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阿里王堅當選工程院院士,民營企業科研力量成國家創新“引擎”?

阿里王堅當選工程院院士,民營企業科研力量成國家創新“引擎”?

來自民營企業的院士,為什麼能成為科技界的創新引擎?

文 | 華商韜略 吳蘇

11月22日,據中國工程院消息,2019年,中國工程院開展了第14次院士增選和第13次外籍院士增選,產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其中,來自阿里巴巴(中國)有限公司的王堅,當選為院士,入選“工程管理學部”。

此次王堅入選,意義深遠。從院士名單來看,1000多位兩院院士,大多來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國企等,王堅是極少數來自民營企業的院士。

王堅當選工程院院士,主要依託於他帶領阿里雲工程師,自主研發雲計算操作系統“飛天”,實現了中國雲計算從0到1的突破。

這一成績的取得,王堅在作客央視節目《朗讀者》時,曾表示:“現在阿里雲的成就是工程師拿命換來的,其實也是最早一批客戶拿命在填,就像第一個用電的人一樣”。

有媒體界人士分析稱,王堅作為民營企業技術帶頭人的代表當選,意味著民營企業科研力量逐漸成為國家科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堅代表阿里巴巴走向榮譽的領獎臺,不僅彰顯了阿里雲在技術領域領頭羊的地位也為國家創新增添了新的“引擎”。

其實王堅能帶領阿里巴巴實現雲的土坡,著實不易。2008年,隨著中國網購註冊用戶暴增185%,達1.2億人,淘寶和支付寶迅猛發展,用戶量和業務量紛紛劇增。儘管阿里巴巴當時擁有亞洲最大的Oracle集群,但很快將無法滿足大規模數據計算的需要,也就是說,最關鍵的問題是算力不足。

2008年9月,王堅從微軟亞洲研究院離職,加盟阿里巴巴,擔任首席架構師,幫助阿里搭建技術團隊,主要任務便是要“做一套中國自主研發的雲計算的大規模操作系統”,以實現超強計算性能。

同年10月,這套雲計算操作系統被命名為“飛天”。然而,

自主研發之路註定不會一帆風順,研發期間,常發生“無休止的故障”,有時候,開發工程師不得不半夜起床處理線上故障。

連阿里雲的第一個客戶,當時負責阿里金融的胡曉明,都感覺要被這些問題“拖垮”了。有一次和馬雲在西湖邊散步,胡曉明開口“懇求”:“馬總,能不能放我一馬?”

得到的答覆是,“不可以,雲計算是未來。”

最困難的時候,80%的工程師離開了阿里雲,王堅也被諷刺為“騙子”。在某場年會上,王堅甚至落淚向同事傾訴:“這幾年我挨的罵甚至比我一輩子捱得罵還多,但是我不後悔。”

阿里王堅當選工程院院士,民營企業科研力量成國家創新“引擎”?

不過,王堅還是頂住了壓力,與工程師們繼續探索,雲計算系統終於慢慢穩定下來。2013年,“飛天”突破核心技術,正式上線5000臺服務器集群。

王堅回憶說:“飛天的誕生讓我為團隊感到自豪,這是中國第一個單個集群超過5000臺服務器的通用計算平臺,每一行代碼都是我們自己寫的,非常了不起。”

2017年,“飛天”獲得中國電子學會15年來首個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國電子學會鑑定認為,“飛天系統核心技術完全自主可控,總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至在“算力”方面,今年雙11,阿里雲憑藉“飛天”、神龍服務器等世界級技術,“成功扛住了54.4萬筆/秒的訂單創建峰值”。要知道,這一數字,是2009年第一次雙11的1360倍。

如今,阿里雲已成為國內第一,與亞馬遜AWS、微軟Azure位居全球市場前三。而57歲的他,卻已經再次出發,投入到“城市大腦”的建設之中。靠“雲計算”當選工程院院士,王堅當之無愧。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