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東臺一位“跨界農場主”的職業生涯

  從農村到城市,從城市到農村,他在“往返”中實現人生的精彩轉身。投身建築行業20多年,他不負韶華做得風生水起,而後情繫農村熱土,掘金廣袤田野,成為“跨界農場主”,帶領鄉親增收致富。他就是“東臺市十佳職業農民”、五烈鎮樂意村村委會主任汪進志。

  個頭不高、皮膚黝黑,眉目之間透露著精明與睿智。這是汪進志給人的印象,與之交流才發現,他原本不是守在莊稼地裡的種田人,而是一名資深的建造大師。1988年,汪進志帶著青春夢想,離開樂意村隻身進城,進入當時的東臺市建築工程公司工作,擔任水電安裝項目負責人。


東臺一位“跨界農場主”的職業生涯

  “雖說當時是個負責人,但我覺得學無止境,只有繼續學習深造,才不會被時代淘汰。”汪進志說。後來,他考取了江蘇大學建築工程管理專業,並先後獲得技術員、助理工程師職稱。2007年,樂學進取的汪進志拿到了國家二級註冊建造師證,隨後擔任項目經理負責秀峰華庭、濱河花園、北海三期等多個小區工程建設。憑藉多年來積累的建造管理經驗以及較高的專業資質,他很快成為建築行業內響噹噹的大師傅。

  隨著樂意村原村委會班子年齡老化、活力不強,當時的老支書找到汪進志問他有沒有意向回村裡為村民服務。

  “當時我內心有些矛盾,如果回到村裡工作,責任和壓力必然更重,個人收入也會大幅下降。”汪進志坦言。一番深思熟慮後,他決定回到村裡,發揮自身所長,為家鄉建設獻智出力。2010年12月,汪進志當選為樂意村第九屆村民委員會副主任。任職期間,他一方面加強政治學習,用心鑽研業務,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儘快成為農村基層幹部的內行人。另一方面,將自己在建築工程施工、水電安裝等方面的知識經驗,轉化運用到村自來水管道安裝、安置區農民住房建設等項目建設中。2014年,在村民們的信任和支持下,汪進志當選為樂意村村主任,肩上的擔子隨之變重,工作勁頭也更足了。在西環路西側一處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中,他主動承擔起雨汙分離管道的規劃設計,經常到現場監督施工,確保工程質量。同時,他積極申請建設村汙水處理站,鋪設汙水管道1300多米。如今,該農民集中居住點已部分建成,入住村民60多戶,居住點產生的生活汙水也有了去處。

  近年來,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成為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樂意村響應上級號召和部署,積極推行適度規模的土地流轉,將村裡618畝土地分別流轉給4個家庭農場。2015年,由於自然災害的影響,加上農村機耕橋、田間機耕道等基礎設施不健全,造成田裡的小麥穗長芽、水稻發黴變質。此外,加之種植大戶經營管理不善,導致成本上升,種田沒有低下。4名農場負責人紛紛解除合同,引發村民陷入恐慌。為讓村民們吃上定心丸,汪進志經過再三思量,與該村農機合作社社長卞存友聯合承包被“放棄”的618畝地,並創辦樂意進步糧食種植家庭農場。


東臺一位“跨界農場主”的職業生涯

  前車之鑑,後車之師。汪進志清楚地明白,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是保障家庭農場持續發展的首要舉措。於是,他通過家庭農場項目、“一事一議”獎補項目,申報新建一批機耕路橋,同時自籌資金新建多條沙石路,架設農電線路2250米,鋪設大同村過河灌溉管道56米。這些基礎設施的完善,有效解決了原有的行路難、農田灌溉難等諸多問題,大大降低了農田種植的運輸成本,促進農產品集中化、機械化生產。

  隨著該村農機合作社發展基本成熟,汪進志決定與之分開獨立經營。去年,他將農場承包面積擴大到832畝,其中糧食種植面積726畝,剩餘面積進行結構調整種植大棚西瓜。為成為名副其實的職業農民,汪進志經常參加市、鎮職業農民培訓,認真學習農業基礎知識,並藉助網絡、書本等多個渠道,自學植物學、農作物栽培、土壤肥料及植保等專業知識。此外,他堅持走科技種田之路,將機條播、機插秧、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無人機飛防等新技術“引”入土地。在他的示範帶動下,生豬養殖大戶朱正其、葛月紅等多個村民紛紛流轉土地承包經營,走上“跨界”種植增收之路。


東臺一位“跨界農場主”的職業生涯


東臺一位“跨界農場主”的職業生涯


東臺一位“跨界農場主”的職業生涯

  今年,汪進志被市委表彰為“黨員之星”,並榮獲“東臺市十佳職業農民”稱號。回望來時的路,他感慨萬千:“我離開過農村從事建築,如今又回到農村面朝黑土,這或許是一種不可言說的緣分。農村大地發展空間廣闊,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帶著新知識、新技術,紮根農村,以夢為馬,成就未來。”(圖文\\何國庭、葉東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