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读四类书,让你更懂得生活

汪曾祺先生生前是一位酷爱读书、饱读诗书的人。对他来说,读书是暗功夫,可以为一个人插上“翅膀”,不仅能给写作带来有益的影响,也能让人更懂得生活,热爱生活,并活得有滋有味。

汪曾祺 | 读四类书,让你更懂得生活

汪先生专门写读书的文章并不多,大概只有《开卷有益》《读廉价书》《谈读杂书》《书到用时》等数篇。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大致的阅读史及对读书的态度,他是主张随性读书、读杂书等。

本文所涉书单不是汪先生书房中的书,而是常见于其笔下、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书。

梳理一下大致可分四类:传统文化、外国文学、杂学、民间文学。

① 传统文化类

汪先生书画兼擅,古典诗文随手拈来,语言雅致精确,有“最后一位士大夫”之美誉。这源于幼年的积淀。他说自己是在温柔敦厚的诗教里长大。

汪曾祺 | 读四类书,让你更懂得生活

十一二岁时跟祖父读《论语》、背唐诗,跟韦子廉先生学桐城派古文,对他所传授的姚鼐《登泰山记》、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戴名世《画网巾先生传》等诸篇留有深刻印象,说自己的作品讲究文气就很受桐城派的影响。

与此同时,他还跟乡贤、名中医张仲陶读《史记》。

汪曾祺 | 读四类书,让你更懂得生活

“他教我的时候,我的面前放一本《史记》,他面前也有一本,但他并不怎么看,只是微闭着眼睛,朗朗地背诵一段,给我讲一段。”

初中时,汪先生又跟着老师高北溟读归有光、郑板桥。

他说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跟自己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又说郑板桥诗文中蔼然的仁者之心,使他深受感动。

汪曾祺 | 读四类书,让你更懂得生活

他还大量读宋词,《漱玉词》《断肠词》《剑南诗钞》都读过。高中时还买过一套词学丛书,一首一首地抄,既练书法,又略窥词意,他说词中的情绪应合了少年无端感伤的心。

“到现在我的小说里还有一点隐隐约约的哀愁。”

除了幼年时的家传、中学时代的熏习,待到了大师云集的西南联大,汪曾祺更是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深深浸染。

闻一多先生的唐诗、楚辞课,朱自清先生的宋词课,唐兰的“词选”课,王力先生的“诗法”课,杨振声先生的“汉魏六朝诗选”课,另还有左传、史记、杜诗诸课,都对年轻的汪曾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汪曾祺 | 读四类书,让你更懂得生活

读过的书籍不经意间就出现在他的笔下。

比如在谈到文学创作的语言问题,汪曾祺常援引他所读过的书,说《史记》里用口语记述了很多人的对话,很生动;说《世说新语》以极简笔墨摹写人事,寥寥数语,风度宛然;说《陶庵梦忆》的语言生动,有很多风俗的描写。

在创作谈中他也常建议年轻人多读一些古曲作品,这实在是其经验之谈。

②外国文学类

汪曾祺接触外国文学是在上大学前。

高三时为避战乱,他躲在乡下的庵中,随身所带的是《沈从文小说选》和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注:现通译为《猎人笔记》)。他曾说这两本书改写了他的人生,引他走向文学道路。

“屠格涅夫对人的同情,对自然的细致的观察给我很深的影响。

但他大批量地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则是在西南联大时期。这期间他读过尼采、萨特、伍尔夫、纪德等。

他对巴尔扎克提不起兴趣,说巴尔扎克总是站在读者之上,有些欺负读者;对托尔斯泰也不喜欢,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勉强读了《战争与和平》;对莫泊桑和欧·亨利也不感兴趣,说他们耍了一辈子结构,但显得很笨,实际上是被结构耍了。

汪曾祺 | 读四类书,让你更懂得生活

他钟情于契诃夫、阿索林、海明威等,说契诃夫按照生活的样子写生活,喜欢散文化的结构,喜欢他把文字丢来丢去的;说阿索林的小说是覆盖着阴影的小溪,安安静静的,同时又是活泼的、流动的。

他喜欢《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等意识流式的长篇小说,说《追忆似水年华》“纤细、飘飘忽忽”,还曾“野心勃勃”地打算写个像这样的自传性的长篇。

他也主张,要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要纳外来于传统,融奇崛于平淡。想来这都是他的夫子自道。

③杂书类

北京有个青年问他:“你的修养是怎么形成的?”他说:“古今中外,乱七八糟。”并且,他劝这个年轻人要广泛地吸收

汪曾祺读杂书的兴趣大概始于十一二岁,那时他看了家中所藏的《岭表录异》《岭外代答》,就对笔记、游记类的书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一类书的文字简练朴素而有情致,对我作品的语言风格是有影响的。

汪曾祺 | 读四类书,让你更懂得生活

《岭表录异》是本地理杂记,为唐人刘恂所撰,记述了岭南异物异事,尤其是各种鱼虾、海蟹、蚌蛤的形状、滋味和烹制方法,以及岭南人喜食的各类水果、禽虫;《岭外代答》为宋代地理名著,记载了宋代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及物产资源、山川、古迹等情况。

汪曾祺在江阴南菁中学读高中时,常逛书摊,买一些便宜的一折八扣书。

汪曾祺 | 读四类书,让你更懂得生活

这些多是供人消遣的笔记小说、杂书类,如《子不语》《夜雨秋灯录》《续齐谐记》等,还有余澹心的《板桥杂记》、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等。

西南联大的翠湖图书馆、系图书馆、茶馆都留下他深夜苦读的身影。

从《南昭国志》到福尔摩斯,他逮着什么看什么,甚至读过讲验尸的《宋提刑洗冤集录》等

西南联大毕业后在上海的两年,他常和黄裳等人逛旧书摊,买过扫叶山房的《景德镇陶录》、张岱的《陶庵梦忆》及万有文库汤显祖评本《董解元西厢记》等杂书。

“董解元把韵文运用得如此熟练,比用散文还要流畅自如,细致入微,神情毕肖。”

汪曾祺 | 读四类书,让你更懂得生活

归纳一下,汪先生所读杂书大约可分为游记类、草木虫鱼类、饮食类、风俗节令类几大块,而这也多能对应到他的创作上,他的散文也大致分为这几类。

以饮食类为例,汪曾祺大学时代就读过元人食谱《饮膳正要》,甚至还饶有趣味地研究驴皮的制作。《随园食单》必也读过,他曾批评袁枚只会吃不会做。

为写一篇《宋朝人的吃喝》,他遍检《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诸书,都没有发现宋朝人吃海参、鱼翅、燕窝的记载,遂得出“吃这种滋补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从明朝才开始”的结论……

汪先生的谈吃散文,写得活色生香、摇曳多姿,更为难得的是文化趣味,不是仅凭多吃几回的所谓美食家所能为。

④民间文艺类

汪曾祺先生笔下汪洋恣肆的杂家气象,除了他博采杂书的原因,还有民间文艺的浸润。当然这源于他独特的经历。

20世纪50年代他在《说说唱唱》《北京文艺》《民间文学》等刊物做编辑,还因组稿等事宜到各地采风收集民歌,这让他有机会接触、阅读大量的民间文艺作品,他曾说过:

“敦煌变文、《云谣集杂曲子》、打枣杆、挂枝儿、吴歌,乃至《白雪遗音》等等,是野菜。因为它新鲜。”

这是汪先生对民间文艺的态度。

我甚至可以武断地说,不读一点民歌和民间故事,是不能成为一个好小说家的。

汪曾祺 | 读四类书,让你更懂得生活

这么强调民间文艺,实在是他的“现身说法”。

除此以外,汪先生和戏曲的缘分也深,年少时学唱青衣,上大学唱过昆曲,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在北京京剧团做编剧,一做二十多年直至离休。这些经历都让他有机会接触不同的戏种。而戏曲也是民间文艺的主要形式。

他自己也认为戏曲对其文学创作有着较大影响。有人说他的小说有“音乐感”,他认为这与会唱几句京剧、昆曲,写过几个京剧剧本都有关系。

读书的好处很多,至少在很多书友的反馈中可以知道,泡一杯茶懒懒地靠在沙发里看书,比打扑克还要舒服许多,这不仅能让我们从容享受生活,更能让我们在书中增长知识,认识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