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自家娃比“別人家孩子”更煩?出爾反爾,家長給予的不是愛是絕望

近些年隨著教育行業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提倡“素質教育”

,注重瞭解孩子的內心想法,以便於讓家長更輕鬆地和孩子交流。

但很不幸的是,我們提倡素質教育的結果是,孩子們懂得了自己為什麼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傷心的情緒,為什麼有叛逆心理,讀懂了自己,試圖讓自己變得更理智。但是最應該懂得孩子心理的家長卻仍然我行我素,維護著自己的家長權威

自家娃比“別人家孩子”更煩?出爾反爾,家長給予的不是愛是絕望

在此處我想對各位家長說的是:放下自己的家長權威和架子,並不表示我們就失去了面子,也不表示我們對孩子“低頭”、“認輸”,在孩子們天真的意識裡,不存在誰比誰“高貴”。


有的性格很執著的家長可能會覺得如果放下自己的身段,和孩子平等交流“有失身份”,這實際上我們優先考慮的仍然是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孩子的情緒,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麼能說自己的行為是為了孩子好呢?

不願意和平、平等溝通的家長,實際上是大寫的“自私”

自家娃比“別人家孩子”更煩?出爾反爾,家長給予的不是愛是絕望

在自私的家長眼裡,自己所做出的一切都是出自好的方面,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在他們的意識裡自己的行為永遠都是對的

我的母親曾經也是這樣一位家長,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童年回憶,那件事明明是母親做錯了,可是她在向我道歉的時候根本不會直白地跟我說“對不起,媽媽錯怪了你”,而是塞給我一張寫滿了批評我的話語的紙,中間草草地夾帶一句“我誤解了你”。

那天我看過之後就將這張紙丟進了垃圾桶裡,但是母親撿了出來,然後問我:“你看過了嗎?”我說“看過了”,並不想多談

這件事。

但是母親又把這張紙遞到我面前,對我說:“媽媽這次錯怪了你,傷害了你,但是你也有錯,你怎麼能對我發脾氣呢?……”我聽到這裡的時候就大哭了起來,後面她再說什麼我都不願意聽了。

自家娃比“別人家孩子”更煩?出爾反爾,家長給予的不是愛是絕望

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其實一直都是出自於自己內心,常常會由著自己的第一感受去向孩子表達自我,而並沒有經過非常客觀地考慮,也不會將孩子聽到後的真實反映納入考慮的範圍

甚至於在腦內會有幻想出,孩子聽到自己的剖白之後痛哭流涕的樣子,而且大多數家長都會和我的母親一樣,絕對不會按照正常人際交往的方式去道歉

儘管孩子往往不缺那個道歉,而只是希望自己像他人一樣得到尊重罷了。

家長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其實“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這件事並不是一個幻覺,因為家長們確實會感覺到孩子對自己態度不好,也不配合自己的指示毛病一大堆,更可氣的是根本說不得一說就炸

而別人家的孩子呢,卻永遠能夠虛心接受建議,又懂事又好看,打扮得乾淨利索蕙質蘭心,似乎永遠比自己家的孩子有出息

自家娃比“別人家孩子”更煩?出爾反爾,家長給予的不是愛是絕望

在此我想對家長說,沒錯,你認為的太準確了,別人家的孩子確實比你家的孩子有出息:

①當你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打扮得乾淨利索的時候,你為什麼阻止自己家的孩子穿衣打扮呢?為什麼要認為自家的孩子偶爾照照鏡子、用個洗面奶、塗大人的口紅玩就是不務正業、恬不知恥呢?

拒絕給孩子培養美感,讓孩子穿著難看的衣服,你又為何要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看起來那麼好看呢?

自家娃比“別人家孩子”更煩?出爾反爾,家長給予的不是愛是絕望

②當你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出口成章、興趣愛好涉獵廣泛,做什麼事情都有模有樣的時候,你為什麼又要阻止自己家的孩子購買一些課外書呢?為什麼在孩子閱讀百科全書的時候,你要對孩子說“你這是看閒書”呢?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下來就懂得一切,每個人都是在不斷的積累中學會了各種各樣的技能

想要讓孩子懂的多,我們就要讓他發揮特長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自家娃比“別人家孩子”更煩?出爾反爾,家長給予的不是愛是絕望

③我們在不斷的教育中給孩子灌輸的理念就是:你沒得選擇

我們只是在用語言遊戲對孩子的思維左堵右攔,最終引導他選擇我們想讓他選擇的那一項,所以除了我們讓他選的那個結局以外,他們沒有其他的選擇

自家娃比“別人家孩子”更煩?出爾反爾,家長給予的不是愛是絕望

不是孩子很煩人,而是我們讓孩子變得煩人。我們的出爾反爾,實際上只是為了達到我們想要的那個目的罷了。

如果家長還不能夠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的話,也許無論怎樣改變自己的表達方式,也無法拉近與孩子心靈之間的距離。其實想要離自己的孩子更近一些,更懂自己的孩子一點並不難,難的是承認自己做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