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中华文化的宇宙观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前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后人通过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新的发明创造,使现代科技突飞猛进,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速度。尤其是量子科技的发展,其中“量子纠缠”理论,使人们认识了诸如“物质是具有意识的”和“意识就是一种物质”等的理论,其实这些观念早就点滴存在于中华文化里。

有别于传统教科书里西方式的“人类社会发展史”,我们重温和咀嚼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会发现另一个版本的“人类发展史”甚至是“宇宙万物的基础理论”,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又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中华文明具有更严谨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1、中华文化的起源

中华文化建立在农耕文明之上,农耕文明是中国的文化之基,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农业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决定作用。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

中华文化是起源于农业,并服务于农业的文化!伏羲发现的河图模型使中华民族率先进入发达的农耕文明。

河图模型于农业生产中再进一步发展成为伏羲八卦,河出图,洛出书,圣人测之而成卦。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

华夏人从此认识和理解了自然,从而学会了顺应自然并用来指导农业生产,河图洛书,是易经象数模型的前身,《易经》的思想,是华夏文化的总源头,再用阴阳术数的象数模型,来概括整个世界。

中华文化的宇宙观

2、中华文化的基础理论

(1)“中医基础理论”——气是万物的中介。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人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有差异就有统一,有异同就有感应。“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阴阳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正蒙乾称》)。相互感应和普遍联系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感之道不一,或以同而感”,“或以异相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或以相悦而感,或以相畏而感”,“又如磁石引针,相应而感也”,“感如影响,无复先后,有动必藏,咸感而应,故曰咸速也”(《横渠易说下经咸》)。阴阳二气的相互感应产生了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使物质世界不断地运动变化。这种阴阳二气相互感应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把人与自然、社会视为一个具有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中医学基于气的相互感应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人体的五脏六腑与生理功能,以及生命物质与精神活动之间,虽然千差万别,但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切联系的,在差异中具有统一性,遵循共同的规律,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故曰:“人与天地相参”(《灵枢经水》)。“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华文化的宇宙观

(2)“气一元论”——气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

一气生万物,万物分阴阳,有形之气即有形状之物是为阳,无形之气即无形状之物是为阴(如精、气、神等),有形无神之气是为无生命的静止之物(如泥土、金石等),有神无形之气是为无生命的但可运动之物(如空气、磁场、人的灵魂等),而阴阳相合就是静止之物与可运动之物的结合,也即形神之气合二为一并达到和谐状态即形神兼备之时,我们称之为——生命的诞生。

中华文化的宇宙观

(3)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一是无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阴阳配合;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道家思想并非是后世误解的“消极无为”,而是更宏观、更客观的世界观、人生观。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规律产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趋势(需求)。不要主观的态度去看待,因为越在意越适得其反。道家的文化冷静而客观。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中华文化的宇宙观

由此可见,“气”与“道”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它们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生命是气之相“和”的结果,不“和”则无法形成生命或者说失“和”便是生命的消亡。植物、动物皆可解释为形神合一的达到某种和谐状态的有生命之物,而人可以解释为形神合一达到最高境界的和谐状态的生命——“人为万物之灵”。

而“阴阳学说”中国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现象的学说。阴阳是指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涵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阴阳既相反、相对、相克,又互为根据、互相影响、互相转化、互相依存、互为消长,并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或阴阳相合、或半阴半阳、或阴大于阳、或阳大于阴(即中医里的“阳主阴从”)的状态,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统一,这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统一整体观!

中华文化的宇宙观

“道”——道法自然,即以天地为准则,人要顺应天地,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一体,即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并追求社会和谐、世间和谐。在此基础上,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不同的事物就是“和而不同”,通过互济互补,达到统一、和谐。这就是“儒”。

以上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可简析为:图—洛—卦—易—道—儒。

3、中华文化的核心

综上所述,生命源于“和”,所以生命也要遵循“和”!这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我在这里称之为中华的“和文化”!

因此,这里的“和文化”,既包含了古代“气一元论”中的气之相和与“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和谐,也包含了近代有中国专家所说的“和合文化”。

特别指出的是,“和”所指的阴阳平衡并非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平衡,比如中医的“阳主阴从”和儒家思想的“和而不同”等。

这里的“和”,凡指气之相和、阴阳平衡、合二为一、和合、和平、和气、和谐共处等,因其意义基本相近,在此一概简称为“和”。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分”,因此“分”凡指是气之不和、阴阳失衡、一分为二,孤立、对立、分裂、分散、纷争、分割、分隔、不和谐等等的思想和行为。

如果说“气一元论”是解释万物之诞生,“阴阳学说”则是解释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和”就是万物之间的相处之道!

所以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所体现的价值就是“和”,“和”是宇宙万物的相处之道、是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是世间万物兴盛的法则。如果失去“和”,万物将不复存焉。

由此可见,“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中国人的根与魂。也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观。

中华文化的宇宙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