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達城茶館】 懷舊情結,拾起當年文華街的印象

曾經吻著鳳凰頭,不想走出小東門

無論史志、地名錄的記載,還是眾多達州賢達、文史專家的敘述,曾經的文華街:吻著鳳凰頭,不想走出小東門。

民國27年(1938)的《達縣誌》這樣描寫道:舊有鐵路局、舊三費局,今為地方稅收支所。有真元堂,咸豐時法人立教堂於其處,佔地頗寬,光緒中更當街建設鐘樓。餘則住戶。之前有養育堂。更上有祖師樓建城垣上,清朝乾隆知州郭聯奎題額“層宵寶閣”。1985年,達縣地區、達縣市地名領導小組編印的《達縣地區、達縣市地名錄》稱文華街歷來為州府衙門駐地,今為行署所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街內有文化、有才華的人甚多,因此得名,長350米,寬13米,文化大革命中改為反帝路,起自翠屏路(鳳凰頭),止於來鳳路(小東門)。

《達縣市城鄉建設志》和《達縣建設志》記載文華街,從達縣市政府至小東門,清代末葉,法國天主教會建天主堂,取名天主堂巷,民國29年(1940),改造拓寬天主堂巷路面,定名為文華街。抗日戰爭時期,為便於城內居民疏散,在東城牆祖師樓右側(今通川區中醫院前面)開一小門,取名小東門。文化大革命中取名反帝路。1956年,達縣搬運、群運兩社將歷年積存的事業管理費6000元用於改造文華街,拓寬鋪成三合土路面,1972年鋪成瀝青路。

曾經的鳳凰頭,有一個大土堆,是達城地理位置最高的地方,也是署衙集中的地方,清朝時的知府署、典史署等,民國時的督辦公署、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軍司令部,解放後的地區專員公署、行政公署,以及一段時期的達州市政府、達縣市(通川區)政府均設在這裡。如今,達州市政府於2005年遷至西外,通川區政府也搬到位於通川中路的原達州市委內辦公。

舊知府署旁,曾建有供奉在達州做過官而位至宰相的唐代李嶠、李適之、劉晏、韓滉、元稹和宋代張商英的六相祠,今已擇址另建。真個是:“鳳凰”一去不復還,此地僅留鳳凰頭。

如今的文華街,由於荷葉街延升至柴市街,不再是昔日“7”字型了,而是一條直街,雖與鳳凰頭無緣,卻仍然沒有邁出小東門。

【達城茶館】 懷舊情結,拾起當年文華街的印象

文華街/2016年/鄭景瑞攝

官到文廟必下馬,人來崇德須讀書

文華街上的文廟,又名孔廟、聖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坐落在鳳凰頭東段,清代所建,磚木結構,坐南朝北,廟前臨街,街對面是常平倉房,也叫萬石倉(曾為達縣縣委招待所),廟後抵經釐司衙門(曾為市地方稅務局),左鄰捕廳衙,右與綏定府學院(原中級法院)為鄰,佔地約2000平方米,紅色牆包圍。文廟沒有正門,只有東西兩旁有側門為進出的地方,側門立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石碑,在兩側門之間長約40米、高約8米的圍牆上嵌有1平方米的龍骨石板4個,上刻“萬仞宮牆”四個大字,背後分別刻有“玉振”、“金聲”,玉振即東側門,金聲即西側門。一進門便是一個很大的半圓形石泮池,由泮池前進是石階,上有一個一座巨大的石牌坊。牌坊上有“欞星門”,有左中右三門。拾級而上是大成殿,是文廟內的主體建築,殿上匾額為“萬世師表”。該殿高大寬敞,重簷黃瓦,巍峨宏麗,氣象莊嚴,塑有孔子像,立有72位賢人木牌位。二十世紀30年代,廟內設立圖書館、民眾教育館,50年代拆去前面的圍牆,後改為地區農業局,今為市農業培訓學校。

一街之隔的通川區二小,前身是天主教辦的崇德小學,1915年由法國人甘神父創辦,開初只收女生,始稱崇德女子小學。1930年,與天主教辦的另一所只收男生的愛育小學合併,男女兼收。1939年由於學生增多,校舍不夠用,便將原一樓一底校舍擴建成二樓一底,並在房頂增設一架自鳴鐘,以報時刻,校貌為之一新,設備為全縣之冠,教學質量享譽全縣。凡任該校校長的必須是天主教徒。1953年,政府接管後改為達縣第五小學,後為通川區第二小學(現在的通川區教科局)。

最高建築天主堂,紅軍曾經在此住

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達城標誌性建築,當數矗立在文華街上的天主教堂。這座教堂於1901年動工建設,1911年正式落成,經歷了3個法國傳教士,耗資1萬兩白銀,其中,重慶教區提供5000兩,達縣最有錢的教友“傅寡母”捐獻5000兩。該教堂和附屬房屋佔地5畝,教堂左側是一個四合院的住房,住房旁邊是一個正方形的大花園,教堂右側是教會辦的崇德小學。堂內使用面積約1000平方米,可容納1000多人活動。整個教堂裝飾華麗,工藝別緻,頗具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氣派而又古典的風格,放眼望去,既是一座神聖的教堂,又是一處藝術殿堂。

教堂前建有鐘樓,共有8層,高約40米,登臨其上,可俯瞰全城。因當時缺乏避雷裝置,在二十世紀30年代曾遭雷擊,震爛了頂端的十字架。為了安全,便減去了頂上兩層樓,把尖頂改成圓頂。鐘樓每天準點報時,鐘聲悠揚,附近郊區都能聽見。這為達城人們掌握時間帶來極大的方便。抗日戰爭時期,為防轟炸,將教堂的鐘聲改為防空警報。由於鐘樓目標太大,日本飛機對其報警恨之入骨,三次想炸燬都未能得逞。

據84歲的通川區天主教愛國委員會名譽主任康崇光介紹,天主教堂建成後,被譽為全國一流教堂,也是達城唯一的一座西式建築,先後接待不少中外客人。1933年,紅軍第三十軍政治部和第九軍軍部就設在教堂裡,指揮著宣達戰役,直到擊潰軍閥劉存厚,取得輝煌勝利。1973年,因天主教堂一角發生坍塌被拆除。

【達城茶館】 懷舊情結,拾起當年文華街的印象

文華街上的春節文化活動/二十世紀80年代/肖光泉攝

小東門處教訓深,安全警鐘需常敲

賈之惠清楚地記得:1940年農曆七月十八早飯時,聽見天主堂發出防空警報,十點左右,日本一箇中隊9架飛機轟炸達城,城牆東北角附近炸燬二三十米長,民房被炸被燒數十家。文華街上的小東門由此新開。

而時隔近60年的小東門旁通州百貨商場發生的那場火災,至今讓筆者難以忘懷,淚眼婆娑。該商場位於文華街,1982年建成,集商場、倉庫、辦公、餐飲、住宅等為一體,樓高36米,總建築面積2.4萬多平方米。商場一至三層為零售商場,主要經營百貨、首飾、鐘錶、文具、快餐、鞋類等;二層主要經營針織品、交電產品、傢俱;三層經營各類服裝;四層主要是批發部、樣品展銷、辦公場所。大樓臨街的四層以上、非臨街第三層以上為住宅,共8個單元120套住宅和1個招待所。

1999年1月10日凌晨,這座商場第一層重慶小吃部的電油鍋因長時間通電,引燃鍋內食用油發生火災。當時,有113戶、406人住在樓內。作者看到,整個商場大火熊熊,火光沖天,哭喊之聲,撕心裂肺。雖經及時撲救,仍造成10人死亡、20人受傷、225人受災、1.4萬平方米房屋被燒燬,直接財產損失3163.1萬元的嚴重後果。

本期講述人:

鄭景瑞,中共黨員,大學文化,筆名金歲,網名下崗職工,知名網絡寫手,四川省達州市教育局副縣級退休幹部,兩次獲得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數次獲得市(廳)級政府、部門表彰。在公開刊物發表詩歌、散文、小小說、文學評論、論文等50多萬字,著有《達州老城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