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賺大錢,要趕上好的趨勢

這些年,在我見過的能夠賺大錢的人裡,沒有一個不是靠運氣的。

這很殘忍,但是事實。

同樣的時代,同樣的十幾年,同在一個國度,有人平布青雲,有人卻下了地獄。

這究竟是為什麼?

研究了幾年之後,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我們身處一個跌宕起伏的大時代,短短十幾年卻經歷了一場大週期,凡是踏準了週期結點的人,都被送到了浪潮之巔,凡是一腳踏空的人,都被巨浪掀翻。


這跟你的智商,你的天賦,以及勤奮程度都沒有任何關係。千萬別再說你很努力,你要知道,在一個各種變化不斷來襲的時代裡,我們就像在大浪裡航行的船,面對洶湧大浪,能夠看準週期,並根據風向和風速判斷下一個大浪,遠遠比善於努力划行要重要的多!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大週期面前,我們都只不過是一個浮萍。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各按其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


看透這一切之後,你有一種說不出的淡定。


賺大錢,要趕上好的趨勢

很多人其實到現在也沒弄明白他們是怎麼賺錢的,很多人都會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能力的結果,事實上這個是最大的可悲……

我自己一直在反思這些年裡的很多事情,突然發現所有的成功失敗,很大程度上都不是我自己個人能力決定的,而是很大程度上被大趨勢給決定了。

很多年前我就離開了股市,只是因為覺得我這個人能力不如別人,勤奮不如別人,運氣不如別人,我憑什麼跟人在一個能力充分競爭市場上賺錢?

我唯一盈利性的機會其實只有一個,就是豬都會賺錢的時候,我才有賺錢的機會啊。也就是風口來的時候,例如06年,例如09年,那時候,滿大街都會聽到誰賺了多少,賺了多少,於是我就能有機會賺錢了。

如果在一個不是普遍性的盈利市場上的時候,我發現賺錢一般都是辛苦錢,也就是跟人比體力才能賺錢,花更多的時間,做更多的調研,那些都是辛苦錢。而可悲的可能是競爭越充分的市場,你會更可悲的發現你即使很辛苦了,也是不賺錢的。

後來衍生出去看很多問題,發現其實不單是股市,任何行業好像都是差不多,2002年的時候,我們很多同學離開了中國去美國讀書,都是名校啊,牛逼的一塌糊塗的名校啊,我們這些垃圾被留在國內,十多年過去了,我們這些垃圾在國內啥事情也沒幹,結婚生子,然後沒事只能買房子,一套兩套三四套,然後就發現那些國外讀了N年的書的同學們可能就比較悲催了,回國可能一套房子也買不起。

是我們能力強麼,不是的,是因為我們趕上了好時候,中國大發展都格局裡,能力其實是不需要的。

我們自己也很悲催的發現,回老家去,甚至不如那些沒考上大學的同學們,他們初中畢業、高中畢業就開始闖蕩江湖,更早的接觸社會,更早的在外貿領域做業務,而你因為可能是大學畢業,選擇也比較多,反倒不如他們有更好的積累,尤其在過去十年賺錢最多房地產行業,一般比拼的其實也是膽魄而非能力。

彼時的阿里,容納了一幫‘烏合之眾’,很多都是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的學生,名校幾乎沒有,十多年過去了,去阿里的人,一個個身價過億。

能力決定一切麼?好像還真不是。

這個世界上,賺錢的事情,從來不是辛苦的事情。

比辛苦,我們比的過那些富士康的工人麼,比得過農民伯伯麼?但是他們比你更賺錢麼?所以世界上,如果一個行業要靠比能力來賺錢的時候,你會發現好像賺的只能是辛苦錢了。更苦逼的是甚至很多人還賺不了辛苦錢,例如現在一堆苦逼的XX電商。

現在創業的人很多,我一直都跟大家說,創業有時候選擇大方向很重要,因為賺大錢和賺小錢說白了,其實都會很辛苦,都很艱難,你路邊開一個小店鋪要做成賺錢,其實也不見得比做好一個國有企業要容易到哪裡去,都不容易,但是同樣辛苦,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這個時候,大格局大趨勢就顯得非常重要,儘量去做一些趨勢性的機會的事情,市場整體向上的機會,只要做的稍微好點,總還是有機會的,而有些行業,你再怎麼做,其實都註定了最終的結果都不會好。

我們做投資的要去投資一個賺的是辛苦錢的時候,那就會發現我們賺取的只能是社會平均回報率,於是我們到最後發現得出的結論其實也還是儘量淡化能力的重要性,更多看中趨勢性的投資機會,在大趨勢性的格局裡,在進行一定程度的鋪量投資,能力無法量化,很難確切的預測,而大趨勢的視野還是有一定的邏輯可循。

周鴻禕說:有一個競爭對手永遠打不敗,那就是趨勢。

孫中山很多年前有句話叫“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意思就是任由你再牛逼,你也無法對抗歷史的潮流,這就是趨勢的力量。但是問題來了,趨勢到底是什麼呢?

趨勢這個東西,有幾個特徵挺有意思:

第一個特徵其實是趨勢只有在將起未起的時候,才有意義,太早看到趨勢其實毫無意義,太晚你會錯過太多的東西。

賺大錢,要趕上好的趨勢

也是為什麼很多聰明人都賺不到錢的原因,趨勢看到了最後就是虛無主義者,因為覺得這個也就這樣那個也就那樣,都沒啥意思,看的太遠的人,其實挺適合做先知,當然也很容易成為先烈,看的太早的悲催案例太多了,意義更是不大。

哥白尼在中世紀就看到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於是就被火燒死了,太多太多聰明人死在了不在當下生活的故事裡去,等好不容易撐到風口來的時候,他已經先沒了。

而如果趨勢都被人看到的時候,其實趨勢的意義也就沒了,當真理都被大家接受的時候,真理就會淪落為常識,你已經沒有任何機會和優勢來成為一個佈道者了,在現實中也有挺多好玩的事情。

前些日子聽到一個農民說:

ZF讓我們種蔥,我們就種蒜;

ZF讓我們種蒜,我們就種蔥。

這個就是極為簡單的樸素的趨勢性發現的案例。

當趨勢被所有的人都看到的時候,你其實只能迴歸到賺辛苦錢的邏輯裡去,記住辛苦錢往往不賺錢的真理吧。

在這個特徵裡,我們收穫的東西是什麼呢?是提前預判很重要,因為只有在人們尚未發現,而你卻提前發現,也提前動手了,那你或許能有先發性優勢。

這裡挺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其實都能看到一些趨勢性機會,但是能下手的人其實也不多,看多做空,看空做多,甚至看而不做的人,其實都挺多。我們經常聽很多人說,當年我怎麼怎麼看對了,但是這種看對了,跟你有啥關係麼,總體來說,愛折騰的人,勝算更大,未來的創業很大程度上會比拼試錯的次數和成本的綜合。尤其是趨勢留的時間窗口越來越小的時候。


我自己對金融行業的簡單理解就是金融很大程度上看天吃飯的行業,在普遍性不賺錢的市場裡,你金融機構要實現盈利,難度其實很大,這種典型看天吃飯的行業的合理邏輯就是能賺錢的時候,狠狠地賺錢,不能賺錢的時候就回家休息,遊山玩水。


不跟大趨勢做對抗,當然不是說大趨勢不好,你沒有賺錢的機會,只是這種機會會很辛苦,好漢不賺六月錢?火中取栗的事情玩他幹什麼呢?

當年袁紹官渡之戰,謀士跟他說,不能打,不能打,一定敗。

袁紹不聽非要打,還把謀士關了起來,後來果然敗了,別人就跟謀士說,主公敗了,真該聽你的話啊,回來會感激你的。

謀士就嘆氣說,不是的,如果主公勝了,一定會很高興,然後天天奚落我,罵我神棍,我還能活命,如果敗了,他一定會覺得面子掛不住,反倒把我給殺了。

沒多久就應驗了,這個世界沒人喜歡說真話,的確是有道理的。不過好在我是自由身,這個也是互聯網帶來的好處,就是你喜歡聽就聽,不喜歡聽就不聽。

在一個趨勢起來的時候,乘風而起其實難度並不如想象中大,在新興領域並不需要太大努力,就能較為輕鬆地擊敗固有規則體系裡的王者。

蘇寧曾經是線下的王者,當年股價也是及其牛逼的,但是阿里打掉蘇寧,我並不願意認為是一個企業對一個企業的勝利,他是一個時代對另外一個時代的勝利。

每個時代裡都有自己的王者,蘇寧代表了互聯網未出現之前的渠道之王,而阿里則是互聯網時代的王者,本質反應的其實是人類走入了互聯網時代,原先的生活作業方式時候對蘇寧的依賴變得不再被需要。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不是蘇寧不努力,不牛逼,而是再牛逼也沒用。

這個就是可怕的趨勢之爭,不同維度體系裡的競爭是極其可怕的,壓根不是單純和純粹的能力之爭了。互聯網其實是個底層革命,改變很多的生產作業方式,從而使得固有生產作業方式上的一系列王者的優勢喪失。

賺大錢,要趕上好的趨勢

趨勢的第二個特徵是什麼?

是隨機偶然不可測。

我們看到很多是因為技術的不可替代性,群體性特徵的不可測性。使得技術是不可琢磨的,而且群體性特徵的興起使得熱點不斷被改變,社會整體的無意識,你很難把握未來趨勢的機會在哪裡。

世界上能跟著趨勢賺錢的是兩類人:

一類人是馬雲、黃曉捷這樣的人,他們天生具備敏銳的嗅覺,對於市場的理解很通透,而且執行力很強,天生愛折騰,且夠狠,對自己能狠下心來的人,都能成點事情,如果看準來方向,能成大事。

還有一類人壓根不存在所謂選擇一說,他們中絕大多數人所謂跟著趨勢賺錢,並不是主動意識的結果,而是被動選擇的結果,他們被社會的洪流拋向了不同的領域,然後就是花落誰家是誰家的格局,有人成事,有人敗事,無非是祖墳冒青煙的結果罷了。

94年被下崗的人,後來都能賺點小錢,而那些不下崗的員工,現在估計得下崗了,02年進不了銀行的人,去了房地產或者去了阿里,現在賺了大錢。在過去的十多年裡面,我們這個邏輯和趨勢很明顯,

決定你是否賺大錢的邏輯,不是選擇,不是能力,而是運氣,對,就是運氣。

我一直跟很多人說這個世界,你賺小錢才是能力,賺大錢其實是靠命的,你努力勤奮,現在的社會,讓你能過比較好的生活,但是,並不是努力勤奮就能讓你成為馬雲馬化騰的,命格不再,就別瞎想了。

我們發現美國賺大錢的人都是名校畢業,至少考上了名校,美國要上名校,也是不容易的,都是牛人,但是中國其實賺大錢的很少是名校畢業的,首富也只是杭州師範大學而已,不是說這個學校不好,至少沒有清華北大好,這個大家總是要認的吧。


那麼這裡說明的問題是什麼呢?

  

因為大爆發的年代裡,越是底層越容易被拋向不一樣的社會洪流,而不一樣的洪流,往往會有大機遇,很多人沒得選擇,更不會走固有的社會路徑,也就更容易被拋棄社會的大趨勢之中去。

我們過去十年的趨勢性機會,不是互聯網,互聯網其實是最近一兩年的趨勢,過去十年的趨勢性機會其實是資產升值,大量的房地產商在過去十年的盈利能力其實是極強的。

只是趨勢一旦逆轉以後,互聯網很輕鬆的就擊垮了這個固有的社會趨勢,不是房地產不行,也不是互聯網太牛逼,而是社會趨勢轉化很快。

在過去房地產是趨勢的格局下,你會發現,我們曾經很多年的首富五十強,都是房地產老闆,還有曾經的煤老闆,他們的出身都極低,為什麼呢?

因為剛好在適合的年代,碰巧做對了一件事情而已,然後就長期堅持這種策略。但是一直堅持固有的邏輯去做事情的話,結果可能會死的很慘。

結語:

1、千萬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什麼天天加班,熬夜,如果努力就能成功,大大小小流水線上的工人個個都比你強。如果你覺得把全世界的投資和交易書籍都看過了,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你就一定能在投資市場中有大的收穫,你就錯了。

2、當一個行業要靠比能力來賺錢的時候,你能賺到的只能是辛苦錢了。

3、當一個趨勢被大多數人都發現的時候,這個趨勢也就成了大眾潮流了。就好比買房或者炒股,當大家一直認定就是這條週期曲線的時候,這個週期就不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