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消化系統藥物的正確使用

消化系統藥物的正確使用

消化系統藥物的正確使用

消化系統藥物主要分為助消化藥,抗酸藥及抗消化性潰瘍藥,瀉藥和止瀉藥,止吐藥及胃腸動力藥4種。消化系統的疾病,對症治療至關重要,因此必須瞭解各種藥物的藥理特性,用藥方法,不良反應和禁忌證等,並隨著患者的病情變化和個體差異來設計個體化給藥方案。

v助消化藥

助消化藥,本身大多為消化液中的主要成分,如稀鹽酸、胃蛋白酶、胰酶、澱粉酶、乳酶生等,適用於消化道分泌功能減弱或消化不良的患者,起到促進食物被消化的目的。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品種是“得每通”。

助消化藥的合理使用,應當注意:

ü胃蛋白酶必須在酸性條件下才能發揮作用,故常與稀鹽酸合用,但不宜與硫糖鋁等鹼性藥物同服。

ü乾酵母和乳酶生的不良反應較少,但也不可過量服用,腹瀉是常見的副作用。

ü胰酶所致的不良反應偶見腹瀉、便秘、噁心及皮疹,該類藥物在酸性條件下較易被破壞,所以最好服用腸溶衣片(能在鹼性的腸道環境中崩解析出),不可咀嚼,應用水溫不高的開水送服,整片吞服。

ü抗菌藥物和吸附劑可抑制助消化藥的藥物活性,甚至導致藥物失效,因而助消化藥物不宜與抗菌藥物(如四環素、紅黴素、氟喹諾酮類、黃連素等)或吸附劑(活性碳、鐵劑、鈣劑等)聯合使用,如一定要合用應至少間隔2~3小時。

ü應有的放矢地選擇助消化藥,不可盲目使用,治療上以對症用藥為主,並根據年齡適當調整劑量。本類藥物大多數為酶類或活菌,藥理性質本來就不穩定,放置日久,藥物的效價就會有所下降,故最好服用新近批號的產品,貯藏上注意避光防潮,以免活菌滅活。

ü特別提醒:多潘立酮(嗎丁啉)是增加胃動力藥物,主治噁心嘔吐,並非助消化藥,應於餐前15~30分鐘服用(普通助消化藥物只有在消化不良症狀出現後才會服用,所以一般為餐後服用),且短時間、小劑量用藥。

v抗酸藥及抗消化性潰瘍藥

ü抗酸藥

抗酸藥大多為弱鹼性的鎂鹽或鋁鹽,口服後能中和患者過多的胃酸,解除胃酸對於胃及十二指腸黏膜的損傷,是消化性潰瘍特別是十二指腸潰瘍病的主要治療藥物之一。常見的如碳酸氫鈉、氫氧化鋁、三硅酸鎂、氧化鎂等。目前臨床上最為常用的是“達喜”片。

以氫氧化鋁為例,其在腸腔內能和無機磷酸鹽結合,從而使糞便中的磷酸鹽排洩增多,血清磷酸鹽濃度降低,臨床上就是利用該藥的這一特性來治療尿毒症,但長期服用可以導致骨代謝異常和骨質軟化。另外,因為藥物中一般會含有一定量的鈉離子,用於水腫病人時,應慎重考慮,謹慎用藥。

抗酸藥常見的不良反應是容易發生便秘或腹瀉及長期服用後引起的磷元素缺乏。一般須在胃內容物排進小腸後,胃內較空時服用才能充分發揮該類藥物的抗酸作用,故餐後及臨睡前服用效果最佳。

ü胃酸分泌抑制藥

胃酸分泌抑制劑又可分為H2受體拮抗劑、M1膽鹼受體拮抗劑、促胃液素受體拮抗劑、胃壁細胞質子泵抑制劑。是目前臨床上使用最為廣泛的一類消化系統藥物。

H2受體拮抗劑是治療消化性潰瘍的重要藥物。該類藥物能特異性拮抗胃壁細胞H2受體、組胺或組胺受體激動劑所引發的胃酸分泌,用藥數週後患者體內胃酸和胃蛋白酶會有所下降。該類藥物一般對心血管系統沒有什麼影響,但可以拮抗組胺的舒張血管作用。常用藥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以雷尼替丁為例,每次150mg,每日2次或睡前1次服用300mg,4周為一療程,一般餐後或睡前服用。治療劑量不會改變血液中的催乳素、雄激素的濃度,但可以緩解潰瘍症狀、促進潰瘍癒合。注意,8歲以下兒童禁用,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M1膽鹼受體拮抗劑能選擇性地拮抗胃壁細胞的M1膽鹼受體,抑制胃酸分泌,而對其它M膽鹼受體的親和力則較低,不良反應輕微。常見有哌侖西平,主要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緩解疼痛,並能降低抗酸藥的用量。膽鹼受體拮抗劑的服用時間宜在餐前0.5小時,且僅限定口服1天,如症狀未緩解或未消失應向醫師諮詢或去醫院進一步治療。

促胃液素受體拮抗劑,如丙谷胺,其結構與促胃液素相似,可競爭性拮抗促胃液素受體,減少胃酸分泌,從而起到對於胃黏膜的保護作用。

胃壁細胞質子泵抑制劑(PPIs)是治療消化性潰瘍較為有效的一類藥物,目前在臨床上被廣泛使用。眾所周知,胃酸分泌的最後步驟是胃壁細胞內質子泵驅動細胞內H+與小管內K+交換,PPIs就是通過阻斷胃酸分泌的最後通道來發揮作用。與以往臨床常用的抑制胃酸藥物H2受體拮抗劑相比較,其作用位點不同,因而夜間的抑酸作用更好、起效更快,且持續時間更長、服用更加方便。以奧美拉唑為例:用於治療消化道潰瘍給藥途徑有靜脈和胃腸給藥2種,不良反應均較為明顯,嚴重者甚至可能引起過敏性休克。研究顯示,奧美拉唑的吸收容易受到胃內食物的干擾,故在餐前空腹狀態下服用最為適宜,一般以清晨餐前30分鐘服用奧美拉唑效果最佳,並依據人體胃液分泌規律(夜間多於白天)於臨睡前加服20mg。奧美拉唑主要在肝臟代謝,因而肝腎功能不全者和老年人用藥時應當特別慎重,必要時減少劑量或改用其它藥物。

ü胃黏膜保護劑

胃黏膜保護劑是指能有預防和治療胃黏膜損傷,保護胃黏膜,促進組織修復和潰瘍癒合作用的一類藥物。常見的有米索前列醇、硫糖鋁、枸櫞酸鉍鉀等。

嚴重腎功能不全者、妊娠期婦女禁用鉍劑。另外,硫糖鋁及鉍劑只有在酸性環境中才可以產生保護胃及十二指腸黏膜的作用,故不宜與鹼性藥物合用。H2受體阻斷劑、質子泵抑制劑能使胃酸分泌減少,從而干擾硫糖鋁及鉍劑的吸收,故一般不宜聯合使用。還有,為防止鉍離子發生中毒,不宜聯用兩種鉍劑。

ü抗幽門螺桿菌藥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慢性胃炎的發生與之關係非常密切,臨床上單藥治療效果比較差,一般為多藥聯合治療。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四聯用藥方案為:阿莫西林+蘭索拉唑(或奧美拉唑)+克拉黴素+鉍鹽。

v瀉藥和止瀉藥

ü瀉藥

瀉藥是能增加腸內水分,促進腸蠕動,軟化糞便或潤滑腸道從而促使排便的一類藥物,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功能性便秘。分為容積性、刺激性、潤滑性、滲透性、膨脹性瀉藥等。常見的藥物有硫酸鎂、酚酞、液狀石蠟等。

以硫酸鎂為例,其在腸道一般難以吸收,大量口服後形成的高滲透壓能阻止腸內水分的吸收,擴張腸道,刺激腸壁,從而促進腸道蠕動。一般應空腹服用,並大量飲水,2~8小時內即會發生下瀉作用,排出液體性糞便。硫酸鎂的導瀉作用劇烈,故臨床主要用於排除腸內毒物及服用某些驅蟲藥後連蟲帶藥的一起排出,有時可能會引起反射性盆腔充血和失水。月經期、妊娠婦女及老人慎用。

ü止瀉藥

止瀉藥是指通過減少腸道蠕動或保護腸道免受刺激而達到止瀉作用的一類藥物。適用於劇烈腹瀉或長期慢性腹瀉的治療,以防止機體過度脫水、水鹽代謝失調、消化及營養障礙。常見的藥物有蒙脫石散(思密達)、複方樟腦酊、地芬諾酯(止瀉寧)、洛哌丁胺(易蒙停)。

思密達對消化道內的細菌、病毒及其產生的毒素、氣體具有極強的吸附作用,從而起到止瀉的目的,但它強大的吸附作用也會作用於同服的藥物,比如能快速吸附氟哌酸的成分和培菲康中的活性益生菌並與之結合,使這兩種藥物的成分無法被胃黏膜充分吸收,藥效自然大打折扣。所以,在服藥時,胃藥、止瀉藥應儘量與抗菌藥物分開服用,如確需同時服用,也應該把時間錯開,至少與其他藥物間隔1小時後再服用,培菲康等調整腸道菌群平衡的藥物則應跟抗菌藥物相隔2小時後再服用。

v胃腸動力藥

胃腸動力藥是根據消化道運動失調的原因來進行對因治療的一類藥物。常見的有甲氧氯普胺(胃復安)、多潘立酮(嗎丁啉)、昂丹司瓊等。事實上,噁心、嘔吐是一種症狀,也是人體的重要保護機制,首先要明確其出現的原因,儘可能去除病因或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在沒有其它更好治療辦法的前提下,應權衡利弊,考慮是否應用胃腸動力藥。通常在餐前15~30分鐘服用,這樣當進食時,血液中藥物濃度恰好達到高峰。

以嗎丁啉為例,可以直接作用於胃腸道上的多巴胺受體,增加胃腸道的蠕動和張力,促進胃排空,增加胃竇和十二指腸的運動,協調幽門收縮,從而起到抑制噁心嘔吐的目的。嗎丁啉在中國是甲類非處方藥物(OTC藥物),患者可以不憑藉醫生處方直接到有資質的藥店購買,換言之其安全性還是相對較好的。但關於嗎丁啉的爭議不斷,2015年1月20日,加拿大衛生部發布通告,稱該藥會小幅增加嚴重心律失常或心源性猝死的風險。藥師專業建議:短時間、小劑量服用該藥,每日不要超過30mg,連續使用不要超過7天。

瞭解消化系統藥物的特點併合理、安全用藥非常重要。尤其對於老年人而言,隨著年齡增長,各個器官地功能均會有所減退,消化

功能更是大幅度下降,常會出現便秘、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事實上,根據症狀可以適當服用促進胃腸動力藥和導瀉藥,但應注意選擇作用比較緩和的藥物,否則使用不當可能會導致藥物蓄積並造成機體脫水,內環境紊亂等嚴重情況,而且不宜長期服用。另外,平時生活中如能均衡飲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平和心態、舒緩壓力,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消化系統藥物的正確使用

消化系統藥物的正確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