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十萬大雁不南飛”,來自西伯利亞的大雁又回到冀南溢泉湖越冬


還清晰地記得小學課本里的那句話:“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這一景象再一次在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溢泉湖上演。隨著氣溫逐漸下降,數萬只大雁飛到溢泉湖越冬,數量最多的時候,大雁能達到10萬隻以上。現在的溢泉湖群雁翱翔、雁聲陣陣,“十萬大雁不南飛”,為冀南大地增添了一道生機勃勃的生態美景。

大雁又稱野鵝,天鵝類,大型候鳥。大雁的老家在西伯利亞一帶,每年秋冬季節,它們成群結隊向南遷飛,磁縣溢泉湖就是它們在我國越冬的棲息地之一。

在溢泉湖,大雁等越冬候鳥或在溼地裡覓食嬉戲,或在天空中自由飛舞,形成一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靚麗風景。居住在湖邊的村民們說,過去這裡的候鳥沒有那麼多,但是近幾年,“不管是大雁也好還是其他候鳥,都是成倍增長。”村民還說,按照以往的經驗,目前到達溢泉湖越冬的只是雁群的“先頭部隊”,12月份雁群“大部隊”到達以後,數量才會到達高峰。


數萬只的大雁也吸引了邯鄲市甚至河北省以外的攝影愛好者前來採風,他們帶著長焦鏡頭、三腳架等,在湖邊抓取大雁最美的姿態來拍。比如,大雁展翅、輕啄羽毛、嬉戲鬥毆、靜靜安眠、互相追逐……

大雁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親水善飛,以河湖沼澤為棲息之地,好群居。由於溢泉湖水面寬闊、溫度適宜,當地群眾有保護鳥類的自覺性,再加上湖周圍既有天然叢生的雜草,又有農民種植的幾十萬畝冬小麥,糧食充足,這裡漸漸成了大雁的越冬之地,每年都有10萬多隻。

溢泉湖坐落於邯鄲滏陽河上游,庫容1.81億立方米,集丘陵、湖泊、溼地等自然景觀於一身。相傳唐朝著名將領羅成領兵打仗到此,馬渴求飲,以蹄掘坑,泉水溢出,積水成湖,故名溢泉湖。

溢泉湖水域廣闊,魚類資源豐富;湖區陸草、水草豐富。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鳥類達15目42科125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19種。而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62種、野生植物59科198種。

溢泉湖即東武仕水庫,1959年9月建成中型水庫,開始蓄水,總庫容6400萬立方米。1974年4月擴建成大(Ⅱ)型水庫,總庫容1.52億立方米。1993年12月至1999年8月分三期進行除險加固,總庫容增加到1.615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340平方公里。

水庫的修建造福了一方百姓,也讓一些群眾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成為庫區移民。”溢泉湖位於丘陵地帶,卵石多、土層薄、耕地少的地質特點決定了這裡的百姓生活艱辛。當時,一些農民在這裡開始了第一次創業——走上網箱養魚致富的道路。

東武仕水庫網箱養魚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從最初的一人幹多人看,發展到周邊17個村840戶農民參與養殖,共投放網箱15000多個,養魚4878萬斤,成為群眾就業和致富的有效門路。養魚初期,這一經驗曾在全省及至全國宣傳推廣。

30年來,網箱養魚對庫區水質和周邊環境影響越來越大,對整個滏陽河流域的汙染及對水庫防洪和群眾生產生活安全的危害與日俱增,已完全不能適應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2013年,當地投資1億多元、萬名幹部群眾,歷時38天依法取締清理了溢泉湖周邊17個村840戶養魚戶15900個網箱,修復與再造了20平方公里的生態水面,溢泉湖近30年的養魚歷史正式結束,使溢泉湖重現昔日碧波萬頃,風光旖旎的生態水鄉美景,為大雁等候鳥遷徙創造了樂園。

大雁屬雜食性水禽,經常棲息在水生植物叢生的水邊或沼澤地,採食一些無毒、無特殊氣味的野草、牧草、穀類及螺、蝦等。大雁的飛行速度很快,每小時能飛70—90公里,多半由有經驗的老雁做領導,在前面帶隊,其餘的在後面排成“一字”或“人字”飛行。它們邊飛邊叫,常常不停地發出“伊呵,伊呵”或者“嘎、嘎”的叫聲,既能給自己鼓舞,也用叫聲鼓勵飛行的同伴。


如今,溢泉湖已經成為野生大雁、白天鵝、野鴨等幾十種候鳥棲息越冬的良好場所,每年的十一月到次年三月,這些可愛的候鳥們在湖周圍棲息長達五個月之久,吸引眾多遊客紛至沓來,賞雁、觀雁,大雁已經成為磁縣一張響噹噹的“生態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