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渐行渐远的“年味儿”

渐行渐远的“年味儿”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春节的“年味儿”淡了。

渐行渐远的“年味儿”

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大人们都会提前张罗“年货”,蒸刺猬、包饺子、炸年糕、买核桃、做新衣。到了大年三十还要贴春联,春节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饺子、放鞭炮、拜年等等。总之,春节里有太多的“年味儿”。

拜年——是过年最期盼的事

农村有句俗话,拜年不磕“空”头,小孩子给大人拜年一般是有礼品的。家族里年长几岁的便会带着家族的年轻人,给年龄更大一些的老人或者辈分高的人“磕头”拜年。

渐行渐远的“年味儿”

小时候,家族里的一位堂哥带领我们拜年时,都会告诉我们这家人家的辈分,教我们怎么称呼。谁家给什么礼品也都会事先告诉我们,如果给的是香烟我们就给他,给的是糖果他就给我们,每次拜年下来,刚换的新衣服口袋都会塞得满满的。

放鞭炮——是记忆中的童趣

爆竹声中一岁除。每年的春节鞭炮是少不了的,那些做生意的人家都会燃放上一挂长长的鞭炮,第二天去他家里的人拜年时,会根据院子里地上爆裂的爆竹纸厚度来衡量这家人让放的炮竹有多长,一般来说炮竹越长,意味着生意发了财,新的一年也会有好的开始。

渐行渐远的“年味儿”

我小时候很喜欢放炮竹,便会向大人要一些零钱到集市上买,年龄稍大后,就到做爆竹的人家买一些草灰药自己做炮竹,把上学的旧课本拿来做成炮竹的纸。有“大雷子”、“小草捻儿”,“大雷子”就是用的炮药多,药捻子又粗又长,“小草捻”自然就是火药少的那种。每年春节点放自己的炮竹,听着空气里的闷响和远去的回声,真个是充满了收获感的童趣。

请宗族——寄托对逝去先人的怀念

中国人对先祖的怀念在每年春节最能体现出来,除夕的早晨,拿上几张折好的纸用高粱秸秆扎起来,再带上一些炮竹,到家族的坟地去把先人请回家来过年。从这一天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家里所有人是不能洗脚洗头的,那样会被认为是对先人的不敬。

渐行渐远的“年味儿”

宗族请回来后,被摆在正房里供着,从摆放排位上的名字可以分出先人的辈分和血缘关系的脉系,一般来说辈分儿高的在上面,直系亲属在同辈人的中间。如果哪家人的排位摆得多,这家以前一定是大家族。

贴春联—-春节的文化底蕴

不管你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春联是家家户户必须要贴的。写春联也成了春节的文化。上世纪的农村写春联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村里有点文化的人,会搬出一张桌子放在院子里,毫不吝啬笔墨地帮邻居写春联,春联内容大抵都是从古诗词里摘出来的一些句子,稍有文化的还会创作一些对联拿出来。

渐行渐远的“年味儿”

八十年代末期,写春联仍在农村盛行着,喜欢文化但没读过多少书的父亲,仍热情地让正在备战高考的我为邻居们写对联。记得父亲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是“门前走马非为贵,家有读书出才人”,文化依然是那个时代的崇尚。

年味儿的变迁:春节意义大于内容

以前,春节是一年中日子最好的时候。吃好的、穿好的,还不忘对先人的怀念,这隐含着传统“孝”文化的传承。

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把吃和穿当做一种幸福的追求,春节的各种仪式感也越来越淡,由实向虚,渐渐演变成了一种现代文化,休闲味儿也开始滋生。

渐行渐远的“年味儿”

但凡文化一般包含“虚”和“实”两种作用,“虚”是为了满足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实”则是对既往的一种传承。

曾几何时,我们常常看到每年成千上万人抢春运的回乡大剧。随着经济发展,春运内容也在变化。由以前的回家过年到现在外出度假。“年味儿”也已经在“吃团圆饭”和“拜年”的回味中渐行渐远。

春节永远是人们回家的期盼

现在的春节虽然缺少了传统的年味儿,但对于家人和家乡的思念依然没变。文化可以传承的。

渐行渐远的“年味儿”

春节的内涵正纳入越来越多的现代内容,曾经的千万人抢春运的现象变了,但千万人返乡的现实没有变,那些离家的游子尤其是外出务工的人们,回家过年仍然是他们唯一的期盼。正是他们传承了新时代里春节文化之根,他们也成为了时代的脊梁,春节也成为了新一代人的文化传承。

“年”是什么?

新春送“福”:幸福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