的習慣,摒棄不良的行為。

春秋時期,魏獻子把祈氏的領地分為7縣,把羊舌氏的領地分為3縣,為此便需要重新選擇一些有才能的人去擔任這些地方的長官。

這個時候,魏獻子便想到了魏戊,然而他卻又擔心別人說自己偏私,從而使得他猶豫不決。這個時候,大夫成傳一番話,卻是打消了魏獻子的顧慮:“只要魏戊真正有才德,就不要管什麼親疏,關鍵是他看能不能做到賞罰分明,擇善而從。”

我們普通人,雖然不是魏獻子,不能決定別人的去留升遷,但卻是能決定我們自己應該養成什麼樣的習慣。對於那些能夠讓自己不斷變好的習慣,我們要努力地保持和發揚,並讓它來帶動自己向善向好;對於那些可能給自己造成負面影響的行為,一定要在引起重視的同時,及時將其摒棄於身外。而這樣,又何嘗不算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擇善而從”的例子呢?

淺析《論語·里仁篇》:虛心接受批評、慎重選擇朋友,就是仁德

三是要“見賢思齊”,慎重選擇朋友,切忌交友不慎。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並非是孤立的個體,只要在社會之中,就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而對每個人來說,除了父母以外,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就要算得上是老師和朋友了。這個時候,就要求我們尋求良師益友,做到見賢思齊。

交友時,要慎重地選擇,除了看對方的才能以外,更要注重他的品德。要選擇那些處事積極、為人樂觀的朋友,這樣的朋友不一定能夠對自己的事業前途有什麼太大的幫助,但他的行為卻是會在潛移默化之中激勵自己,讓自己充滿昂揚的鬥志,擁有不怕失敗的樂觀精神。

而對於那些不管自己做什麼、甚至是違紀違規,他都依舊“加油打氣”的人,一定要“敬而遠之”,因為這些人會讓自己逐漸喪失對於是非對錯的判斷,模糊了善惡的界限,使自己逐漸迷失在對方的陷阱之中。

這樣的例子很多:《三國演義》之中的關羽結識了劉備和張飛,三人共同努力之下,打出了一片天下;而《水滸傳》之中的“玉麒麟”盧俊義認識了吳用,被逼落草為寇加入梁山,雖為被招安,但卻是在被利用完之後,中毒身死。兩者相比,交友之要,高下立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