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臨證失驗別灰心,醫術精進正此時

臨證失驗別灰心,醫術精進正此時


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吳瑭)在其著作《溫病條辨·自序》中說:“瑭進與病謀,退與心謀,十閱春秋,然後有得……”進與病謀,謀的是治效,診病時,察舌按脈,絞盡腦汁與疾病周旋,可謂寸效必爭;診之餘,退與心謀,謀的是醫術的精進,是自我反省、總結的時候,總結成功的經驗,反思失敗的教訓。


臨證失驗別灰心,醫術精進正此時


我們能讀到的醫案中,驗案的記載佔了絕大多數,也是很多人津津樂道、喜聞樂見的,初學之時總想從驗案中汲取方法,幫助我們治療疾病,提高療效。


但其實,對失治、誤治、治療無效醫案的反思,才是“退與心謀”最有價值的地方。


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能否在失驗反思中得到進步,除了考校醫者專業知識外,還考驗當事人控制負面情緒的能力,這是客觀冷靜地分析得失的前提。此外,還要有正視失誤的態度,以及否定自己,重新審視,乃至推翻舊有認識的勇氣。


中醫學從來就不迴避誤診、誤治,我們奉為圭臬的《傷寒論》,徐靈胎就認為“ 實救誤之書也”。


《傷寒論》398 條原文,有120 條談誤治。

太陽病篇有條文178 條,論及誤治的條文有89 條(50%),其中有列出處方的誤治條文66條(37%)。

太陽病篇有處方72 首,誤治處方51 首(71%)。

清代醫家周學海說:“宋後醫書,唯案好看。


好的醫案除了記錄疾病的治療經過,還應該反映醫者的思考過程,何處是辨證眼目,何處是診治切入點,如何思考和處理複雜的病機,如何總結方藥得失等。


中醫學講求辨證論治、三因制宜、個體治療,不可否認,統計學方法是研究病案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中醫病案更大的意義不在統計學上,而在

開拓眼界,啟迪思維,舉一反三,授人以漁。從這個角度看,誤案、敗案、無效案,在這方面的價值不亞於驗案。


以上內容,多摘自《醫門初窺2》,這本書接近一半篇幅記載了作者失驗的醫案,希望大家能以他山頑石,攻一攻自己的璞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