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世界一流大學中的導師制

世界一流大學中的導師制

導師制發端於14 世紀的牛津、劍橋大學, 是隨著學院制的產生而產生的, 直到今天仍是牛津、劍橋及許多大學教學過程的核心。導師制由學生個人與導師面對面地交流, 注重陶冶價值觀和思維方式而不注重羅列事實。具體而言:新生一入學, 學院便為他們選派一位導師(tutor), 每位導師所帶學生少則3 -5 人, 多則10 人左右。學生每週見導師一次, 導師或評論學生論文, 或指點應讀之書, 該聽什麼課,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或在與學生爭辯、探討、交流的過程中誘導學生思索, 挖掘學生潛能, 循循善誘, 德智並重。

世界一流大學中的導師制

美國哈佛大學仿劍橋伊曼紐爾學院建立。哈佛建校後, 因財政的限制雖未從整體上覆制牛津、劍橋的導師制, 但仍延續了這一中世紀的教學傳統。 一名導師不僅負責指導全部課程, 而且他的報告還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升降級。1737 年, 哈佛廢除了由一個導師教授一個班級全部課程的做法, 四位導師分別承擔著不同的科目。18 世紀末和19 世紀初, 哈佛任命了42 位導師。1909 年洛厄爾(Abbott Lowell)任哈佛大學校長, 建立了“集中與分配課程、寄宿制、導師制和榮譽學位” 制度。導師制與哈佛實施的集中與分配課程密不可分, 這使哈佛的導師制有了新的特點。首先就目的而言, 建立導師制是為了幫助學生準備從1914 年開始實施的集中與分配課程的考試, 因此, 每一部門配備導師的數量依學習集中課程的學生數量而定。其次, 導師制是一種職能, 而不是職稱。不但年輕的教師要作導師, 教授也要作導師。在洛厄爾離任之前, “導師制不僅使哈佛的導師們樹立起了更好地培養有抱負的學者的信念, 也使學生們對學習態度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成績, 每個畢業班大約有40 %的學生在專業領域獲得了榮譽學位。”20 世紀50 年代哈佛規定每個導師帶6 個學生, 今天的哈佛仍施行導師制。

世界一流大學中的導師制

普林斯頓大學的導師制建於20 世紀初。1902 年, 伍德羅·威爾遜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第十三任校長,引進了導師制。雖然威爾遜的導師制源於牛津, 但與牛津的導師制相比又不盡相同。具體的做法是將高年級的學生分成小組, 每一小組同一名導師建立密切的聯繫, 在導師的指導下, 通過個人閱讀和小組討論來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學生們按照生活態度、訓練背景、學習興趣和成績來分組。導師大多是剛剛獲得博士學位的年輕學者, 他們不僅是學生學習上的導師, 更是學生的夥伴和引路人。隨著導師制發展, 今天普林斯頓的導師制已不再限於高年級的學生, 在低年級每個攻讀學士學位的學生通常都有一位由本院教授擔任的學習指導作他的低年級導師, 負責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 介紹專業情況和選擇課程。在生活方面, 每二十名新生配有一名由研究生或高年級學生擔任的生活指導, 負責幫助新生適應校園生活。當學生進入專業學習階段後, 導師則由所在系內專業對口的教授擔任, 負責幫助指導學生的專業課程安排和獨立研究工作, 在研究工作中, 導師與學生的關係比課堂上教與學的關係要密切得多, 學生不僅可以在學業上獲得導師的各種啟迪, 通過導師的言傳身教還可以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與他人相處, 在學業和為人方面變得更加成熟

世界一流大學中的導師制


1998 年, 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委員會在其報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中建議, 每個學生都要有一名導師, 導師與學生間一對一的關係對學生智力發展會產生最有效的影響,個人的表現受到觀察、糾正、幫助和鼓勵。這種形式應該在所有的研究型大學推展開來。

導師制於14 世紀誕生於牛津、劍橋, 儘管可能存在種種侷限, 然而直到今天仍是這些名校教育過程中的精華, 關鍵便在於:在教學方式上重視個別指導、言傳身教、循循善誘;在教學內容上德智並重;營造的教育環境和諧、寬鬆、自由。這些使導師制超越了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的功能, 而成為一個過程, 一個影響學生的過程。正如普林斯頓大學本科生院院長格爾格斯(Girgus)所言, 這是現代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 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培養, 過分實用的教育不可能產生高層次的人才。自信心、責任心、組織能力和獻身精神這樣的素質, 只有在良好的大環境中長期潛移默化, 才能逐漸形成。”對學校來說, 這樣的環境一旦形成, 它便成為學校的品格與靈魂的載體、成為綿綿不竭的辦學底蘊;對學生而言, 一旦置身於這樣的環境, 長期浸潤其中, 從導師的教誨中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要學習的知識, 還有研究事物和帶著批判精神從事學習的態度及影響其一生的思維方式, 並在與導師交流的過程中達到心靈與精神的契合, 使學生“在保持尊嚴、施展能力的同時形成履行社會職責所需的知識、修養、表達能力、性格、風度以及各種相當均衡和成熟的品質。”這些從形式上看似與一流人才或創造性人才培養無直接關係的因素, 恰恰是一名學生成為一流人才或創造性人才的基礎。

(節選自谷賢林.導師制·午後茶·住宿學院與一流大學的人才培養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