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有一個桃源夢叫:龍眠雙溪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桃源夢。

王維的夢在明月松間、清泉石上;吳均的夢在奇山異水、富春江上;陶淵明的夢在芳草鮮美、桃林深處。

遠離喧囂,內心自然寧靜。遠離紛爭,人生自然詩意。於是,我們在白居易的“亂花漸入迷人眼”中,看到了新燕啄春泥的生機;我們在歐陽修的“佳木秀而繁陰”裡,感受到夏意醉琅琊的清涼;我們在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享受到秋韻滿南山的閒適;我們在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觀賞到冬雪飄邊塞的雄壯。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寄情山水,已成為文人墨客超脫塵世的最佳方式。

有一個桃源夢叫:龍眠雙溪

你看,那儼然的屋舍,阡陌的交通,芬芳的桃林,耕犁的春夏,漁樵的秋冬,無不賞心悅目。 如果再在潺潺濺濺的溪水邊,雙耳聽泉、明眸賞花,豈不美哉?如果再在溪上制一葉扁舟,任輕帆自卷,看平沙落雁,煙斂寒林,豈不樂哉?興亡千古,繁華落盡。吳宮蔓草,楚廟寒鴉。桃源夢深,凡夫俗子,儘可偷得浮生半日。宰相權臣,豈能不享得一世逍遙?

於是,桐城的龍眠山上,迎來了一批厭倦了官場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文人士子。北宋畫家李公麟來了,他在修竹影映,古木蔭翳的李家畈,修建“龍眠山莊”,躬耕自給,好不閒適?明朝大司馬孫魯山也來了,他在椒花似雨的椒子崖下構築“椒園”,教子種茶,好不悠閒?清代大學士張英,也從宰相位上退了下來,他在高松翠竹,綠槐垂柳之蔭,修築“雙溪草堂”,讀書吟對,好不愜意?

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桃花流水,扁舟窅然。

宰相的桃源夢,自此,在龍眠山上蔓延開來。

不穿綢緞,不食山珍海味,踏溪而行,往來山中。朝暮晦明,自然成趣。

有一個桃源夢叫:龍眠雙溪

也許,他早已在臨水賦詩時,看到了瘦弱的江山;也許,他已經在雙溪水平處,獲得了豐盈的靈魂。與張英同朝為官者,大多因貪權好欲而遭到罷黜、丟失名節,而宰相大人歷經江湖波濤,卻能避其兇險,與人為善,全身而退,也算是功德圓滿。

試想,靈秀的龍眠山上,青樹翠蔓,水尤清冽。岸上植桃花數百本,園中有緩流一里多路,築壩蓄水,制一小舟,取名“桃花流水扁舟”,又攜琴一張,書數卷,在微風中徐行,或高詠“青篛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或枕書而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其中的樂趣既包含了幾分童真,也蘊藏了幾許豪情。雙溪的避世幽寂,成全了宰相與世無爭的桃源夢。就連康熙皇帝也羨慕他在龍眠山中的神仙生活,為雙溪草堂題寫了一副對聯:“白鳥忘機看天外雲舒雲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開”。

有一個桃源夢叫:龍眠雙溪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世世代代的文人學士,把靈魂安身在桃源深處。他們在塵網中糾結著、掙扎著。一方面,他們耳濡目染儒家文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生身體力行,去實現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經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他們不斷地被現實無情擊碎理想之夢,心理極其失落,無處安放靈魂。

桃源夢深深幾許?“多壘滿山谷,桃源無處求”裡有杜甫的一聲嘆息;“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裡有張旭的幾許無奈;“莫聽聲聲去催棹,桃溪淺處不勝舟”裡有王之渙的數點哀愁。我彷彿看到,他們漫山遍野尋找桃源的寂寞身影,像屈原的天問,上下求索。像文天祥的悲嘆,惶恐零丁。

有一個桃源夢叫:龍眠雙溪

三月的風,輕輕拂過桃花,粉紅的花瓣,落了一地。龍眠河水靜默無聲,岸邊花木無語。片片桃花飛入水中,如無人駕馭的小舟,任爾東西南北。落花有情,溪水有意。臨水而歌,音落指尖。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我們心中的桃源夢就仿若一朵清蓮,在出世和入世間,奔走遊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