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中小學語文怎麼教,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看三位一線老師怎麼說

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公開講過,語文重要,是因為語文承載著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它對學生會產生一輩子的影響,並且這種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

語文重要,就是閱讀重要,不僅要讀有用之書,還要“多讀無用之書”。正是那些與考試或就業無關的書籍,常常對我們養成人生經驗、提升文化品位有著更大的幫助。

中小學語文怎麼教,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看三位一線老師怎麼說

那麼,對於老師來說,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怎麼教語文,如何讓孩子們愛上閱讀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獲得“全人教育獎”提名獎的來自深圳市如意小學的胡紅梅、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周春梅、南京市琅琊路小學的周益民三位老師怎麼說。

周益民:通過民間文學文化構建詩化語文

周益民打小就是個“書迷”,大概從小學三年級起,愛讀書的念頭就像溝邊的野草,在他的心中瘋長。每天每日,他像一頭餓昏的困獸,焦渴地尋找著書源,逮著什麼讀什麼,只要有字就行,哪怕是包裝物品的舊報紙。

從看書到教書再到寫書,周益民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而獨到的閱讀體驗、感悟對其語文教育教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因為手不釋卷,受益匪淺,他深知讀書對孩子的重要性,深知童心永存的重要性。所以在其教學中也非常重視閱讀。2004年9月,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小學部 “兒童閱讀研究中心”掛牌成立,周益民任中心主任,在學校各班開設“班級讀書會”,每學期選定一本優秀兒童文學作品作為共讀書,深入研讀,然後在班級內分享、交流,最終形成“人與人、人與作品、人與環境”的立體對話。

中小學語文怎麼教,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看三位一線老師怎麼說

周益民著眼“母語、兒童、文化”的整體建構,踐行“詩化語文”的主張。近年來,他的一大突破,是將民間文學、民間文化引入語文學習領域,讓現代疏離田園的孩子嗅到泥土的芳香。在他看來,這是母語學習的源頭。

“詩化語文”是什麼?周益民說“詩化”的“詩”是一種喻指。“詩化”不是使語文教學詩歌化,也不是教師的教學語言像詩一樣美。

“詩化”實質是審美化,“詩化語文”的主旨就是使語文教學提升到審美教育的層次。詩化語文,就是讓語文向審美迴歸,正如周益民所說,這是語文迴歸的應有情懷。

他向來以為,任何一種教學追求,其邏輯起點首先都應該建築在對兒童的認識上。兒童個體初始階段的語言是非符號、非邏輯的,因而有人說兒童天生就是詩人。兒童所具有的這種文化特質正是“詩化語文”存在的意義。

他特別著力的是課堂上學生的誦讀,此外還用了畫面——組織學生一同貼畫,通過師生合作共同再現當時的場景。就這樣,藝術為語言拓寬了空間,讓通往兒童心靈的走道更為開闊。

“詩化語文”正是遵循審美教育的要義,注重個性的表達和對感性的把握。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習慣於且滿足於對文章的共性把握以及理念的揭示和顯明,學生的學習常常處於籠統的理解、泛泛而論的狀態,止於主題思想、人物精神條條的記憶背誦,枯燥乏味。“詩化語文”力圖克服這一弊端,從共性走向個性,從理性走向感性,因而語文中人物的呈現、事件的展開更具體、更形象,也就更具情感性,更有感染力。

“詩化語文”實際上是通過各種手段描繪形象化的意境,營造一種整體意蘊,進而逐步提升到中國古代審美教育的境界。從某種角度看,語文詩化應該是審美教育的形象化和情感化。

周益民攜帶著自身的成長經驗,以他對兒童和語文的理解,近幾年他一直致力於民間語文課程建設,行走於一條獨特深刻的語文教學與兒童閱讀推廣道路。

他開發一系列課例,如顛倒歌、繞口令、搖籃曲、謎語、巧女故事、神話等,深受小朋友歡迎,同時以敏銳的觸角填補了當下語文課程所欠缺的一個領域。他的理念與實踐彌補了當下語文課程的不足。

他被譽為“民間文學文化的點燈人”。他說:“在中低年級,民間文學的閱讀目標最主要的定位在故事(歌謠)自身,能夠講出、誦唱,甚至是喜歡,就是我們需要的目標。隨著年級增高,在這一前提下,需要進一步關照故事(歌謠)背後的文化語境。這也就是我常常將低年級甚至學齡前兒童誦讀的童謠放至高年級課堂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小學語文怎麼教,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看三位一線老師怎麼說

與這個思路相適應的教學方法,也是相當簡練合用的:誦讀與講述,分別適用於韻語體歌謠、散文體故事等,這是兩種基本的演練方式,藉以真實地還原作品的原生態語境特點。

此外,周益民在小學高年級段,逐漸提高演練與欣賞浸潤的要求,選用的主要方式有:作品形式的賞析、文化意象的揣摩、對不同民族的相同題材作品內容的比較、對不同藝術形式表現特色的比照等。

由此,在他的課程設計中,有這樣的幾個“硬”指標:

第一,每一課(均在一小時以內),都印發使用數則至十數則精選的相關民間文學作品,供學生在教師引領下誦讀講述和品味欣賞;

第二,學習每一種民間文學類別,都傳授一些精要好懂有用的相關語文知識、其他常識,還有用於語文技能訓練的操作性知識;

第三,課上,學生主動的語文實踐活動佔據中心位置,包括自讀、商討、問答、朗讀、詮釋、動筆編寫等多種形式,教師的“教”完全建立在學生的“學”之上;

第四,幾乎所有案例,都實現了承前啟後的開放式教學,即:授課伊始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潛在的相關積累(如兒時聽過的搖籃曲、說過的顛倒歌、背誦過的月亮謠、講過的老故事等),做足“喚醒”的功課,而結束本課時激發趣味,為課下學生主動完成後續演練,到生活的廣闊天地去學語文、用語文、涵育文化精神奠定良好基礎。

因此,周益民的課程有這些特點:

首先,信息量比較大,有思想的震撼力和語言張力;

其次,課程呈現、滲透富有文化內涵和語言學習積累價值的經典語料

第三,執教者用愛來呼喚愛,給予學生終生難忘的教學情境、詩化語文。

這樣的民間文學課程,這樣的上法,處處體現了周益民在課程設置上的獨運匠心。

胡紅梅:生長在學校、家庭、社區的閱讀樹

“同學們認為,在小鹿斑比的成長過程中,哪些人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媽媽”

“鹿王”

“獵人”……

“這些人物當中,你認為誰對斑比的成長影響最大?請觀點相同的同學坐在一起,然後告訴老師為什麼。”

如意小學的國學園裡,胡紅梅正在給四年級的孩子上閱讀課,五十個孩子圍坐在胡紅梅身邊,一起分享《小鹿斑比》的故事。孩子們稚嫩的臉上滿是認真和投入,在胡紅梅的層層引導下,爭相回答。

中小學語文怎麼教,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看三位一線老師怎麼說

走進胡紅梅的辦公室,仿若置身一座小型圖書館。不同年級的學生可以在課餘時間來她的辦公室隨意借閱。隨時、隨地、隨性讀書是她的閱讀關鍵詞。比起分辨專業書和“閒書”,她更在乎的是讀的書能否參與自己的精神構造。

胡紅梅看到了閱讀的力量:閱讀,是一件能夠讓教育、讓生活、讓家庭變得更加美好的事情;閱讀,是孩子一生的根基,抓住這個根,孩子一定不會走歪。胡紅梅認定,閱讀,將是自己終其一生要專注的事業。胡紅梅認為,在瞭解學校學情的基礎上,做兒童閱讀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讓孩子在學校的時候多讀書,將閱讀納入到學校的課程體系中。

在宏觀層面,胡紅梅確定了“三年泛讀+三年精讀”的六年在校閱讀計劃。

三年泛讀時間,師生共讀100本經典好書。為了讓老師們有閱讀教學的抓手,胡紅梅利用一個學期的時間,獨立編撰完成了一到六年級師生共讀校本教材。凡是校本教材裡推薦的共讀書目,胡紅梅都讓學校圖書館備齊60本,人手一本是共讀的前提。

三年精讀時間,分級分主題設計師生共讀書目,每本精讀的書分為“閱讀能力”、“閱讀分享”、“思維導圖”、“創意寫作”四個部分,每本書用時一個月精讀。

在中觀層面開展“七彩閱讀”,踐行兒童閱讀落實。

關於“七彩閱讀”,胡紅梅說自己取名時覺得“七彩”象徵著童年彩虹般的快樂時光,希望孩子們能從閱讀中收穫快樂。另外,“七彩”也代表了七個具體的閱讀活動:金色的晨光默讀、橙色的日有所誦、綠色的快樂吟誦、青色的寫字修身、藍色的分級閱讀、紫色的國學課堂和紅色的多元評價。七個活動貫穿孩子們校園生活的每一天,真正讓閱讀融入孩子們的校園生活。

在微觀層面,通過“種子班級+閱芽班級”,培養種子教師紮根。

“不舞雲端,貼地而行”,胡紅梅常用這句話勉勵自己。多年來,她始終堅持在一線教學。每個年級,胡紅梅會帶一個班的閱讀課,這六個班作為種子班級,開展“閱讀樹”課程,帶領孩子們深度閱讀。種子班級也是培養種子教師,也就是胡紅梅兒童閱讀工作室成員的陣地,通過培育,將閱讀課程傳播到區內其他學校。與種子班級配套的閱芽班級採用師生共讀共寫校本教材進行閱讀教學,由各班語文老師兼任閱讀老師。種子班級和閱芽班級相輔相成,互相配合,成為如意小學兒童閱讀課程體系的最主要特質。

中小學語文怎麼教,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看三位一線老師怎麼說

憑藉完善的閱讀教學體系,如意小學用四年的時間躍居成深圳市閱讀推廣名校,今年被評為“廣東省書香校園”,孩子們的成績也有了質的提高。胡紅梅兒童閱讀工作室的影響超出龍崗區乃至深圳市,成為全國性的閱讀交流平臺,這裡每天都有新的閱讀智慧生髮,每天都有老師獲得新的啟迪。

作為兒童閱讀推廣人,多年來,胡紅梅帶領工作室的成員踐行公益閱讀推廣,她堅持與兒童閱讀館實施“我給孩子講故事”公益閱讀計劃;為民辦學校做“悅讀童年”種子教師公益培訓;聯繫公益組織,努力實施“夢想書屋”項目,堅持為廣東、江西等省的偏遠地區做公益培訓,併為8所偏遠學校配送優質圖書3萬冊……

談及自己的教育理想,胡紅梅說:“我想讓情懷落地,讓美好發生,讓我們的孩子在整個童年的生活當中,看到他們眼睛裡閃爍著光芒、一寸一寸地綻放,希望他們能夠成為他們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周春梅:“點燃”學生,讓他們形成自己的閱讀體系和精神譜系

周春梅是個典型的讀書人:每日手不釋卷,讀書是她的生活方式。在周春梅眼中,閱讀應當是隨性自然的。她喜歡這樣形容一種理想的閱讀:“如同樹的生長”。在閱讀中,生命的根基深入土壤,枝葉則朝著自由的天空舒展。

中小學語文怎麼教,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看三位一線老師怎麼說

回顧她這些年的閱讀,有一些詞可作為關鍵詞,構成她自己生命的根基:美麗的詩性、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堅忍正直的品格、健全的理性。至於如何閱讀經典,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唯一的方法就是拿起原著,一個字一個字地讀進心裡去。

教學中,周春梅有一個習慣:帶學生看一本書中的某個片段後,會順便推薦一下這本書。像這樣由一個具體的片段進入薦書環節,周春梅覺得比空談閱讀的益處更好。“談論讀書,不如直接讀書”。老師直接摘取一枝一葉,讓學生看到它的青翠美麗,TA可能會很迷戀,然後可能就忍不住去看看那棵樹、那片樹林、樹林所在的廣袤的原野,原野上的天空……會由一個片段走向一本書,再到一個作家,一個主題,再走向相關的另一些作家,另一些作品……最終形成自己的閱讀體系和精神譜系

周春梅的內心時刻充盈著為人師的幸福和對學生的博愛:“我真切地感受到做教師的幸福。上天賜給我們這樣的幸運,可以陪伴一群又一群的孩子,走過他們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見證他們的成長,也和他們一起追求心靈的成長、完整,一同追尋永恆的青春與夢想。我們不斷成熟,卻又永遠年輕。”

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周春梅也不會刻意掩飾什麼,並和同學們說。

中小學語文怎麼教,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看三位一線老師怎麼說

周春梅覺得老師一定心胸要更開闊,或者說眼裡看到的學生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有多種發展可能的人”。“我們能不能讓自己的課堂多一些這樣的‘點燃’?點燃學生,也點亮我們教師自己。教師多有這樣的體會:看見學生的眼睛如星星一樣明亮起來,就會感覺自己的生命也被點燃了,從中獲得的成就感與幸福,難以言喻。”

著名特級教師、雜文家吳非有一段精彩的總結:“在一間遼闊的教室裡,學生開始了真正的學習,他們沉浸於想象和探索中,徜徉於驚奇和思考中,不把學習看成一段距離的“賽跑”,當然也就無所謂“起跑線”,學習也就沒有“終點”。教師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明白,學校之外還有更大的學校,走出教室之後處處都有課堂,學習仍在繼續,人生不會下課。”

這是周春梅所向往的理想境界,也是她相信的教育常識,她將一直在這間遼闊的教室裡,也將一直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