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受命于天,立命在人

受命於天,立命在人

受命於天,立命在人

——解讀袁了凡的命運觀

了凡認為,命運受之於天,則立之在人;命運既是確定的但又是不確定的,既自有定數但又有變數;正是因為命運是不確定的,有變數的,所以命運是完全可以改造的,人不能僅知命安命,而應該自強不息改造命運,以求得多福多壽。這是他在《了凡四訓》一書中,運用一生的閱歷和感悟所集中論證了的命運觀。不過,這一命運觀的確立是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的,這個過程就是由早期的知命安命的命運觀轉變為後期的立命在人的命運觀的過程。解讀這一過程,對於確立科學積極的命運觀的確是很有幫助意義的。

一.早期的命運觀:知命安命

了凡早年深信人生自有定數,一切皆命中註定,這同他與所認識的自稱得到《皇極數》正傳的一位姓孔的先生髮生交往有著直接密切的關係。孔先生用《皇極數》不僅能準確地推算出了凡過去的大小經歷,還推算出他未來參加縣考童生將得第十四名、參加府考將得第七十一名、參加提學考將得第九名。當第二年去參加考試時,上述三處的名次結果竟與孔先生的推算完全相符!這就使得他對命運定數深信不疑了。後來,孔先生再給他占卜終身吉凶時,推算出他將於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廩生,某年當貢生,貢後某年當選為四川某縣縣長,在任三年半就應該告退回鄉,於五十三歲八月十四巳丑時壽終在家裡,可惜終生將沒有兒子。這樣似乎人的命運的確自有定數,了凡這一生所得的福祿壽等都似乎全在孔先生的推算之中。

事實的發展幾乎完全證實了孔先生的推算。從此以後凡遇著考試,了凡的名次先後,都一律不出孔先生事先所算定的。其中最神奇的則是算定了凡當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後出貢。據他在《了凡四訓》裡所述,當他食廩米到了七十餘石的時候,屠宗師就批准他補貢。補了貢生,廩生就出了缺,便把米折為現金髮了,廩米就停了,也就意味著不能達到如同孔先生所算定的九十一石五斗了。當時他有些懷疑這數不準了。但不久,補貢之事被代行職權的楊公所駁回,不准他補貢生,於是又轉為食廩米了。後來殷秋溟宗師看到他在場裡的備卷,出於賞識他的淵博學識,就吩咐縣官寫申請公文,批准他補貢。此時廩米又停食了。了凡把所有領到的廩米加起來,竟正好是九十一石五斗!如此神算,也就不能不令了凡對人生自有命數這一道理信服至極!

於是了凡堅信人生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冥冥之中自有定數,都是不可改變的,也是沒法人為改變的,既然違背命數則是徒勞無益的,那就知命安命,一切聽天由命吧,思想也就很安定,也就自然不作追名求利的妄想了。出貢以後,他曾到了北京,留京一年,由於受命數思想束縛,便別無他求,無所事事,並不看書,一天到晚總是靜坐。直到後來受到一位高僧指點啟迪,他才幡然醒大悟,徹底否定了此前命運觀,決定擺脫命數觀念的束縛。導致了凡的命運觀產生根本性轉變的這位高僧就是棲霞山的雲谷禪師。

二.命運觀的揚棄:高僧啟迪

正是棲霞山之遊,與雲谷彈師一席對話,完全改變了了凡的命運觀。他在棲霞山與雲谷彈師對坐了三天之後,令禪師奇怪的是了凡對坐三晝夜竟始終平靜如水,不曾起過一個妄念。了凡為此解釋說,榮辱死生都有定數,他的一切都已被孔先生算定了,也就只能認命了,即使產生某些妄想雜念也是沒有用處的,一切就由著命運來安排吧。禪師則頗不予以贊同,認為人生雖的確自有命數,其實只有那些普通平凡的人才被命數所困,有些人則是命數拘束不了的,譬如大善的人和大惡的人。禪師運用佛教關於“求功名的就得功名、求富貴的就得富貴、求男女的就得男女、求長壽的就得長壽”的道理,以肯定命運是可以自己造作的,福報也是可以自己求取得來的,不論道德和仁義還是功名和富貴,只要認真地遵循正道去求,從心地上去求,從積善去惡上去求,一切都是可能求得的,包括命中不該登科第的可以登科第,命中不該有兒子的則可以有兒子,也就是說人的命運完全是可以改造的。

對照禪師這一番道理,了凡進行了一番反思。孔先生算定了凡此生不該登科第,且不該有兒子,對此了凡此前一直是絕對認命的。他自認為生來福薄,又不能積功累德以培植增福;不耐厭煩,不能容納別人,有時還顯出自己的才智以凌蓋別人;率意行事,輕易發言。他認為自己既是薄福之相,就不該得科第功名。他還認為有好潔之癖,很容易發怒,愛惜自己的名節而不能捨己以人,信口開河多言耗氣,喜歡喝酒損傷精神,通宵長坐而不知道保養元氣等。正是這些缺點的存在,就註定自己是不應該有兒子的。難道這一切真的是可以改變的嗎?他對原有的命數觀開始產生了動搖。

禪師引用了商朝賢君太甲所說過的“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來說明孔先生算你了凡不登料第、不生兒子,這應該是屬於天作之孽(乃是自己前世所作的業報),則天作之孽是可以違反它、改造它的。現在你既然知道自己過去的缺點,就應該把向來不該登科第,不該有子的不良作風予以盡情改除,譬如一定要積德,一定要寬恕人家、原諒人家,一定要和愛,一定要愛惜精神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禪師還用《易經》裡這句話,強調只要盡力去多作善事,多積陰德,就完全可以享受屬於自己的福報的。

受命於天,立命在人,這是雲谷禪師所闡述的命運觀。正是雲谷禪師這一番啟迪,了凡頓塞茅開,徹底否定了原先消極的命數觀,從而確立了積極的立命在人的命數觀。

三.後期的命運觀:立命在人

真可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了凡深受雲谷禪師的教導啟發之後,徹底否定了原先的知命安命的命運觀,而接受了禪師關於立命在人的命運觀,便下定決心改過自新,試著改造自己的命數。禪師還給了他一本《功過格》,教他把所做的事逐日逐件登記起來,善事則記數,惡事就退除。他還在佛前盡情懺悔往日之罪錯,並誓行三千件善事以贖罪。從此以後,他時時刻刻都在內心裡約束著自己,慎言慎行,即使身居獨處,也不敢放任,唯恐得罪天地神鬼,而且能安然容受他人的憎恨甚至毀謗。

此後了凡的命運確實逐漸發生了改觀。到了次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對他的命數推算就開始不應驗了,即預先算定他應該得第三的,結果考中了第一,而秋闈考試就中了舉人。這樣,了凡不再相信孔先生為他所推算的命數了,對於改造命數的決心也就顯得更大了。於是他繼續深刻檢討自身,改過糾錯,致力於行善積德,歷經十餘年終於完成了三千善行。此後立即發起求子之願,許願行三千善事,不久喜得貴子名天啟,無疑也就打破了他終生不能得子的命數。

了凡不僅登了科第,得了兒子,還延了壽命。當年孔先生推算他五十三歲時必死,他不僅在53歲時無恙而活了下來,寫這篇《立命之學》時已六十九歲了,最後還善終於74歲。因此他相信《商書》上所說的"天道難信,因為命在變異,是不肯定的",相信《周書》所說的"無命無常,修德為要",認為所有幸福都是可以通過自己努力而求得的。那種認為禍福是天所掌握的、是天所註定的,只不過是世俗淺識人的言論罷了。了凡最終徹底拋棄了早年那種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知命安命的消極命運觀,確立了雲谷禪師所傳授的受命於天、立命在人的積極命運觀,並將之身體力行,終生不懈追求。在《了凡四訓》裡,他將“立命之法”著重歸納為改過、積善、謙和等三個方面予以闡述論證,並分別寫成三篇文章,題為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此三篇與第一篇《立命之學》在內容結構上構成一種總分邏輯關係,統一在闡述他的立命做人的人生道理之上。因此,立命做人或做人立命應該正是《了凡四訓》作為家訓的核心內容所在。

《了凡四訓》無疑是中國歷史上一本可視為傳世之作的家訓範本,同時也一本富於人生哲理的立命之學,它所闡述的關於受命於天、立命在人的命運觀,雖包含著唯心主義的思想因素,但同時蘊含著豐富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因而令人信服,很值得世人解讀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