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一戰期間能與海上霸主抗衡的德意志海軍彩圖及詳解


德意志帝國海軍存在於1871年至1919年之間。最早由普魯士海軍和北德意志邦聯海軍為前身所組成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大力擴展海軍力量,而形成與大英帝國的軍備競賽,因而一度發展成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海軍。最後大部分在一戰西線中損失與在英國斯卡帕灣集結時,在德國海軍軍官發起的彩虹行動中自沉。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船艦通常被命名開頭為SMS,為“皇帝陛下的船艦”之縮寫。

德意志級前無畏艦:德意志號:日爾曼尼亞造船廠建造,1903年1月20日開工,1904年11月19日下水。1906年8月3日完工。1912年前一直擔任公海艦隊旗艦。1916年參加日德蘭海戰。1917年改為浮動炮塔使用。1922年拆毀。

西里西亞號:碩效船廠建造,1905年開工,1906年5月28日下水。1908年5月5日完工。1916年參加日德蘭海戰。從一戰後期到1939年一直作為訓練艦。在1926-27年間進行了現代化改裝。在二戰中作為破冰船、’炮艦和佈雷艦使用。1945年5月4日在波美拉尼亞海岸衝灘,並參與炮轟蘇軍前鋒部隊。 1949年拆毀。

鑑於“約克”級成功的設計,德國人決定建造一級加強火力的改進型“約克”級裝甲巡洋艦,這就是日後鼎鼎有名的“沙恩霍斯特”級該級巡洋艦與“約克”級外形極其相似,均為高幹舷、長艏樓船型,同樣是4座等尺寸的高大煙囪,還擁有前後對稱的、中部設有大型戰鬥桅盤的筒形主桅。

1906年,英國海軍裝備了“全重型火炮(All-Big-Gun)”概念全新設計的無畏號戰列艦的出現,打破了英、德軍艦之間造艦競爭的微妙平衡,加劇了英、德之間新一輪的造艦競賽,德國對“無畏”號出現的回應就是建造了拿騷(Nassau)級戰列艦。拿騷級同型艦4艘:拿騷號/Nassau、威斯特法侖號/Westfalen、萊茵蘭號/Rheinland、波森號/Posen。


拿騷級戰列艦充分體現了德國海軍在戰略方面的一些優點和日耳曼民族的一貫謹慎。首先是其出色的防護性能秉承了德國戰艦抗損性能強的傳統,其次是機械可靠性十分優秀。如拿騷級的各個部門、機械和槍炮,在10多年運轉中都始終表現出高度穩定性,沒有發生過因操作原因導致的重大故障。

萊茵蘭號,造船廠:斯德丁伏爾甘船廠,開工日期:6/1/1907;下水日期:9/26/1908;服役日期:4/30/1910。

威斯特法倫號建造代號Ersatz Sachsen),造船廠:不來梅威塞爾船廠,開工日期:8/12/1907;下水日期:7/1/1908;服役日期:11/16/1909。

巴伐利亞級戰列艦裝備了8門380毫米主炮,改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艦隊各級別軍艦的主炮口徑總是小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同級艦艇的情況,同時戰艦採用蒸汽輪機動力裝置,使戰艦的航速達到21節,裝甲防護採用了傳統的穹甲式裝甲艙佈局,具有良好的防護性能。1916年10月13日,巴登號戰列艦開始進行交接後的第一次試航。1917年3月14日,“巴登”號編入公海艦隊擔任艦隊的總旗艦。

1908年為應付與英國的造艦競賽,德國海軍覺得拿騷級戰列艦裝載的280毫米口徑主炮威力不足,決定建造赫爾戈蘭級並安裝305毫米50倍口徑的主炮,威力優於英國海軍同類火炮。主炮佈局沿用拿騷級戰列艦的形式。艦體加大了長寬比以克服拿騷級因舷側炮塔的重量導致軍艦航行時的風浪使橫搖幅度過大的缺陷。


奧爾登堡號/Oldenburg。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日德蘭海戰中,4艘赫爾戈蘭級均參加戰鬥,並多受傷。戰爭結束之後,該級艦代替自沉的德國軍艦被移交給協約國,都在不久之後就將其報廢了。其中奧斯特弗里斯蘭號移交給美國,作為靶艦被飛機炸沉。

奧斯特弗里斯蘭號,造船廠:威廉港 皇家造船廠,開工日期:10/19/1908;下水日期:9/30/1909;服役日期:8/1/1911 。奧斯特弗里斯蘭移交給美國,1921年7月21日在弗吉尼亞州亨利角外海作為靶艦被飛機炸沉。

圖林根號,造船廠:不來梅 威塞爾船廠,開工日期:11/2/1908;下水日期:11/11/1909;服役日期:9/10/1911 。圖林根移交給法國,1923年在法國洛里昂解體。

凱撒級戰列艦是德國繼赫爾戈蘭級之後全新設計的新一代戰列艦,於1909年開工建造。同級艦5艘:凱撒號(Kaiser)、腓特烈大帝號/SMS Friedrich der Grosse(Friedrich der Grosse)、凱瑟林號(Kaiserin)、阿爾伯特國王號(Konig Albert)、路易特波爾德攝政王號(Prinzregent Luitpold) 。

其中,“腓特烈大帝”號是特別追加建造,作為德國公海艦隊旗艦。

腓特烈大帝號:漢堡伏爾甘船廠建造,開工日期:1/26/1910;下水日期:6/10/1911;服役日期:10/15/1912。1919年6月21日在英國的斯卡帕灣自沉。

德弗林格爾級是德國海軍全新設計的戰列巡洋艦,1911年批准建造預算兩艘,1912年至1913年間開工建造。採用高幹舷平甲板艦型,艦艏具有明顯的舷弧。德國海軍首次在戰列巡洋艦上採用305毫米口徑主炮,主炮全部沿艦體甲板中線佈置,較以往德國戰列巡洋艦減少了一座主炮炮塔,艦體艏艉各佈置兩座,主炮擁有良好的射界。

呂佐夫號以普魯士王國將軍阿道夫·路德維希·威廉·馮·呂佐夫男爵命名。

馮·德·坦恩號戰列巡洋艦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第一艘戰列巡洋艦,德國海軍一直將此類戰艦稱為重型巡洋艦。與英國早期戰列巡洋艦以巡洋艦為作戰對象有所不同,德國海軍的戰列巡洋艦一開始就確定了與對方同級別戰艦相抗衡的作戰目的,因此,該艦追求火力與防護力的平衡。

毛奇級戰列巡洋艦是德國製造的一種戰列巡洋艦。毛奇級戰列巡洋艦於1908年底開工,在馮·德·坦恩號戰列巡洋艦設計基礎上加以改進,進一步增強防護力和火力水平。毛奇號以普魯士王國和德意志帝國總參謀長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1800-1891)命名,人稱"老毛奇"。

塞德利茨號(SMS Seydlitz)戰列巡洋艦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戰列巡洋艦。該艦以18世紀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普魯士的著名將領弗里德里希·威廉·馮·塞德利茨男爵命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