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解析·現代金融篇

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解析·現代金融篇

我省金融業態豐富,銀行、證券、保險、地方金融組織完備,但銀行業一家獨大的情況較為突出,金融業規模偏小、融資結構依賴銀行信貸等老矛盾老問題仍然存在。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大力發展現代金融產業,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而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對金融業又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實現自身的鳳凰涅槃,進而保障、支撐、促進、引領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是山東金融業必須答好的考卷。

現代金融發展格局待構建

今年以來,海容冷鏈、青島銀行、青島港陸續IPO過會,山東將新迎來3家A股上市公司。值得注意的是,我省今年還沒有一家企業正式登陸A股,而江蘇、廣東、浙江三省僅上半年就分別有11家、9家、9家,山東與發達省份在資本市場的差距在拉大。

資本市場落後是金融業總體實力不強的體現。省金融辦主任劉曉表示,金融來源於實體經濟,又服務於實體經濟,要實現以金融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必須對標粵、浙、蘇等發達省份,做大做強山東金融業,更好服務於高質量發展。

金融改革離不開對金融體系、金融市場、金融機構的頂層設計。記者從省金融辦獲悉,《山東省現代金融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2年)》已編制完成,提出了到2022年建設金融強省的總體目標。

建設金融強省,首先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金融機構佈局,發展金融機構法人,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而現實情況是,截至2017年底,我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僅有292家,遠不及發達省份;以小額貸款、民間融資、融資擔保、農村合作金融為代表的地方金融組織普遍存在“小、弱、散”的問題,提供金融服務和資金抗風險的能力均不足。我省正在建設的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現代金融產業項目庫,初選項目超過200個,總體思路是將有限的資源集中起來,培育金融龍頭企業,提升金融業發展活力。

金融機構不足的弊端,是難以形成金融資源的聚集。金融業作為高端服務業,往往以機構、資金、人才和信息的聚集為基礎,具有“扎堆效應”。按照“三核引領”的佈局,濟南、青島、煙臺的綜合優勢較為顯著,打造區域金融“三核”,有望吸引更多金融資源集聚。

起步較早的青島已經亮出“財富中心”名片。不久前,第23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發佈,青島排名第33位。獲批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4年多來,青島持續向國家申請先行先試政策,已有60項政策獲得突破並進入實施階段。

同時,經營金融就是經營風險,做強金融業就要未雨綢繆防控風險。目前,我省金融業總體平穩,經濟發展長期積累的矛盾造成的風險隱患整體可控。今年,我省組織開展了全領域、全口徑、全方位的金融風險排查工作,明確了全省需要關注的重點風險領域、主要風險企業,做到了底子清、情況明。按照分級分類、一企一策的原則,針對主要風險隱患,研究制訂針對性強、可操作的風險化解工作方案。

金融機制改革創新需加快

6月15日,由兗礦集團發行、全國首單新舊動能轉換債券正式獲得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行批覆,募集資金15億元,其中5億元專項用於兗礦魯南化工有限公司聚甲醛新舊動能轉換項目建設。截至6月末,我省新發行160只、1611.9億元債務融資工具,發行額較上年同期增加571.4億元,增幅近五成。

增量令人欣喜,總量還需繼續努力。我省金融業態豐富,銀行、證券、保險、地方金融組織完備,但銀行業一家獨大的情況較為突出,銀行業在金融資產中的佔比達到90%,間接融資在社會融資規模中的佔比也近90%。傳統信貸資金存在期限短、成本高、加槓桿等瓶頸,債券、股票發行、私募股權基金等直接融資渠道恰恰能解決這些問題。

基礎工作是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培育改制完備的企業主體。今年7月,省金融辦聯合17個部門發文,提出到2020年,全省上市公司累計超過400家、上市掛牌公司股權融資累計超9000億元、“十強”產業上市公司數量翻番、完成規改企業超過2萬家等目標任務,並配套財稅金融支持、土地使用政策等保障措施。省政府辦公廳還下發通知,要求進一步做好企業上市工作,對配套服務、篩選企業、壯大中介機構等作了具體要求,這是近年來省政府首次就企業上市工作專門印發通知。

今年初,為保證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順利實施,我省宣佈設立400億元的新舊動能轉換引導基金,通過市場化方式,形成不少於2000億元的母基金群,再通過吸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資,形成不少於6000億元的遠期基金規模。首批基金近期已正式設立。

把直接融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並不否定信貸融資的主渠道作用。截至6月末,全省本外幣貸款餘額達7.5萬億元,比年初增加4238.5億元,間接融資仍是我省企業獲取資金的最主要方式。

在間接融資方面,重點要解決小微和“三農”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下一步,我省金融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引導金融資源投向“三農”、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薄弱環節,加快普惠金融體系建設。

全力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金融改革和防範風險的目標,都是引導金融迴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對於山東而言,就是服務於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服務於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首批設立的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基金中,海爾、浪潮、魯民投、魯信創投等企業,擬申請8只總規模達670億元的基金,均瞄準大數據、新能源、醫養健康等新興產業。魯信創投董事會秘書王晶介紹,山東省魯信創投新舊動能轉換母基金規模10億元,將重點投向生物技術、醫療及器械、人工智能等領域,其中投資于山東省內的資金比例不低於母基金可實現投資總額的70%。

參與設立新舊動能轉換基金的並非只有上述8家公司,山東已與中國人壽、國開金融、三峽資本等10家投資機構達成1000億元戰略框架合作協議,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10家金融機構簽署3000億元的投貸聯動戰略合作協議。在“十強”產業推進體系中,每個產業都要配備1只(或以上)基金保障。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產業結構調整是必須要翻過的“高山”,任務包括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有效化解落後產能等。人民銀行濟南分行行長周逢民表示,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規劃在黨政、落實靠市場、攻關在企業、助力需金融,要扛起金融業的政治責任,增強金融支持新動能的能力。

打造新動能的核心在產業,關鍵在項目,支撐在金融。不久前,我省推出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第一批優選項目450個,總投資1.8萬億元。6月26日,在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發佈推介暨金融支持對接會上,12家銀行與企業現場簽約,初步簽約授信金額超100億元。

據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統計,截至6月末,各銀行業機構已對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209次,發放貸款422億元。全省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不含現代金融業)貸款餘額為5516億元,較年初增加420.6億元,主要集中於高端能源原材料、高端化工、現代農業、海洋經濟、高端裝備製造等五大行業。

科技創新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支撐。截至6月末,全省金融機構共成立了43家科技支行、29家科技特色支行,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達1886億元,創新了“投保貸”“科創貸”“銀保貸”“專利權質押保險貸款”等產品,力求緩解科技型初創企業的融資難題。

新舊動能接續轉換,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化解過剩產能置換形成新動能,重中之重是降低企業槓桿率,抓好處置“殭屍企業”工作。這也是有效處置金融風險點的途徑。去年以來,山東各銀行業金融機構主動調整優化信貸投向和結構,穩妥有序退出“殭屍企業”,逐步壓縮退出高消耗、高排放等汙染嚴重、產能落後的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