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紅水河畔“女財神”

“她把科研與生產緊緊結合在一起,把脫貧致富的‘金鑰匙’交到萬千菜農手裡,為貴州蔬菜事業的發展、為貴州山區人民的脫貧致富,貢獻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才華,譜寫了一曲共產黨員的奉獻之歌。”採訪中,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的領導和同事對李桂蓮作出這樣的評價。一直以來,解決貴州蔬菜生產發展滯後,緩解市民蔬菜淡季吃菜難、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是李桂蓮作為一個蔬菜科研工作者的心願。她從貴州山區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了一條漸進式的貴州反季節蔬菜發展之路,使貴州錯季蔬菜產業從紅水河畔起步,向打幫河流域、高海拔地區延伸,不僅在數量上滿足了省內及部分省外市場的需要,而且在質量上不斷優化,並實現出口創匯。

在貴州省農科院的辦公樓裡,記者見到了已年過七旬的李桂蓮,儘管年事已高,但她骨子裡透著一股精氣神,總是笑容滿面、熱情隨和。

兢兢業業,潛心於山區蔬菜科研和技術推廣

上世紀80年代之前,每年3-5月、9-10月是貴州的蔬菜淡季,需大量從省外調進蔬菜,作為蔬菜專業科技人員,李桂蓮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立志要改變這一狀況。

1977年,她到海南島進行番茄加代育種。

在此期間,李桂蓮思考,海南路途遙遠、開支又大,貴州是立體氣候,能否在低海拔熱量條件好的地方進行加代育種?當時她想到了冬春熱量最好的羅甸縣。1979年秋,她帶著番茄加代育種的任務來到羅甸縣。

羅甸屬南亞熱帶氣候,李桂蓮提出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利用“天然溫室”發展露地冬春反季節果菜。當時這在我國沒有先例,書本上沒有參考,實踐中也無借鑑。

當地農民一年只種一季水稻,都不願意種蔬菜,為了說服農民種蔬菜,李桂蓮下了不少力氣。“我給農民做工作,種菜賺了錢是他們的,賠了我掏錢補,這才爭取到城關大隊的4分實驗地種番茄。”李桂蓮天天守在田裡,和農民一起栽種、澆水、施肥,最終實驗獲得成功。

“蔬菜種植成功,改變了羅甸的種植業結構,從過去一年種一季水稻變為早菜、水稻一年種兩季。這在上個世紀80年代是一個了不起的大成就。”李桂蓮說,當時羅甸早熟蔬菜種植面積由1981年的766畝增加到1988年的1.45萬畝,產量由48.6萬公斤增加到233.4萬公斤,產值由14萬元增加到898.3萬元。僅此一項,就使羅甸縣6000多戶農民脫貧。

蹲點5年,李桂蓮研究總結出14種果菜冬春錯季早熟栽培技術,逐步形成整套冬春早熟果菜技術體系,選育引進一批適合基地栽培的配套品種。在她的努力下,羅甸縣建成了全國南亞熱帶區域第一個露天冬春反季節果菜基地,成為農業農村部定點蔬菜批發市場,輻射帶動貴州20多個縣建成冬春錯季早熟、次早熟果菜基地。

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8畝,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過去,地熱河谷地區的農民只種一季水稻,每年9月收割完後,來年5月再進行翻犁栽種,每年有近8個月的田地閒置期,必須要將閒置期利用起來。”李桂蓮說。於是,她和團隊一起幫助當地在水稻收穫前種一季果菜,之後又成功在水稻收穫後栽種一季秋冬果菜,形成“早果菜-水稻-秋冬果菜”一年三季的高效栽培新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團隊成員、貴州省農業園園藝研究所副所長文林宏介紹,從種一季到種三季,經濟效益翻了幾番,李桂蓮還不滿足,又研究出冬春早果菜行間套種一季耐抽薹的大白菜模式,把土地潛力發揮到極致。

“三季四收,畝產值最高可達3萬元,最少都要超過1.8萬元。”文林宏說,如今這一模式在黔南州被廣泛推廣應用。

冬春果菜的成功種植,使李桂蓮更清楚地認識到:貴州山區立體氣候特點完全可以綜合利用,在有“天然空調”優勢的高海拔地區發展夏秋錯季無公害蔬菜,蔬菜淡季一定有著廣闊的市場。從1998年起,李桂蓮和她的團隊在大方、龍里等地開始試驗並取得成功,在全省適宜的地區大面積推廣。夏秋錯季無公害蔬菜的成功栽培,不僅推動了當地種植業結構調整,還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為農民脫貧增收又找到一條新路子。

艱苦樸素、一心為民,展示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操

“幫助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是我的分內工作。”這是李桂蓮經常說的一句話。

言必行,行必果。無論是給農民現場指導和示範,還是到各地舉辦蔬菜技術培訓班,李桂蓮都很積極熱情。針對不同地區的群眾,擬訂不同的培訓和示範內容,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耐心細緻地傳授給他們。

在羅甸縣蹲點發展早熟蔬菜的5年間,李桂蓮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貧窮落後的村寨搞試驗、示範、培訓、指導。她常常是既要調查各鄉村的自然生產情況,又要苦口婆心地給農民做說服動員工作。起早貪黑,走鄉串寨、跋山涉水,有時一天要步行幾十裡上農戶家中去講解,到田間地頭去指導,對上門前來求教的農戶,更是耐心指導,直到他們弄懂為止。她常常是白天忙碌了一天,晚上還要查閱整理資料,研究工作。跟李桂蓮一起工作多年的同志說:“跟李老師出差,休想偷懶。”

出門調研,吃飯沒有規律,長年累月,李桂蓮患上了胃病和膽囊炎。為了對付病痛,她下鄉時隨身帶著乾糧和藥,餓了吃點兒餅乾,病痛難忍時再服上一點兒藥。她並沒有因此停下工作,仍堅持在第一線為貧困地區的農民搞培訓、作指導。

2001年秋,李桂蓮到關嶺縣農村考察蔬菜時,不慎扭傷了腳,疼痛難忍,大家都勸她回去治療一下,可她貼張膏藥還是看完了蔬菜示範基地。當晚,她腳腫得像饅頭,回貴陽治療後儘管傷還未痊癒,又馬不停蹄地到各基地縣傳授技術,堅持在生產第一線培訓和指導農民,腳再次被扭傷,很長時間才治癒。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李桂蓮的家庭經濟並不寬裕,但她守得住清貧。當時貴州省總工會送給她一張電冰箱供應票,她都無錢購買。按說,蹲點5年,當地政府發給一點兒生活補助費或獎金,收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她不收,而是把這些補助用於支持貧困鄉村和“希望工程”。同時,她還把安順地委、行署獎勵的兩萬元科技貢獻獎捐給了自己的母校——安順八小,把縣委、縣政府獎給她的5000元獎金捐給了羅甸“希望工程”,用以資助少數民族女童上學。

55年來,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李桂蓮放棄了許多週末和節假日,刻苦鑽研農業科學技術,以服務“三農”為中心,以反季節蔬菜為突破,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果,為貴州山區幾十萬農民找到了切實可行的脫貧道路。

淡薄名利,樸實無華,無愧為領導幹部的楷模

李桂蓮的同輩、同事、朋友、學生,在與她長期的工作交往中,都不同程度感受到她淵博的學識、嚴謹的科學精神、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敬佩她的為人,被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李桂蓮老師身上,有一種我們現在一些年輕農業科研工作者欠缺的務實精神。她絲毫不在意生活環境的艱苦,總是待在生產一線,和農民群眾生活在一起。”談起他的老師,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農科院外事處處長孟平紅總有一種自豪感。

作為課題組負責人、作為老師,李桂蓮率先垂範,為課題組成員、同事和學生樹立了良好榜樣。在貴州省農科院,李桂蓮有口皆碑,大家都說,李老師是一個關心群眾的人,是靠得住的人。從事小麥和馬鈴薯研究的貴州省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對象、省管專家何慶才談到李桂蓮時,由衷地說:“我們的成長,得益於她的良好影響。李老師是省農科院的標杆,我們自覺地以她為榜樣,向她看齊。”

當年,由於技術力量不足,蔬菜栽培種植大面積推廣遇到了困難,李桂蓮產生了培養一批“農業技術二傳手”的想法。李桂蓮及其團隊在各地對千名鄉土人才手把手傳授技術,再由他們傳授給更多的農民。“這些‘農業科技二傳手’在當地有威望和號召力,良種良法得以迅速推廣。”李桂蓮說。

如今,李桂蓮已經成為了貴州農科院的標杆。2005年,在紀念貴州省農科院成立100週年的活動中,院黨委旗幟鮮明地提出“桂蓮精神”,號召全體幹部職工向李桂蓮同志學習,並在全省農業和科技系統中得到積極響應。

“雖然現在已經退休,但貴州脫貧攻堅、全面同步小康的任務還十分艱鉅。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還要繼續承擔幾個重大項目,進一步搞好中青年科技人員的‘傳幫帶’,通過項目實施,更好地促進農民脫貧增收,促進蔬菜產業發展,為脫貧攻堅全面同步小康發揮餘熱。”在採訪中,李桂蓮說這番話時心情特別激動。

2017年,貴州省專門印發《貴州省發展蔬菜產業助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17-2019年)》,李桂蓮和團隊多年的成果作為方案的核心內容加以推廣。

從“紅水河畔的女財神”到“致富引路人”,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在李桂蓮心裡一直有一句話:“我奮鬥的目標就是讓廣大農民脫貧、增收、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