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北京農學院留校學生抗“疫”日記:我是一粒“石榴籽”

  未來網高校頻道3月4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侯智)來自北京農學院留校學生的抗“疫”日記。

  2020.2.27 晴 星期四

  “叮鈴——”

  如果一定要說我們留校學生的這段時間與平時有什麼區別的話,我想,被迫早睡早起這件事一定要名列前茅。

  自律規律的一天“一早”開始

  自1月29日,學校組織我們寒假在校的名本科生成立臨時班集體以來,班主任建議我們留校學生開展一日生活制度,制度裡面的時間分配比較合理,有助於讓我在開學前能夠調整好自己的生物鐘。為開學做準備。

  七點還不到,天都沒亮,透過窗戶看出去的一角天空還是青黑的,邊緣的一點微微白,才讓人看著像是清晨,而不是起夜時看到的凌晨。

  我們兩個像是早就生出了默契一般,一個穿衣的時候,另一個就在洗漱,完美錯開佔用洗手池的時間。可能,目的也就是為了多睡那五分鐘吧。

  從宿舍門口出去的時候還能看到殘星,孤零零地掛在天際的樣子,有些像散落在校園不同宿舍樓裡的我們這28個人。但早上的時間根本來不及在路上傷春悲秋地矯情,天很冷,如果不快點走到食堂的話,我一度擔心會把耳朵凍掉。

  食堂“上崗”,溫暖我們的不只有香噴噴的早餐

  從某種程度來說,我很喜歡早上的食堂值班。來吃早餐的人比中午和晚上要少得多,大多數是一些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們,他們大多很和藹,給他們測完體溫的時候,他們慈祥地說一聲“謝謝”,往往這個時候我都會受寵若驚一般地連連回幾句“不客氣不客氣”。耳背的老大爺原本步子都準備邁出去了,又轉過身朝著我拔高嗓門問:“姑娘你說啥?”我只能哭笑不得地用手勢請爺爺不用擔心,繼續走就好。

  當然啦,喜歡早班也有我的私心,可以吃到中餐晚餐都吃不到的油條和豆腐腦。

  食堂的工作人員非常地體貼我們,把我們當成是一個整體來看待,一般來說,我們都是等到來買早餐的人買完了,我們差不多才可以吃。但今天不一樣,稀稀拉拉的人雖然不多,但總是在排隊中,我們一邊等著,心照不宣地做自己的事,這個時候窗口的師傅突然大吼一聲,“你們幾個志願者先來點,再等著,一會兒什麼吃的都沒有了!”嗓門是真大,但暖心也是真暖心,尤其我吃著最後一個茶葉蛋的時候,心裡柔軟得一塌糊塗。

  太陽已經自地平線上升起,那一點殘留的冷被晨光逼退到陰仄的角落,晨光照過每一寸北農的土地,像是在孕育著下一個季節的故事。

  每個“班會”,都有老師不厭其煩的叮囑

  殘星消退,晨光熹微。日頭升上中天的時候,也是我們這些“石榴籽”碰頭的時間。

  老師給我們開班會,總是不厭其煩地叮囑我們注意安全、合理安排每日生活、不要忘記學習。老師告訴我們,大家所需要的物資可以向老師報備,由班委統一採買,保障我們在校的生活質量。

  少年人的“俠義情結”:每個人都可以做些什麼

  我們常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但放到我們這些本身還需要被庇護的學生來說,似乎不成立,但少年人的心總是有著俠義的情結,我們每個人都私下裡想為遠在另一個城市的人們做點什麼,但苦於,不知道做什麼。班主任們總是很為我們著想,在黨員老師和班委們商議過後,推出了一個捐款方案,大家現場捐款,班主任和海玲老師在我們捐款總額的基礎上再添一部分,湊成整數一起捐給武漢人民,錢數不多,但總是一分心意。

  這個“家書抵萬金”的冬天,我們寫了一封家書

  今天,班長夏依達提出寫“一封家書”的倡議,班幹部還為大家發放了信紙。在近段時間疫情突發的日子中我們在校的同學們凝聚在我們的小班集體中,在同學們口中最常聽到的話是“我好想家啊”,在這特殊的時期我們倡議通過一封家書去告訴遠方的家人我們的校園生活。

  這個“運動日”,每個人都笑得燦爛

  雖然說,為了增強大家的抵抗力,我們規定每週四都是“運動日”,但今天這個週四格外不同,我們期盼了好久的乒乓球比賽因為天氣的原因一拖再拖,拖到現在,班上的高手們躍躍欲試。“大高個”把班主任殺得“片甲不留”,班主任連連敗退,他自個兒笑得比誰都嗨,還有剛剛學會打乒乓球的學姐,一招一式都是認真的模樣,嗯,當然了,“雖敗猶榮”。

  參加比賽的同學都會得到一份參與獎,拎著滿滿一兜子的“安慰獎”回宿舍的路上。當我拎著滿滿一兜子東西往回走的時候,不小心,手裡的東西撒了一地,撿到最後那張紙的時候,我突然像是被施了法術,一下子定在原地,卻突然笑了出來,乾乾脆脆坐在原地,我抬眼去看天,流雲如絮,過午的陽光照在人身上,既亮堂又溫暖,有風過耳,撩起我撿起的那張紙,似是在應和上面的句子一般,我也像風一樣,相信那句話: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