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泉州史上,那些武功蓋世的文人們

泉州史上,那些武功蓋世的文人們

提起泉州人鄭成功,身披鎧甲、立馬橫刀自不必說,可不止征戰沙場,讀一讀他的詩,看看他寫的書法,也足以甩今人好幾條街。

這個8歲通曉《四書》、《五經》,10歲能寫八股文,12歲通讀《春秋左傳》,15歲中秀才,21歲入當時最高學府南京國子監讀書的鄭成功,文學才能卻少有專著涉及。

在泉州歷史上,像他一樣“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的人也不少,今天我們從鄭成功說起,穿越到歷史裡會會這些文武兼修的泉州籍大將。

至樂無如讀書

明崇禎三年五月,鄭芝龍從日本接回七歲的鄭成功,帶他回泉州家鄉讀書,拜當地的秀才為私塾老師。史書記載鄭成功“少年聰敏,英勇有為”。

泉州史上,那些武功盖世的文人们

泉州文史研究者黃梅雨在早年《話說泉州》的專欄中曾提及鄭成功的詩歌。到南京後,鄭成功拜當時著名學者和詩人錢謙益為師,當時撰詩以謳歌祖國壯麗山河為主,在詩歌《遊劍門》中鄭成功便曾吟詠:“西山何其峻,巉巖暨穹蒼。藤垂澗易涉,竹密徑微涼……”老師錢謙益評價:“聲調清越,不染俗少年”。

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關,鄭成功抱著國仇家恨,焚別青衣,一生水陸征戰,極有戰略思想。但一有閒暇,鄭成功很愛看書,他寫過一副對聯,“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

泉州史上,那些武功盖世的文人们

中國的傳統文人善託物言志,鄭成功也曾以梅花經霜傲雪的品格自勉,有了《詠梅》一詩:“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但若到戰鬥中,鄭成功寫出的詩詞是大氣磅礴的。黃梅雨先生便認為,最能表明鄭成功氣吞山河氣概的,是率師北上攻打南京時寫的《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讀來慷慨激昂。這時的鄭成功在戰鬥中屢屢挫敗清軍,內心充滿激動與振奮。

泉州文庫近年出版的《延平二王遺集》,是重新點校鄭成功、鄭經父子著作的合集。歷史上雖有傳抄本存世,但流佈不廣。1979年,臺灣曾集結鄭成功的八首詩歌,鄭經詩歌十二首、論五篇。總的來說,我們現在能讀到的鄭氏家族的詩歌不多,但還能看到文韜武略的鄭成功詩歌,以及他與朝廷及荷蘭殖民者之間義正詞嚴的文書往來。

泉州史上,那些武功盖世的文人们

文人武將,率性而為

鄭成功還寫得一手好字。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副理事長林英明撰寫《泉州書法史略》中,就專門介紹過鄭成功書法的獨特風格和藝術成就。

林英明說,科舉文人出身的鄭成功,書法偏於二王、晉唐帖學一脈,同時又存有明末尚意競態、豪放勁健的時代印記。鄭成功書法用筆不事雕琢,率性而為,但又筆觸清晰,錯落有致,流露出不同於俗人的超然清雅之氣。有趙松雪行書的清麗秀美,又有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嚴謹莊重,毫鋒使轉剛勁有力,足見功底深厚。

泉州史上,那些武功盖世的文人们

鄭成功彪炳史冊的原因,是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建立了行政機構,建立臺灣第一個漢人統治的政權。鄭成功在臺灣推行屯田,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遺憾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39歲便英年早逝,所以書法傳世之作不多,以行書為主。據說臺灣曾有很多傳世書法作品模仿鄭成功的書體。

□閱讀延伸

泉州史上,文武兼修的大將還有他們——

俞大猷:“未工詩字書盈壁,待得工時事若何?欲寫心中無限事,不論工拙不論多。”這是俞大猷在《題普照寺》中的詩句。俞大猷曾在清源山紫澤書院讀書,並習武於清源洞,至今留有“練膽石”。他長於軍事,也精通六經,以《易》來知道劍術和戰陣法式,先後著有《兵法發微》、《洗海近事》、《劍經》等。俞大猷寫詩、題字,清源山虎乳泉上方有“君恩山重”,金門城南盤山有“虛江嘯臥”等題字。

泉州史上,那些武功盖世的文人们

馬負書:清朝福建陸路提督駐泉州,呆在閩南將近20年。清代文人紀曉嵐擔任福建省提督學政時,到泉州特地為馬負書的畫題詩詞,《閱微草堂筆記》裡提到馬負書勤於書法練習。馬負書軍務之餘喜歡寫詩和寫字,擅長寫大字,氣勢恢宏,大的有數米見方。在泉州留下摩崖石刻、碑記和匾額眾多。清源山上有馬負書五處題字,二幅碑記和十一首詩。威遠樓、九日山、永春石鼓、南安康美、晉江東石等地至今還能看到這位儒雅將士的書法作品。

泉州史上,那些武功盖世的文人们

黃培松:看過清末武狀元黃培松的字,你會感嘆,習武人的字竟然這麼好看!原來他少時習文,光緒六年,殿試欽點武進士一甲第一名,武狀元及第。黃培松雖為武科出身,但書法遒勁雄麗,廈門日光巖黃仲訓瞰青別墅、南普陀寺均有黃培松石刻題詞。在晉江東石古檗山莊入口處的柱聯上,有黃培松寫的“仰峙吳山俯環石井,遠承檗谷近接松庵”。

END

不許動,東西塔在我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