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無中生有”看義烏

2018-08-17 07:54 | 人民日報

“无中生有”看义乌

義烏,幾乎關聯每一箇中國人的生活:家裡的哪件物品,說不定就是“義烏小商品”。

似乎總和“小商品”捆綁在一起,但義烏的小商品背後,有大市場、大改革、大開放、大誠信。義烏的發展被評價為“無中生有”“點石成金”。

“義烏是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縣域經濟發展的典型。”習近平同志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多次赴義烏調研指導。

2015年12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中非企業家大會上指出:“在我曾經工作過的浙江省,有個小城叫義烏,號稱世界‘小商品之都’,現在有幾千名非洲商人常駐那裡,從事中非貿易。”

而在改革開放之初,既不沿海也不沿邊的義烏,只是浙江中部一個幾無工業基礎、人多地少的貧窮農業縣。

義烏的“小商品之都”是“闖”出來的:早年頂著“投機倒把”的帽子沿街叫賣,上世紀80年代末以商業資金積累進軍加工製造,進入新世紀逐浪電子商務大潮,如今又探索貿易方式改革指向“買全球,賣全球”……

回望前行之路,可感義烏政府部門的“放”:頂住壓力開放義烏小商品市場,建設信用體系促進“以信立業”,“跑一次沒辦成窗口”為“放管服”改革加碼……

踏著改革開放的時代鼓點,具有經商傳統的義烏人搏擊市場,勇立潮頭,“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无中生有”看义乌

上世紀80年代的義烏小商品市場。資料圖片

群眾敢想敢試,幹部敢於擔當,在夾縫中“撬”出商品市場

1982年春天的一個上午,時任義烏縣委書記謝高華正在縣城街上走著,一個青年婦女突然攔住去路,高聲質問:“為什麼不讓我們做生意?”

說起當時的魯莽之舉,何海美至今仍有些難為情。

1978年,時年27歲的何海美為生計發愁。全家人僅靠丈夫的微薄收入過日子,往往才過半月,就捉襟見肘了。這時,何海美的哥哥從部隊回家探親,帶來十幾張明信片——這在當時可是新鮮玩意兒。何海美和兄弟姐妹商量:把這些明信片拿到電影院門口賣了,可能有錢賺呢!

問一圈,沒人肯去。何海美自己去了,結果很快售罄。又想法子進貨去賣,3天3夜下來,賺了32元!她兩眼放光:“做生意能賺錢,能讓家人吃飽飯!”當時,私人買賣是被禁止的。抓住了,就是“投機倒把”。

質問謝高華的那天,何海美在街上賣尼龍襪,被縣政府“打擊投機倒把辦公室”人員抓了個現行,貨物全被沒收。她又沮喪又心疼,站在路邊久久不肯離去,“就在這時候,看到十幾米外的路口,有個人一邊走一邊抽著煙——這不是謝書記嗎?我幾步趕上前把他攔住了。”

過了幾天,謝高華又在街頭被另一個婦女攔住。這個婦女叫馮愛倩,是5個孩子的媽媽。她的問題與何海美如出一轍:“為什麼不讓我們做生意?”

在何海美攔路20多天後,義烏縣政府給她發來通知:縣裡要開大會,請她參加。開會那天,商戶去了三四百人,全縣的機關幹部都到場。謝高華在會上宣佈,要引導農民進城經商,不是違法的商品不能沒收,政府要支持老百姓致富,誰再為難他們就處理誰。講完後,全場拍手。可是,何海美沒顧上拍手,因為正激動得抹眼淚呢。

義烏小商品市場的第一步,就是這些倔強的義烏人,從夾縫中“撬”開來的。在此基礎上,義烏最終形成“四個允許”:允許農民進城經商、允許長途販運、允許城鄉市場開放、允許多渠道競爭。

義烏縣城稠城鎮,工商所所長在廣播裡號召商戶,一個帶兩個,兩個帶三個,一起做生意。何海美熱血沸騰,帶著五六十個鄰居、朋友,一起做生意。

1982年9月5日,政府用水泥板搭起兩排簡易攤位,讓商販們名正言順做生意。這便是義烏第一代馬路市場——稠城鎮湖清門小百貨市場。何海美成為市場的第一批商戶。

1984年,義烏縣委和縣政府提出一個大膽口號:興商建縣。這一年的12月6日,義烏第二代市場——新馬路市場建成,並正式更名為義烏小商品市場。攤主們告別油氈布棚,搬進室內。

率先獲得市場“準生證”的義烏,猶如海綿,將湧動的商品吸聚過來,更推動各種市場要素快速向此集聚。

1986年9月,位於城中路的第三代義烏小商品市場建成開業,內設4096個固定攤位和1000餘個臨時攤位,商品也擴大到服裝、圍巾、鞋類等。兩年後,義烏撤縣設市。

隨著城中路小商品市場在全國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各地客商如潮水般湧來。1992年11月,義烏首個大型室內市場——篁園市場開業,市場攤位增加到1.5萬餘個,日用百貨、針棉、線帶、鞋類、紐扣、眼鏡等都已經成為大類商品。

36年後再回首,當年謝高華召開的那次大會,重要性難以估量,那是真正的“吃螃蟹”。

今年1月,浙江省委書記車俊表示:“要大力選樹一批像謝高華同志這樣敢於擔當、積極作為的幹部。”這點出了義烏市場蓬勃發展的根源:群眾敢想敢試的首創精神,幹部敢於擔當的開明負責。

“无中生有”看义乌

上世紀80年代的義烏小商品市場。資料圖片

注重貿工聯動,著力“義烏製造”,夯實商品市場的產業基礎

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義烏人“不甘心於只當‘搬運工’賺差價”,開始從價值鏈的“底端”向“高端”攀登。

看準褶皺圍巾供不應求,何海美花15萬元購入一臺臺灣產高溫定型機,自產自銷褶皺紗巾、褶皺裙,空閒時為人代工,每天定型數萬條圍巾。

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前店後廠”的家庭作坊,在義烏已有2000多家,自己為自己供貨。

1994年,樓仲平不再走街串巷,用賣塑料積累的資金買進兩臺機器,辦起吸管廠。如今,他已成為全球“吸管大王”。就在同一時期,新光集團、華鼎錦綸、浪莎襪業等相繼出現,現在也都成了同行中的領頭羊。

“這種貿工聯動的方式奠定了義烏的產業基礎,正是這批活躍的生產企業,讓義烏市場呈爆發式增長。”義烏市商務局副局長黃仕林說。

小商品的特性是求新求快。不單是供貨,還要供好貨,供人氣高的貨——這是義烏人的理念。

在義烏,“爆款”商品的生命週期往往非常短,猶如轉瞬即逝的煙花。倏忽之間,又有更多“爆款”冒出來,引領著小商品的時尚潮流。

要想產品成為“爆款”,離不開創新。這一點,浙江藍宇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振榮深有體會。7年前,他帶著自己的新技術——數碼紡織打印機來到義烏,五顏六色的墨水直接被打印到紡織品上,又精確又漂亮。嗅覺靈敏的義烏市十字繡行業協會馬上找到了他。

數碼十字繡一出來,就顛覆了整個行業,短短四五個月,200餘家傳統企業被淘汰,46家使用新技術的企業產值增長300%,利潤率高達200%。

一輛玩具越野車疾馳衝進前面的水坑,馬上啟動汽艇功能在水裡遨遊;時尚的智能音響,能自動識別周圍環境改變音質,還能語音點歌;用3D打印筆畫畫,畫出來的大橋是立體的……為小商品設計創意配套的“賓王158文創園”裡,70多家企業、200多位知名設計師進駐,小商品轉型升級不再是簡單改變外包裝,產品從創意到科技含量都在全面提升。

正是得益於“義烏製造”與“義烏市場”齊頭並進,義烏商品經濟多年來持續繁榮。

“无中生有”看义乌

俄羅斯世界盃帶火義烏體育商品。龔獻明攝

堅持誠信為本,建設信用體系,掌握遨遊世界市場的通行證

2000年左右,有一道關於義烏的“計算題”:“如果你在每個商位前逗留3分鐘,按每天8小時計算,需要多久才能逛完義烏市場?”答案是“一年半”——義烏市場的繁榮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義烏小商品市場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外國面孔。這個浙中縣級市,離世界越來越近。

在與國外市場的同臺競技中,如何立於不敗之地?義烏人認為,以誠為本、以信立業,是遨遊世界市場的通行證。

2002年,義烏啟動信用體系建設;2006年,“誠信包容”被確立為“義烏精神”的重要內容;2008年,義烏髮布市場信用指數;2017年,義烏獲得“國家城市信用建設創新獎”;今年,義烏入選國家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

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的一年,義烏便未雨綢繆,把“信用市場”建設列為政府工作重點,隨後啟動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市場監管、公安、司法、金融等多個部門攜手聯動。

在義烏經商,有一個特別的門檻:新入場的經營戶必須通過培訓才能上崗。培訓什麼?誠信意識和服務意識。

義烏市場每個商鋪門上都有標識——政府制發的“誠信商戶”小銅牌,上面星星越多,信用越好。用手機一掃商戶二維碼,就能查到商戶信用如何、是否準時發貨、有無拖欠工資。信用評級高的商鋪,義烏給予低息信用貸款等優惠,等級越高優惠越多。而嚴重失信者,會受到收回商鋪、逐出市場的懲罰。

這不,經營電信器材的商戶王國田,前幾天就嚐到了誠信的甜頭。一位巴西華裔客商找到他的商鋪,詢問了價格、品質、發貨方式後,雖是頭一回見面,就痛快地下了10多萬元的訂單。他告訴王國田,自己來到義烏,首先就在“義烏市場信用APP”上尋找守信商鋪,看到王國田的商鋪是五星級,而且店主還是一名中共黨員,便果斷下了單。

在義烏經商,講誠信的企業和個人辦事一路綠燈。信用優良的企業和個人,可以用書面承諾替代部分審批材料,先行拿到證照。失信則寸步難行——信用等級最低的E級企業禁止入駐市場、園區,限制辦理金融信貸、參與招投標等。義烏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上,彙集了58個政府部門、104家金融機構的1550項信用數據,覆蓋41萬法人和其他組織、220萬自然人,記錄超過1.8億條。

何海美說,她做批發之初就生意興隆,是因為向拿貨的經營戶承諾賣不掉可以退回來,“我們這裡,誠信為本的傳統一直傳承下來。”

“无中生有”看义乌

2018年春節前,義烏小商品出口迎來高峰。人民視覺

不斷深化改革,激活市場動力,讓貿易發展平臺越來越寬廣

2011年,國務院批覆《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這是我國首個由國務院批准的縣級市綜合改革試點,也是浙江第一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

改革第一項任務,就是探索建立新型貿易方式。2012年,義烏試行市場採購貿易方式,以促進國際貿易便利化。之前沿用一般貿易的通關方式,每類商品都需要單獨報關。由於小商品出口數量少、品種多、更新快,往往“一個集裝箱就是一個小超市”,拼裝商品達幾十至上百種,一一報檢每一種貨物,容易出現“出口阻塞”,耽誤時間,造成很多經營戶和企業訂單流失。

而市場採購新型貿易方式,可以按照自檢、驗證、核查3種方式分類檢驗。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對市場採購貿易方式採取便利的通關措施,80%左右的商品能實現窗口審單放行,大大提高了報檢效率。多年建設的誠信體系轉化成了效益:誠信等級高的企業,報關可以抽檢甚至免檢放行。

貿易便利化政策試行後,義烏商品出口活力迸發: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連續10個月出口同比增速超過150%,累計出口157.7億美元,同比增長4倍,其中通過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完成的出口額佔78%。

咬定改革不放鬆,義烏緊踏發展鼓點,商貿市場始終活力四射。

商機總和“快”字連在一起。怎樣做到“快”?義烏不僅在浙江較早地推出了“最多跑一次”政務服務改革,還不斷“加碼”——設立了“跑一次沒辦成”投訴代辦窗口。只要因為事先一次性告知不到位、辦事流程改造不完善等因素,事項無法一次辦成的,就可到這個窗口投訴代辦。

一家企業財務人員虞女士到市行政服務中心修改企業的納稅申報系統登錄密碼,因為她非企業主本人,材料上又未加蓋企業公章,按程序不能辦理。“跑一次沒辦成”窗口工作人員沒有推託,而是通過查詢,直接聯繫到企業主,確認情況屬實,給虞女士順利辦妥。

經歷這件事後,市行政服務中心作出一條新規定:今後再遇到此類情況,可以由窗口負責人直接聯繫企業主,確認同意後予以辦理。“我們改革的目的,就是讓群眾辦事越來越便捷。”義烏市行政服務中心副主任王志堅說,因為不斷打通淤堵,“‘跑一次沒辦成’窗口越來越冷清。”

改革意識貫穿上下。“我們的集裝箱晚上9點才到義烏港,早就超出了工作時間,但海關會加班幫我們通關。少在港口耽擱一晚上,能給我們節約不少成本。”在義烏經營進出口貿易的張堅平感嘆,“這樣的服務,在別的地方恐怕還不多見。”

除了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義烏現在還承擔著現代物流創新發展試點、金融專項改革試點、電子商務大數據應用統計試點、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創建示範城市等15項“國字頭”改革試點任務。

借改革之力,義烏的貿易發展平臺越來越寬廣:機場成為國際機場,義烏鐵路口岸是全國唯一的縣級市鐵路口岸,設立了縣級唯一的國際郵件互換局,設立了保稅物流中心,成為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線上線下互動,致力“互聯網+”,在網上闖出一片新天地

近年,席捲而來的互聯網購物浪潮,帶來了與傳統購物截然不同的交易模式。

這一浪潮剛襲來時,義烏市場內許多商戶還不以為意,“守著鋪子就有生意找上門”成了他們的慣性思維。

經營管理義烏小商品城的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自1993年成立後,主要任務就是做“市場的引導員”,負責研究市場、貿易和全國專業市場特性,引導市場走向。

通過調研,商城集團提出因時而變、因勢而變,破除傳統市場的路徑依賴,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提供各種平臺培訓商戶,將7.5萬商戶全部搬上義烏小商品官網“義烏購”,在線商品300萬種,日均獨立用戶訪問達15萬人次。去年,“義烏購”在線總交易額突破60億元,線下撮合交易額達400多億元。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誠遠工藝的負責人張平說,他就是在小商品城闢出的網上服務區裡學會的怎麼做電商。線上線下的融合,讓他的生意如虎添翼。前幾天,海寧的艾先生為酒店採購裝飾材料,先是在網上比較了各家的商品,然後來到小商品城一區的誠遠工藝品有限公司,現場看貨後下單。

“我不認為網上購物會把實體店逼到死角,其實二者相輔相成。需求量大的客戶,往往要直觀看過產品才下單。”張平告訴記者,他2007年開店時,店鋪不足5平方米,如今已擴大到1000平方米,銷售額達5000萬元,線上線下各佔五成。

在義烏,像張平這樣既堅守實體商鋪,又在網上闖出一片天地的商戶越來越多。2017年,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成交額達1226億元,同比增長10.9%;與此同時,義烏市電商交易額達2220.03億元,同比增長25.3%。

義烏市場不僅是電商聚集地,也是網貨供貨地。據統計,境內零售網商70%的商品和批發網商80%的商品均來自義烏。

“現在義烏每天500萬件快遞單,單件商品快遞費用平均不到2元錢。”義烏申通快遞公司公關部的陳振龍說,這背後,是義烏電商企業的規模效應和營商環境。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義烏髮掘創業的第一筆財富。義烏有個青巖劉村,本地人口1700多人,卻聚集了2.5萬多名電商從業者,年銷售額接近50億元。在義烏,這樣的淘寶村已有上百個。

買全球,賣全球,搭上了一帶一路快車

“買全球,賣全球”,是義烏人孜孜以求的發展目標。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義烏迅速開拓國外市場,成為小商品出口的先行者,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走進義烏的中國進口商品城,德國館、白俄羅斯館、韓國館等星羅棋佈,這裡是國外日用消費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平臺。

“我們不嫌生意小。”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包華說,外商來義烏後,除了購買中國小商品,還可以帶點其他國家的特色產品回去。“現在一筆筆買賣數額不大,但等到進口貿易培育成熟,義烏就是一站式採購全球商品的理想場所。”

現在,來自100多個國家的1萬多名客商常年居住在義烏,其中很多來自“一帶一路”參與國家。

義烏正在“一帶一路”參與國家佈局商品中轉集散地。在捷克共和國首都布拉格,捷克站物流園建設已經啟動,園區提供幹線運輸、保稅倉儲等跨境電商產業鏈綜合服務,將建成歐洲產品採購中心,充分發揮義烏市場貿易優勢。

跨境電商已成為拉動義烏電商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今年上半年,義烏對“一帶一路”參與國家進出口達627.2億元,同比增長7.3%;貿易額佔全市進出口總值的50.6%,對全市外貿增長貢獻率達到40.9%。

“這款黑山共和國的國宴用酒,如今已進入中國市場,擺上人們的餐桌。”義烏維拉酒業銷售負責人李雲德說,義烏市場的進口商品越來越多。

2014年11月18日,從義烏到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首趟“義(烏)新(疆)歐(洲)”中歐班列發車。目前已開通9條運輸線路,輻射35個國家,涵蓋日用小商品、服裝、箱包、五金工具等近2000種中國製造商品,成為小商品通達全球的物流首選。

今年上半年,義烏海關累計監管中歐班列集裝箱11250標箱,同比增長115.52%,連通西班牙、俄羅斯、捷克等3條線路實現雙向常態化運營。

“義烏搭上了‘一帶一路’快車。”浙江盟德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旭鋒,和西班牙有貿易往來,過去基本走海運,貨物抵達西班牙港口後,光轉陸運到馬德里就需要3至7天,不但成本高,資金流轉還慢。“同樣一筆資金,走海運1年6個來回,走‘義新歐’則可以達到10個來回,划算多了。”

而這,如同義烏過往的40年一樣,都在詮釋改革開放的無窮活力。

(原標題《“無中生有”看義烏(人民眼·改革開放40週年)》,原作者顧 春。編輯樓菲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