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寻找意大利摄影师马达罗先生镜头里的中国人,讲讲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故事


1976年,34岁的意大利青年阿德里亚诺·马达罗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开始了他与中国的一世情缘。从那时起,马达罗先后到访中国180余次,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拍下了许多珍贵照片。这些照片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变岁月。 现在,76岁高龄的马达罗先生,想找到他镜头里出现过的人,听他们再说一说照片里的故事。头条寻人与CCTV1《等着我》一起助力寻找,如有线索请发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由于当时西方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封锁,普通西方民众只能通过英美主流媒体的报道来了解中国。 1961年,还在读中学的马达罗跑到当时西方世界唯一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瑞士,向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索取有关新中国的真实报道。 中意建交后,受中国外交部的邀请,马达罗成为第一个来华个人采访的西方记者。此后近40年至今,他访华180多次,被称为当代的马可·波罗。

北京居民房屋入口处通常摆放一对石鼓或者一对石狮。远处3个男孩在抛球,近处4个女孩在跳绳,两个骑车的成人边骑边聊,胡同生活在蝉声嘈杂的大柳树下悄悄流过。 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对中国的报道充满了敌意和偏见。特别提到卫生如何差,街道如何脏乱。可是眼前的事实让摄影师马达罗吃惊。”北京最让我吃惊的是,从我来到这个城市起,穿过无数的大街小巷,看到北京是如此的干净整洁,这张照片就是最好的证据。”


北京。1977年五一劳动节放假这天,妈妈穿上新衣服,奶奶在织毛衣,屋里的爷爷在穿衣,小孩车里的”胖孩子”在当时是让旁人羡慕的,表明营养丰富,谁家有个胖男孩,更让人刮目相看。 这是在毛泽东去世的那年出生的小孩,那时没有独生子女政策,主张一个家庭生孩子最好不超过2个。当时大多数青年结婚后和父母住在一起,一些家庭是四世同堂。

前门东大街上行走的红卫兵和骑自行车的人。

西单北大街,学生们在等候校车。 “这些聚集在人行道上的中、小学生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表明他们对颜色具有强烈幻想。比较有趣的是,成人的衣服不超过4种颜色,而孩子们的服装却五颜六色。看来他们的父母对孩子的服装有更多的选择。总的来说,那时毛料和棉布是要配额定量供应的。”——马达罗

一个小“红卫兵”在故宫留影。

北京,一个系着红领巾的女学生从学校走出来。

照片里的这对夫妇穿着西式礼服,刚在一个地方政府的机构里边宣过誓。

北京,一位老者站在旧时宫殿前。

一位吸烟袋的老人。

古老与现代。爷爷是个非常典型的“老北京”,而紧紧搀扶他的小孙女却很时髦。拉直的头发、设计时尚的毛衣,穿着高跟鞋,背着流行手袋,涂着口红。

西安机场。意大利代表团受邀来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庆典。

太原晋祠。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意大利青年马达罗走在街上常引起人们的围观。在晋祠一处破旧、布满灰尘的庭院,垂柳遮住了午后强烈的阳光。整个空间挤满了人,好奇的观察着马达罗。

1979年,西安,华清池。

西安,临潼,农民们“袭击”了一个来参观秦始皇兵马俑的旅游团。周围农民围绕着兵马俑做起了生意。贩卖黏土制作的兵马俑复制品。下雨的时候,会以50元人民币的价格兜售油纸伞,虽然最后只能以10元甚至更少的价格卖出。

洛阳,一位老者。

上海徐家汇。农村一家门口幸福的妈妈和孩子。孩子们刚从幼儿园被接回来,等着吃晚饭。爸爸正从棉花地和菜地里往家赶。他们劳动的地方,是给上海提供蔬菜的基地。

杭州,20世纪70年代末的家庭温馨。爷爷和他的孙子们专注于小人书“三国演义”。

开封,两个小孩在小吃摊前吃凉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