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繁榮的製造,頹廢的科研”,理性看待全球發展

在任何時刻,我們都在為中國製造發出品牌的聲音!

繁榮的製造 頹廢的科研

“繁荣的制造,颓废的科研”,理性看待全球发展

毫無疑問,經濟的快速增長來自於一個國家的製造能力,從而推動消費不斷升級換代,來滿足GDP這樣一個意義並不算大的經濟數據的增長。國家與國家之間以此來進行對比,有GDP總額的對比,有GDP人均額度的對比,還有更多細分領域的對比,以此來形成並建立所謂的經濟優勢,同時去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正是在這樣的邏輯之下,人類經濟社會的製造越來越繁榮,進入到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個別地區和國家除外),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

正因如此,世界上最主要的經濟體紛紛推出相應的製造計劃,中國製造2025計劃,德國的工業4.0計劃,美國的先進製造業國家計劃,都把目標指向極度繁榮的製造上,期望通過相關的製造計劃,帶動各自國家的進一步繁榮,以此來推動消費升級,使得國家間的競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

如果說整個人類社會製造業的繁榮促進了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信並無反對意見。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都得益於製造業的繁榮昌盛,才使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滿了滿足感和幸福感。越來越多的製造所帶來的全新體驗,使得人們的需求被無限地開發,人們的需求就像打開慾望的閘門,一發不可收。

然而,與製造業的繁榮相匹配的,本來是人類社會科研能力的振興,以此來不斷推動製造業產業升級,創新性地推出產品和服務,滿足市場需求,提高人們的生產生活品質。事實卻未像想象的那樣“如出一轍”,科研的進步與製造的繁榮相比,完全可以稱之為頹廢。

科研的頹廢被傳導到製造業當中,所體現出來的也就是一種虛假的繁榮。擁有龐大數量的製造業,卻無法擁有高質量的製造業,中國如此,美國、德國、日本同樣如此。很多人肯定不會同意我的觀點,認為歐美日等國家是擁有高質量的製造業的,這顯然是在國與國之間的對比,如果與可能的科研預期進行比較的話,整個人類社會的製造業水平還處於相當落後的水平。

原因何在?

“繁荣的制造,颓废的科研”,理性看待全球发展

當資本和金錢通過經濟學家們的理論形成全世界通用的經濟框架時,就決定了絕大多數組織和人個把追逐資本和金錢作為組織和個人的目標。而科研同樣被納入這一經濟學框架進行考核時,必然為科研套上了一層嚴嚴實實的緊箍咒,從而限制了自由開放、無約無束的科研工作,當然也會吸引很多科研人才做出了選擇性退出科研領域。

美國講演家、作家羅曼·文森特·皮爾(1898-1993)被譽為“積極思考的救星”,曾獲得過里根總統頒發的美國自由勳章。他著有一本暢銷世界的佳作《態度決定一切》,該書曾在美國最暢銷書排行榜上穩居十年。

書名中的“態”包括一層“心態”的含義。成敗的關鍵不在於擁有多高的智商,而在於我們做事的心態。正確的心態不但對我們做人產生積極影響,而且直接決定了做事的效率高低。對於做科研來說,這一點同樣適用。科研工作者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完成課題的各項研究任務,這非常值得思考。

諾貝爾有一句名言:科學研究的進展及其日益擴充的領域將喚起我們的希望。科學技術的進步永遠是這個世界最核心的推動力,缺少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的社會繁榮必然是虛假的繁榮,任何資本和價格所帶來的增值都是虛構的價值。當科學研究進展滯後,經濟發展便進入迷茫期,整個社會便會充斥著一種無所適從的思想,失望的情緒高漲,希望被碌碌無為所淹沒。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其著作《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中提到,現代社會有3顆毒藥:消費主義、性自由、成功學。越來越多的組織和個人通過製造業的基礎,來實現組織和個人的成功,從而推高了整個社會的消費主義盛行,人們在衣食無憂的狀態下便會追求性自由。這被稱為三顆毒藥的東西,成為很多人畢生的追求,哪一個人不渴望成功呢?甚至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就被灌輸長大以後要成為某某某,權且把這算做成功學的啟盟教育吧。接下來就人們努力拼搏所要建立起來的可供消費的物質基礎,大房子、大車子、大把大把的票子,古今中外概莫如此。當物質被無限地滿足之後,人們追求肉體與靈魂上更深層次的滿足,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人們不斷追逐製造業的繁榮,它是一切繁榮的基礎,更是人們渴望獲得一切的源泉所在。這樣的繁榮把整個經濟社會帶入到永無休止的繁榮當中,人們坐享繁榮帶來的榮華富貴,變得不思進取。其實,從長期的人類社會發展來看,繁榮——繁榮——更繁榮,成就了一條近乎筆直的上升曲線。

科研因此而變得令人沮喪毫無生氣,越是在物質極度豐富,越是在“飽暖思淫慾”的時代,科研越是變得異常頹廢。人們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忘記了能夠創造財富的根本——科研。

大國崛起必然科技崛起

“繁荣的制造,颓废的科研”,理性看待全球发展

大國崛起必然伴隨著科技的崛起,GDP無法從根本上代表一個國家的崛起,科研力量才是大國崛起的源動力。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於英國,成為英國經濟起飛的起點,並影響了其他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在此之後,英國便一舉奠定了其日不落帝國的根基。

英國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卻不再適應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的需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後,英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殖民國家,其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大規模的海外擴張,不斷從殖民地獲取各種廉價資源,加工成成品後再銷往殖民地,這種資源輸入和商品輸出、資本輸出相結合的模式為英國積累了大量資本,但企業也逐漸喪失了採納新技術、購買新設備的積極性,導致英國生產率的增長停滯不前。對傳統增長模式的固守導致英國雖然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大量成就,但是卻沒有轉化為商業應用。比如,英國人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於1876年發明了電話,然而卻沒有在英國得到廣泛應用,而是首先在美國實現了大規模商業化;亞歷山大·弗萊明於1928年發明了青黴素,仍然是在美國首先得到了產業化、商業化運用,類似的還包括雷達系統、噴氣式發動機等等。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完全可以為資本家帶來豐厚的收益,因此缺乏採用新技術的動力。

接過英國科技崛起的接力棒的是美國,其不長的建國曆史中,幾乎就是科技興國的典範。

“繁荣的制造,颓废的科研”,理性看待全球发展

1778年,美國獨立憲法中明文規定,鼓勵教育和科學技術工業發展。

1802年,美國成立了專利局;

1821年,美國建立第一所公立學校;

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又相繼建立了麻省理工學院等100多所高等院校;

1944年,美國研製成功了第一顆原子彈;

1946年,研究成功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從而引發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前兩次科技革命分別是蒸汽機革命和電力革命);

1954年,美國建成第一座核電站;

1956年,美國發明瞭第一塊集成電路;

1958年,美國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軌道;

1969年,第一次把人類送上了月球;

1973年,美國科學家首次重組DNA成功;

1981年,美國又成功研製並試驗成功能夠往返宇宙與地球之間的航天飛機,目前正在建立永久性的空間站。

1989年,美國科學家發明了影響當今世界的互聯網技術,翻開了信息技術革命的嶄新篇章。

“繁荣的制造,颓废的科研”,理性看待全球发展

可以這樣認為,美國的歷史就是一部科技發展的歷史,早期,美國從科技創新策源地英國引進創新技術成果,後來,發現一味地拿來主義不如獨創,於是推出專利法,鼓勵和支持科技發明。1831年,麥考密克發明了第一臺大型聯合收割機,著名科學發明家愛迪生相繼發明了電燈、電動機、發電站技術。1860年,美國發明並推廣了先進的貝塞默鍊鋼法,極大地提高了鋼鐵工業的效率。

當然,包括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家的崛起,也走了一條技術引進到獨立研發的道路,科技帶來的創新,成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源泉和動力。

上個世紀末,我們國家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使得中國經濟進入到科技驅動發展的嶄新階段,中國在科技研發方面的能力奮起直追,很多領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國在超級計算機技術、可控核聚變、風洞技術、量子技術、暗物質探索、全球導航系統、太空探索技術等方面都居於世界前列和領先地位。中國也出現了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科學家屠呦呦,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然而,中國科學家在基礎研究方面還略顯不足,過去整個國家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和重視也嚴重不夠,不過這一局面有望很快得到改變。2018年,國務院發佈《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普遍強化基礎研究戰略部署,全球科技競爭不斷向基礎研究前移。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長足進步,整體水平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不斷增強。但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數學等基礎學科仍是最薄弱的環節,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基礎研究投入不足、結構不合理,頂尖人才和團隊匱乏,評價激勵制度亟待完善,企業重視不夠,全社會支持基礎研究的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為進一步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大幅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夯實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礎,現提出以下意見。

“繁荣的制造,颓废的科研”,理性看待全球发展

意見明確了目標:

到2020年,我國基礎科學研究整體水平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在若干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科學前沿重要方向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解決一批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支撐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源頭供給能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有力支撐。

到2035年,我國基礎科學研究整體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在更多重要領域引領全球發展,產出一批對世界科技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性科學成果,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奠定堅實基礎。

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湧現出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和國際頂尖水平的科學大師,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強大的科學支撐。

科研,帶著整個世界奔跑

“繁荣的制造,颓废的科研”,理性看待全球发展

進入21世紀以來,整個世界都面臨著科技創新的壓力,世界範圍內的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基礎研究領域的開創性成果略顯不足,這使得過去20年裡,世界經濟競爭始終圍繞投資、製造、服務、國際貿易等方面展開競爭,國際競爭進入到一種無序化狀態。

情急之下,美國依賴其強大的霸權挑起貿易戰,希望通過非市場的手段來參與國際競爭,顯然打錯了主意,對於整個世界格局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那麼,對於世界經濟格局的正確判斷是什麼呢?科技研發。科研,正帶著整個世界奔跑。世界主要經濟體都把科技研發作為國家發展的核心戰略,包括中國、美國、德國、日本、法國、印度等國家在內,都提出了類似於科技興國的發展戰略。

各國都意識到,製造業的繁榮只是科研實踐的繁榮,並不代表著科研能力和實力的繁榮,越來越少的創新突破性科研成果出現,使得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間的競爭變得毫無秩序可言,掠奪式的霸權式的經濟競爭於事無補,真正決定各大經濟體未來的是“科研馬拉松”。

文獻索引:

1、《英國科技強國發展歷程》 來源:《今日科苑》2018年第1期

作者: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王鐵成

“繁荣的制造,颓废的科研”,理性看待全球发展

讓品牌成為一種力量!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