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有多少人正在用談戀愛的心態,跟父母相處

有多少人正在用談戀愛的心態,跟父母相處

哪怕不能真正的互相理解,但你們始終毫不懷疑地彼此愛著。

可能是看了太多感人至極的親情故事和歌頌父母之愛偉大的藝術作品,我們對父母的期望值變得越來越高,衡量父母的標準也越來越嚴苛,普通的父愛母愛滿足不了我們了,一切都要向愛的最高級看齊。

朋友的父母掏出多年積蓄支持他創業,你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父愛母愛;表姐家在婚前就給她準備好了豐厚的嫁妝,你又覺得這才是父母應該做的;

從小到大你最討厭聽到“別人的孩子”,現在你盯著“別人的父母”,這樣的親子關係真的很討厭啊!

不要總是拿“極限”去衡量“常態”,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正態分佈里居中的那部分樣本,沒有電影作品中走出的父母,自己也不是出類拔萃的子女,沒有活成相親相愛大家庭的範本,或許以後也不會。

我們跟父母既愛著彼此,又不停傷害對方,有很多解決不了的矛盾,也有一家人整整齊齊共度難關的經歷,我們會爭吵,會拌嘴,誰都會失望,但這原因從來不是單方面造成的。

父母有父母的問題,而我們也並不無辜。

有多少人正在用談戀愛的心態,跟父母相處

不要總是理直氣壯地覺得生你養你的父母就應該理解你,無論你做什麼,他們都能給你想要的支持和安慰,既然都是成年人了,憑什麼父母就要退一步讓著你?

成年人要明白一件事,這世間所有的關係都是千瘡百孔,即便是你的爹孃,他們的人生任務也不是愛的讓你滿意。

但問題恰恰就出現在這裡,我們並沒有在成年後掌握跟父母相處的秘笈,很多人拿談戀愛的心態在跟父母“較量”,種種要求和標準越拔越高。

既要求父母跟你三觀一致,又渴望他們無微不至,只要稍微不順你意,立刻扣上一個“他不愛你”的帽子。做你父母比做你戀人還累,畢竟一把年紀了,真真兒受不起你這麼作。

雖然父母和戀人都是那個愛著你的人,但這兩種愛的方式和相處的方式卻完全不一樣。

從家庭系統理論來說,那個跟你共度一生的人才是你最親密的關係人,你們兩個才處於最核心的系統位置,所以你有更高級的情感需求是合理的,

你希望他跟你有一樣的價值觀,相似的人生目標,可以融合的生活方式,互相包容的態度,非常正常,因為這些是你們能繼續發展關係的根基,退一步講,如果這個人不適合,大不了換人。

正因為你們是要共度一生的伴侶,“伴”字已經足以說明你們之間對於關係質量有更高的標準,所以,找什麼樣的工作,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做什麼樣的人甚至可能幾點睡覺幾點起床這樣具體而微的問題,都需要達成一致,至少是能包容和妥協。

但父母不一樣,即便是血緣至親,但成年後,我們跟父母的關係最核心的詞應該是放手,而不是伴侶之間的那種親密。

我們要學會獨立生活,建立自己的家庭,父母也要重新適應空巢,找回自己的生活,我們的關係本質是在漸行漸遠,在這個基礎上,要求彼此像戀人那樣高濃度的理解和支持,本身就是違背關係內核的要求。

漸行漸遠是給我們時間和空間去開啟自己的人生,成年後我們當然要重新梳理跟父母的關係,不能再像從前那樣依賴。

你的世界在變大,也只有漸行漸遠才說明你們的關係健康,你有更大的人生範圍要去探索,而不是繼續圍繞在父母身邊,我們常吐槽的媽寶男、巨嬰女,實際上就是沒有做到漸行漸遠,而是捆綁的密不透風,才無法真正的長大。

但“漸行漸遠”跟疏離並不一樣,漸行漸遠不代表冷漠和毫無感情,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去相處,子女和父母之間依舊給予彼此適度的關愛和支持,但卻守護彼此的界限,疏而不離,才是正確的相處方式。

有多少人正在用談戀愛的心態,跟父母相處

所以,當你苦惱父母為什麼不理解你的時候,想想你自己也沒多理解他們,是不是感到一種內心的平衡?

認真的講,不理解才是常態,出生在不同時代的人,成長於不同經歷的人,彼此理解本就是一道高難度的題,你需要恰如其分的共情和不由分說的支持,去找你男朋友和老公就好了,父母並沒有這樣的責任和義務。

你把父母的不理解和不支持看成比天大的事,並苦苦苛求不讓彼此失望又皆大歡喜的相處,這才是讓問題變複雜的關鍵。

就像之前說的,我們跟父母的真實關係就是跟所謂的完美悖離的,既愛著彼此,又難免傷害對方,有解決不了的麻煩,也有一家人整整齊齊共度難關的經歷。

我們之間註定矛盾重重,相愛相殺,如果你能明白這才是親情本來的樣子,也不會再那麼計較那些不夠理解不夠包容的時刻吧,因為哪怕不能真正的互相理解,但你們始終毫不懷疑地彼此愛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