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柳傳志和任正非——中國商業最激盪的35年


柳傳志和任正非——中國商業最激盪的35年

頭圖|IC Photo

中國商業最激盪的35年。

文 | Tech星球 賈寧宇

2019年12月18日,聯想控股發佈公告,柳傳志將正式卸任聯想控股第二屆董事會董事長、執行董事及提名委員會主席職務,自2019年12月31日結束後生效。他的退休,意味著中國第一代商業大佬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時間拉回至上個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聯想和華為先後於1984年和1987年成立。一個誕生於科教資源極為豐富的北京,一家誕生於浪立市場化經濟潮頭的深圳,在二十多年後均成長為全球500強企業。

30多年裡,聯想和華為的競爭,從程控電話交換機開始,一直蔓延到智能手機、個人電腦等領域。1994年,鏖戰交換機,聯想主攻,華為主守;2012年,再戰智能手機,華為主攻,聯想主守。

攻守轉換的背後,是兩位同樣出生於1944年的商業大佬對戰略路線的一次次思考。聯想重銷售,做大是第一目標,華為重技術,做大更要做強。

2019年,通信領域的戰火則到了5G領域。早些時候,聯想因為5G標準投票事件陷入輿論旋渦,而華為因為國際形勢緊逼成為最受關注品牌,兩位古稀之年的老人都不得不親自出面緩解危機。

不同的是,在此之前,外界已經很少在公開場合見到柳傳志的身影,而任正非依然活躍在一線,並且在11日接受採訪時表示,本來都準備退休了,美國的打壓讓他選擇繼續留在一線。

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雖然從財富上來看,柳傳志和任正非比不上馬雲、馬化騰,但他們都是商業領域的傳奇人物,是一代人的精神領袖。

二人年歲既同,選擇不同。外人很難說明白這種選擇的對錯或高下,或許對於當事人來說,留下或者離開都是此刻的最佳選擇。而對於更多的人來說,此刻正是透視兩位企業家最好的時機。

柳傳志和任正非——中國商業最激盪的35年

「不惑」啟程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席捲了中國。隨後,一批又一批的民營企業家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其中兩個典型便是均出生於1944年的柳傳志和任正非。

在中國古代對年齡的描述中,四十是不惑之年,到了這個年紀為人處世相對通達,對待事情是無可,無不可。可柳傳志和任正非的40歲則全然不同。

1983年,39歲的柳傳志在中科院計算所工作了13年後,被調到了中科院人事局當幹部。彼時,柳傳志已經在中科院做了13年磁記錄電路的研究,連續得過好幾個獎,但做完以後,柳傳志發現自己所做的東西和國外差得太遠,沒什麼實際作用。

怎樣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是柳傳志當時考慮的問題。帶著這個念頭,1984年,北京中科院計算所的一間傳達室裡,聯想帶著計算機所給的20萬元啟動資金誕生了。

即便背靠中科院,但聯想的起步依然艱辛。第一次做生意,僅有的20萬被騙走了14萬。只剩下6萬的柳傳志,帶著員工擺起來了地攤,後來攬下了中科院研究所的電腦的驗收、培訓和維修業務,賺了70萬,才算緩過來。

有了現金儲備,聯想開始搞研發。1985年,聯想推出自研的漢卡,這款產品較好地解決了漢字輸入的問題,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自此聯想才走上了高科技公司之路。

1987年,44歲的任正非迎來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刻。時任深圳南海石油後勤服務基地經理的任正非,由於經驗不足,導致公司一次性虧損了200萬,任正非就此被公司除名,他反覆請求留任卻被拒絕,妻子也因為種種原因和他離婚,窮困潦倒的他只能帶著父母和弟弟、妹妹睡在棚屋裡。

走投無路的任正非東拼西湊了2萬元,在深圳南油新村的一所破舊民房創建了華為。起初,華為只是二道販子,靠著從香港進口產品到內地以賺取差價,賺取了第一桶金。

看到交換機巨大的市場後,任正非決定自研,華為從零起步,生產車間即是庫房也是廚房和臥室,1992年憑藉BH03交換機和HJD48交換機兩款機器,華為銷售收入突破1億元。而這一年,聯想憑藉漢卡和微機等產品,收入已經達到了17.67億,足足是華為的17倍。

首次交鋒

聯想和華為的第一次交鋒起源於1992年,一南一北兩家企業共同爭奪國內局用程控電話交換機市場的話語權。

起初,雙方都鼓足了幹勁兒。1992年,由於對技術路線的判斷失誤,華為剛剛上線的JK1000 只賣出了200多套,就被淘汰了。

即便,JK1000耗光了華為的家底,看到市場空白和巨大利潤的任正非並沒有打算放棄。任正非四處湊錢,組建了一支300多人的研發團隊重新開始。

北京的聯想全然是另外一幅景象。因為背靠中科院且擁有強大現金流,同時聯想可以充分依託在PC機上的技術積累,讓聯想少走了不少彎路。

1994年元旦,聯想的第一臺交換機LEX 5000也在河北廊坊順利開局,容納用戶數量是華為C&C08 2000的2.5倍。聯想顯然具備更強的先發優勢,但後來,事情卻全然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JK1000失敗後,華為便做了兩手準備,一部分人負責C&C08 2000門交換機的研發,李一男則開始對C&C08 10000門交換機(一臺機器能容納10000名用戶,俗稱“萬門機”)進行預研和熱身。

起初,華為的C&C08 2000依然故障頻出,但任正非依然堅持向萬機門衝刺,即便李一男已經因為技術失誤給公司造成20多萬損失。彼時,聯想則陷入了內部的路線之爭。柳傳志堅持“貿工技”路線,倪光南堅持“技工貿”路線。

交換機回款週期長,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研發中,但柳傳志不予批准。負責交換機項目的倪光南建議把相關部門獨立成子公司,獨立運作自己去爭取貸款,不再依靠聯想,本來支持的柳傳志在關鍵時刻反悔了。

這場路線之爭的結果,除了倪光南的出局,交換機研發的程控部在聯想內部也日漸式微。

就在聯想陷入內部之爭時,華為抓緊研發。1994年8月,萬門機經過兩個月的調試終於大獲成功。隨後,由華為研發的C&C08 2000門和C&C08 10000門一起橫掃中國電信市場。1995年,其銷售達到15億元,此後每年翻倍增長,成為全球歷史上銷量最大的交換機。

但華為在收入規模上並沒有一舉超過聯想,直到2008年,華為才徹底在營收上壓倒聯想,並將優勢保持至今。

決戰移動

從PC到移動端,兩家的爭奪戰,最終迴歸到智能手機領域,成為移動領域的第一批玩家。

在很早期的時候,華為無線產品部多次申請研發GSM手機,任正非以專注通信設備為由堅決反對,甚至曾怒拍桌子說:華為公司不做手機這個事,已早有定論,誰又在胡說八道!誰再胡說,誰下崗!

2002年2月,聯想集團以9000萬元買下廈華手機業務60%的股份,正式進入手機市場。年底,互聯網泡沫破碎,使得互聯網基礎設施通信設備市場萎縮,任正非開始反思自己不做手機這個事,提出拿出10億元來做手機。

在運營商稱霸的手機時代,從底端交換機發展而來的華為,選擇運營商合作。為了推廣3G網絡,華為和運營商合作做了10年定製機,運營商提供要求,華為生產,不貼商標,不用推廣。

聯想此時則已經與運營商開展深度合作,在2009年與中國移動合作推出“Ophone”手機,價格近5000元,高端機的檔位直指iPhone。2010年4月乘勝追擊發佈“樂phone“再度對標iPhone,在當天的發佈會上,柳傳志表示“樂Phone要努力和iPhone保持同等水準或者超過它,與之背水一戰。”

就這樣柳傳志和任正非的戰火燃燒到手機領域,一個激進,一個保守。

在經歷金融海嘯之後,任正非也將手機列為三大業務之一,併力挺餘承東開展手機業務。

至2012年“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聯想)達到了頂峰。隨後重新復出後的柳傳志,以29億美元收購了手機巨頭Moto,信心滿滿要超過蘋果。

剛收購Moto的聯想,得到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位列全球手機出貨量前三的成績。然而在2014年“華米OV”(華為、小米、OPPO、VIVO)皆轉戰互聯網渠道時,聯想重兵還在獲利頗豐的運營商渠道打轉,錯失轉型良機。

即便聯想曾擁有樂Phone、Lenovo、樂檬、Vibe、Zuk、Moto等的多個品牌,至少發佈上百款新品。但“機海戰術”下,銷量依舊慘淡。在2016年第三季國內手機銷量排行中,華為位於第三,聯想未上榜。

從確立“貿工技”的路線開始,柳傳志贏得了PC時代卻錯失移動時代。他曾說,聯想比蘋果更懂中國市場,但事實證明柳傳志明沒有掌握精髓。而堅持走技術路線的任正非,後發超越,實現了華為公司不斷的跨越發展。

殊途不同歸

在如今的企業家中,柳傳志和任正非幾乎是兩個範本。

二人身上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都生於1944年,屬相一樣,都是那個年代少有的大學生,都有軍旅生涯,又同是各自行業的翹楚。《華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的吳春波教授評價二人稱,柳傳志是威嚴可親,任正非是不拘小節,兩人身上都有強大的人格魅力和氣場。

二人身上也有很多不同,這種不同更大程度體現在魄力上。柳傳志曾公開表示,“任正非走的就是一個直接往上爬坡的路。上珠穆朗瑪峰的時候,我走一百米要大家停下來喘喘氣,任正非撿一條更險的路直接就上去,這點魄力我不如他”。

也是因為這樣的魄力,如今聯想和華為的營收已發生了巨大變化。1997年,聯想如日中天,營收達125億,那時候的華為一年銷售額才不過41億;2019年上半年,華為營收4013億人民幣,聯想營收1793元。

當下,聯想的業務依然高度依賴PC,而華為從交換機起步已然涉獵通信、消費電子領域,被外界認為是中國唯一一家,真正在國際舞臺上突破技術壁壘的500強企業。

拋開商業不談,作為同一個時代的商業大佬,任正非和柳傳志二人算得上惺惺相惜。2013年9月,柳傳志擠開了別的事情,花了一個半小時的車程趕到華為的一個會議現場。二人見面後,緊緊地握手不願鬆開。

2018年,當聯想因為5G標準陷入輿論旋渦時,柳傳志也特意打電話給任正非尋求支持,任正非也是公開表態聲援,兩人交情可見一斑。

這兩位商業傳奇人物,在公司的發展走出了兩條完全不一樣的路徑。不僅如此,近年來,二人在公司事務的角色上也逐漸發生了轉變。

2011年之後,柳傳志在聯想集團只擔任名譽董事長,扮演顧問的角色,不過依然擔任聯想集團母公司聯想控股的董事長,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而任正非依然戰鬥在一線,外界廣泛流傳著,他一個人在機場排隊等擺渡車,一個人半夜落地上海,大年初二看望值班員工的照片。2019年,一向不接受採訪的任正非則頻繁接受採訪。

12月18日下午6時左右,聯想控股發佈公告,柳傳志將正式卸任聯想控股董事長、執行董事及提名委員會主席職務,繼任者為聯想控股CFO寧旻。

公告稱其用遠見卓識和堅韌不拔,帶領聯想控股樹立“產業報國”的願景,不斷開疆拓土,持續鍛造人才,形成了今天橫跨戰略投資與財務投資、中國與海外的戰略佈局。

風風雨雨30多年,今天,通信領域的戰爭已經延續到5G領域,這是一個新的戰場。古稀之年的柳傳志選擇不再置身戰場中心,而任正非則依然在戰鬥。

在某種程度上,柳傳志轉身離開,意味著一個商業時代的落幕。但是,商業世界從來如此,沒有人是永恆的英雄。重要的是,這些人都曾經精彩過,奮鬥過,給無數後來者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聯想與華為:1994年的命運抉擇》

《任正非:柳傳志太值得我尊重了!柳傳志:我不如任正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