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湖洋仙溪:一口古井,一方庭院,一段童年記憶……

湖洋仙溪:一口古井,一方庭院,一段童年記憶……

永春網航拍溪西村

在湖洋鎮仙溪村最南的角落裡有一座大祖屋“塔陽堂”,這裡曾居住著300多人的大家族。在祖屋的東南角,走下幾十個臺階,有一口十來米深,不到半米水的老井。曾經每天天沒亮之前,都有人挑著水桶在那排隊等水,有的等不急,就只能挑著水桶到五六百米外別人的水井挑水討水,有時還會遭到別人的白眼。

在1976年冬天,由鄭國庭、鄭金田,鄭吉慶,鄭國旋四人的帶領下,邀請點水井的地理師鄭玉振,經過仔細考察,最終決定在塔陽堂大屋的西南一百米的公路旁開鑿水井。在兩個山垵的交界處,是水流最豐富的大泉交集點。

這地是良田,由兩個生產隊的大家族共同捐出,共八十多平方米。1976年10月,在帶領人和地理工程師的指導下,工程有序地展開了。

在1976年10月8日,在鄭國庭、鄭金田、鄭吉慶,鄭國旋的帶領下,十幾位大勞力早早吃過飯,天剛亮就到工地裡等著分配任務。那裡有兩條小水溝,有的去排水,有的去挖土,有的挑土。在小隊中選了五六個力氣大的,去兩百米遠的大溪裡去撬石頭,要挑那些長久在水裡沖刷光滑的石頭,每塊石頭都在一百斤以上,有的甚至五六百斤。又在小隊裡選出十幾個肩膀能抗的人去挑石,扛石。

湖洋仙溪:一口古井,一方庭院,一段童年記憶……

工地裡,在點水師的指導下,眾人開始有序地一鋤頭一鋤頭地開挖了。在一個十多米的圓圈內,十多個人有男有女,男的挖女的挑,早上半天時間就挖了近一米深。在下午挖了一會兒,挖到了硬土層,速度就慢了下來。到了太陽下山,大家也還沒收工,一直在努力幹活。夜幕降臨了,大家才放下手裡的活,但還是站在工地旁,說著明天的計劃。

第二天,天剛亮,太陽還沒出來,山頭還罩著清霧,工地就集滿了人,在那個圈子裡開始幹起了活。挖到了兩米多深的地方,出現了碎石層,工具都能鑿出火星來,很多人手都磨得起泡出血。挖了三米多深,井裡的碎石碎土就挑不上來了,要在井口的三分之一旁放五六根長木,在井口上做一個三腳架,三腳架上綁一個鐵葫蘆,拉上大麻繩,把井裡的土一點一點地拉上來,人站在井口邊的長木上倒土石。硬碎石層挖了十多天,挖了七米多點,在八米左右又碰到一塊大硬石,在大石旁有幾道小泉開始冒水,點水師說,把大石鑿開,底下就有大股的泉水了。叫兩個石頭匠,用了兩天時間才把大石錘開。

大石錘開後,下面有新的發現,一道茶杯大的噴泉噴湧直流,有兩道小的泉眼伴隨在左右。點水師說這才是真正到水位了。接下來開始清理井底,但泉水太大,不停地往外冒水,其他工作就無法展開。於是叫人去龍山村一個人民公社辦的造碗廠,借來了一個抽水機,進行抽水,這樣才能順利進行工作。

湖洋仙溪:一口古井,一方庭院,一段童年記憶……

在井底,把一塊大石磨的底座放在最底,在泉眼口放一些木炭,棕毛。作井砌石由溪東鄭生仁師傅帶領展開工作。把十幾個勞動力,在兩三百米遠的大溪裡扛開大石頭往井裡送,經過砌石師傅和群眾的努力,花四五天把井的主體砌好了。在砌井的過程中,還要有十幾個人去挑紅黏土來夯實井的外圍。這樣外水才不會流入井裡。井的上面作一個口徑八米多的井盤。井盤中央由四塊大石板拼成正方形的井口。在那七十年代,水泥很缺乏,只能去公社的供銷社買五包水泥來填井盤的石縫。經過大家三個多月的努力,新井終於完工了。

井水像新玻璃一樣清明,井深八米八,井水八米六。站在井口往下看,井底的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在井盤下二十公分處放個排水孔,泉水很大卻不會溢出井盤。有幾個熱心人,在井裡放了幾條好看的金魚,三四隻小龜,增加泉水的鮮活感。

即使在冬天雨水稀少的時候,泉水變小了,可這口井水位依然不會下降,供應著人們的日常用水,供人們製作木薯粉、地瓜粉時沖洗、過濾的用水等等。

這口井是在一條國道旁,七十年代,每天都會有往來三明、永安、大田、莆田、福清、福州等地的大量乘客。在井盤上安放著幾個水桶,方便乘客喝水和給車加水。在上學的時候,有吳嶺,垵口、龍山等地在永春四中就學的學生,路過這裡也常常喝幾口這口井的水,時常稱讚這井水真清真甜。

每次冬旱時,在周邊村子的鄰居也會來這邊挑水,才能維持日常生活的用水。老人常說,這口井真能疼媳婦兒,冬天暖夏天涼,這是我們大家族的力量,也是這天地的恩賜。每年的農曆10月19日都會在這井邊上舉行祭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