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對孩子說這幾句話,不僅換不來感恩,還會種下仇恨的種子

“我為你做了那麼多,你怎麼就不能聽話呢?”、“我對你那麼好,你怎麼才考這麼點分呢?”這樣的問話,媽媽們是不是聽著耳熟呢?

不敢說每天都會說吧,隔三差五地就會冒出一句諸如此類的話。

這些問話的背後帶著強烈的犧牲心理,也就是說,沒有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媽媽也不是心甘情願地付出,是為了有所得而做出犧牲。

對孩子說這幾句話,不僅換不來感恩,還會種下仇恨的種子

長期在這樣帶著“犧牲”心理的語言環境中,孩子感受不到愛,更不會自覺糾正錯誤,反而會生出委屈、埋怨,甚至做出叛逆的行為。

久而久之,孩子會有強烈的負罪感、愧疚感,最終導致親子關係陷入惡性循環,比如許多弒母案例的背後,都有一個看似為孩子好的母親。

今天我們就從三個帶著“犧牲”心理的句式,分析犧牲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明明為孩子好,孩子卻不領情呢?

對孩子說這幾句話,不僅換不來感恩,還會種下仇恨的種子

第一,犧牲意味著過度奉獻。

過度奉獻的典型句式是,“孩子,我願意為你付出生命付出一切……”,往往後面還會加一句,只要你做到什麼,只要你聽話等等。

沒有一個人敢說,媽媽為孩子奉獻是有錯的,但是奉獻過度了,這位媽媽必定壓抑著委屈,只要孩子有一點做得不符合她的心思,媽媽就會搬出這句話,“辛辛苦苦為了你,我可以為了你不顧一切,你卻這樣”!

孩子小小的心靈承受不了如此之重,反而在愧疚感的推動下,要麼變得過於好勝,要麼對一切持有無所謂的心態。

對孩子說這幾句話,不僅換不來感恩,還會種下仇恨的種子

第二,犧牲意味著忽略自己的需求。

忽略自己需求的典型句式是,“我寧願自己受委屈,也不會委屈你呀”,一個都不關心自己內心是否豐盈的成年人,怎麼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一方面,媽媽們會自覺地隱藏內心需求,直到這種需求被家庭瑣事擠到無處安放。另一方面,社會上也有一股聲音在說,媽媽們就應該對自己吝嗇,似乎這樣做才是偉大母親的表現。

對孩子說這幾句話,不僅換不來感恩,還會種下仇恨的種子

而孩子,會逐漸喪失獨立的能力,當有一天媽媽撐不住的時候,孩子面前的“超級媽媽”一下子變回了原型,他不僅不會理解媽媽之前的故作強大,反而會抱怨媽媽。

對孩子說這幾句話,不僅換不來感恩,還會種下仇恨的種子

第三,犧牲意味著變相地索取。

這一點是媽媽們都不願承認,卻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典型句式是“你以為我起早貪黑地為你做一切,是圖你什麼嗎?”其實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我為你做的一切,就是為了你有所回報。

就拿考試來說,孩子考好了,家裡就是親媽親孩子一片其樂融融;孩子考得不好了,媽媽會因為沒有得到等價回報而抱怨,孩子在這種搖擺不定的情緒中,安全感會越來越低。

對孩子說這幾句話,不僅換不來感恩,還會種下仇恨的種子

媽媽們只怪自己犧牲得不夠,付出的愛不夠滿,可是物極必反,帶著“犧牲”心理去愛孩子,對孩子來說也是不公平的。

在此,呼籲媽媽們,留一些時間和空間給自己,說出自己的需求,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允許自己對自己好,不與家人較量,放下過度的期待,偶爾任性一下,做一個真實而可愛的人,孩子會健康快樂地成長,整個家庭關係也會越來越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