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山旅臨汾,第十二站,汾西縣——北觀喬家堡,南遊師家溝

汾西縣,位於臨汾市北部,呂梁山東南麓,因地處汾水西岸而得名。汾西是古代勞動人民發祥地之一,據“勍香遺址”、“古郡遺址”。考古發現,早在七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汾西一帶就有人類活動。汾西於北齊置縣,至今已有1400年曆史,文化底蘊深厚,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師家溝清代民居等。

師家大院

山旅臨汾,第十二站,汾西縣——北觀喬家堡,南遊師家溝

在三晉星羅棋佈的旅遊景點中,祁縣的喬家大院與靈石的王家大院已成為“晉商文化”的寶貴遺蹟和縮影。近來在晉南又發現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師家大院,這就是汾西縣師家溝清代民居群。“北觀喬家堡,南遊師家溝”,這是清末遊人對師家溝清代民居群恢宏的氣勢、巧妙的構思、獨特的風格的高度讚賞。

山旅臨汾,第十二站,汾西縣——北觀喬家堡,南遊師家溝

師家大院位於汾西縣城東南5公里的僧念鎮師家溝村,在霍州市西北,距大運路5公里。這個龐大的建築群,創建於清乾隆34年(1789年),擴建歷經80餘年,佔地面積10餘萬平方米。與喬、王兩家大院所不同的是,這裡的地形地貌與建築特點巧妙結合。放眼望去,建築群依山就勢,北高南低,三面環山,南邊臨河,避風向陽,自然佈局錯落有致,鱗次櫛比,統呈階梯形狀,真是一塊天然的風水寶地。

山旅臨汾,第十二站,汾西縣——北觀喬家堡,南遊師家溝

師家溝民居建於半山坡上相連的兩個臺地上,總體平面近於方形。院落的組合以中國傳統的四合院為主,結合地形的變化和窯洞式建築的特點,出現了一些與四合院組合的三合院和立體組合的二層多進合院形制。四合院的組合以封閉對稱式平面為特徵,宅門位於院落的西南角,宅門西向,同北方傳統四合院中將宅門置於東南角、居中或向南的做法不同,體現了汾西地區民宅的特點。在總體佈局中有著防禦特點,整個宅院除通過共同的交通通道聯繫外,還在各個院落間用較為隱蔽的踏道、側門、隧道、甚至設在窯洞中的暗洞相互貫通。

山旅臨汾,第十二站,汾西縣——北觀喬家堡,南遊師家溝

師家大院最有價值的當數建築雕刻藝術。現存的門樓、槎廊、花草、人物、琴棋書畫木雕10餘套,雕刻精緻,藝術精湛,已成為我國木雕藝術研究的珍品。門額、門匾、木刻牌匾153處,磚刻牌匾47處,字跡功力深厚,剛勁有力,尤其是“東山宅”、“北海風”、“南山壽”、“敦本堂”、“清白家風”等牌匾,風格獨特,神韻非凡,實為難得的書法藝術精品。

山旅臨汾,第十二站,汾西縣——北觀喬家堡,南遊師家溝

以“壽”字圖為主的窗花隔扇圖案108種,據說一是表示師家的108種生意,一是表示山西的108個縣。其雕刻之細膩,工藝之精美,匠心獨運,立意動人。師家大院民居建築群,規模之大,設計之獨特,集磚雕、木雕、石刻藝術為一體,為我國古建民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山旅臨汾,第十二站,汾西縣——北觀喬家堡,南遊師家溝

師家大院的創建人為師法澤,字仁厚,生於乾隆初年,幼年孤貧,成年後持家有道,生意興隆。鼎盛時師家的店鋪、錢莊,北抵太原、北京,南達洛陽、開封、湖南湘鄉,西至西安、米脂,師家一度成為我省中南地區的名門望族。不過,真正使師家溝聞名遐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師法澤之孫師鳴鳳與清末名臣曾國藩兄弟的深厚交往,師家因此成為仕官達貴,文人學士的周遊之處,被譽為“三晉第一村”。2006年5月,師家溝古建築群作為清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觀音閣

山旅臨汾,第十二站,汾西縣——北觀喬家堡,南遊師家溝

原名“興源寺”,位於汾西縣城北10公里的李安莊村,始建於唐代,現存均為明清建築。觀音閣依山勢而建築,分前、中、後三進院落,各有傳奇。

山旅臨汾,第十二站,汾西縣——北觀喬家堡,南遊師家溝

前院正面“寶閣”,正塑觀音,端坐蓮臺。結構嚴謹、古樸、渾厚,造形美觀,玲瓏別緻。中院磚窯3孔,兩窯供老君、地藏金像,一窯龍泉水順石灰岩層嘩嘩流出,清澈甘甜,能治百病。後院為四合院落,樓上雕有“靈泉寶閣”四字,簷下磚雕“神洞”門額。“神洞”石灰岩自然生成,天地平廣,高丈餘,深無測,洞內風聲呼呼作響,神話傳說是通往五臺山的隧道,門口對聯曰:“觀音神洞八百里,五臺北峰正對門。”

追封吉天英碑

位於汾西縣城東門外,是吉祥之子吉天英、吉天益、吉天弼立石記載朝廷追封吉天英兩代先人的緣由及其父吉祥生平之碑。

山旅臨汾,第十二站,汾西縣——北觀喬家堡,南遊師家溝

碑為青石質,璃首,龜跌,通高2.80米,首高0.70米,跌高0.50米,碑身寬0.91米,厚0.35米,元至治二年 (1322年)立石。碑陽額題篆書“大元贈嘉議大夫禮部尚書馮翊郡侯吉公墓碑銘”,首題“大元贈嘉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馮翊郡侯吉公墓碑銘並序”。碑文楷書碑陽23行,漫行54字。碑陰額篆“口口吉氏譜系之圖”,正義9行,380字。記錄古氏族譜。趙孟頫撰文並書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