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青年時評|大疫面前無小事,火線拉昇公民應急修養

青年時評|大疫面前無小事,火線拉昇公民應急修養

青年報·青春上海評論員 劉昕璐

庚子年春節,因為這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而變得很不平靜。在一位位醫護人員衝鋒陷陣第一線,眾志成城火線救護的後方,一個個公民也在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提升著關於應急時期的自我修養。

大家發現,從來沒有過哪一時刻,我們那麼認真和反覆地學起戴口罩、脫口罩、扔口罩、洗手這些“小事”的“正確打開方式”,甚至在非常時期裡一場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的新聞發佈會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預防醫學會會長吳凡還會專門留出時間,親身示範“一個噴嚏”“一聲咳嗽”的規範動作和基本禮儀。

如此不厭其煩地反覆宣傳,無非希望每個公民既不惶恐慌亂又不麻痺大意,每個人的規範自律,換來的就會是有效自我防護,而自我規範了,對他人的保護也就又實實在在多加一分。

除了自我防護外,實際上,在離漢通道關閉,疫情防控升級前,就有一些身在上海的武漢伢,鑑於交叉感染的風險,主動退了車票,剋制住思鄉抑或擔憂的情緒,遠程與家鄉親人“團聚”。

在山東萊蕪,一位女生因在武漢讀研究生,返鄉後就主動在大門板上貼了“閉門謝客”的告示,開啟了一場“教科書級”的自我隔離。

而在上海閔行區浦江鎮,也還有更“剛”的事發生——大過年的,一位“拎得清”又“豁得出”的老媽把親兒子給舉報了!起因就是這位老媽發現了兒子從武漢返滬沒幾天卻依舊試圖外出度假的“苗頭”。

戴口罩也好,舉報親兒子也罷,這些“小題大作”卻擔得起人們的讚揚,其背後可見的正是一個個公民在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應急自我修養的速成和防控意識的提升。

疫情當前,當各類謠言最易漫天飛的時候,這其中,除了我們日復一日強調的媒介素養,甄別真假信息的能力外,如今,應急自我修養也被當成公民的基本素質,被重視被強調。

2003年的SARS,如今的疫情,無不是以一種嚴峻的方式,對公民的個體應急素養進行了敲打和拷問。重大疫情應急處置,不僅是政府、公共衛生組織統攬全局的事,也是每一個公民公序良俗的事。當重大災患降臨,在個體微觀層面,該如何得當行事、有效行事,該如何有機嵌入社會應急大系統的運轉中,每個人都需要應急常識教育,提高臨危應變的能力。

對上海這樣擁有2000多萬人口的超大城市來說,防控疫情更是城市管理的一次大考。在此,我們也特別呼籲公眾,對非常時期一些看似繁瑣舉措給予理解和配合。當有社區幹部挨家挨戶敲開家門排摸情況時,請給他們一個耐心的實情交代;當在返滬的高速道口、機場和車站被排查時,也請給工作人員、志願者一個微笑和友善配合,只有每一個人都那麼認真,最有效的那道防護屏障才會真正豎起。

在與病毒抗爭的征途中,所謂人人有責,人人盡責,需要更多這般“小題大作”,也只有不斷升級加碼的防護意識和應急修養加持,才能助力編織起更嚴密的防控之網,最終共同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青年報·青春上海評論員 劉昕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