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煤電轉型升級找準定位很重要,既要低頭拉車更要擡頭看路

煤電轉型升級找準定位很重要,既要低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

煤電轉型升級找準定位很重要,既要低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

​“隨著能源消費增速減速換擋和能源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十三五’及今後一段時期,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趨勢已經基本確立。在此形勢下,煤電行業企業應與時俱進,儘快找準在電力系統中的定位,多措並舉改善企業經營狀況。”在近日召開的2018年(第一屆)中國燃煤發電高峰論壇暨火電機組能效對標結果發佈會上,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電聯”)副秘書長冮宇峰向《中國電力報》記者表示。

此次會議聚焦煤電產業優質發展,首次集中發佈全國30萬千瓦、60萬千瓦和100萬千瓦級火電機組能效水平對標結果。來自發電集團、煤電企業、科研院所共計700餘名從業人員和專家學者就燃煤電廠能效提升等行業聚焦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分析。

在冮宇峰及眾多專家看來,經過系統實驗優化證明,煤電仍然是我國現階段最經濟的調峰電源,當前階段的重要任務是兼顧主體電源和調節電源的功能作用。從國際經驗看,美國、德國、丹麥等國煤電利用小時數均有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提高而下降的趨勢,預計我國煤電機組的低利用小時也將成為常態。

供電煤耗對標國際水平

對標國際,是此次火電機組能效對標相對於往次活動的探索創新。中電聯首次組織相關專家蒐羅日本、德國、丹麥等國典型燃煤機組的設計參數和能耗指標,從設計蒸汽參數、典型煤電機組主要能效指標設計值、700攝氏度超超臨界技術開發進展等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結果顯示,多年來,隨著大容量高參數機組的持續增加、煤電機組的“上大壓小”、最新節能技術的集中應用、系統設計的不斷優化及供熱機組比重的提高,中國煤電機組的鍋爐效率不斷提升、供電煤耗持續下降。相對而言,其他國家近年來新建煤電機組相對較少,其機組的熱效率、能效指標趨於平穩。

“全國火電機組的平均供電煤耗已達到309克/千瓦時,明顯優於美國和世界平均水平。而更為先進的百萬千瓦二次再熱機組的供電煤耗已低於270克/千瓦時,引領了世界燃煤發電的發展方向。”中電聯副秘書長冮宇峰指出,我國電力工業已呈現出高效化、清潔化、低碳化良好態勢。

變壓力為動力,近年來煤電行業注重創新驅動,僅2017年行業科技創新成果就獲得多項大獎,“600MW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技術開發、研製與工程示範”“燃煤機組超低排放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分別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和1978年相比,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供電煤耗下降了162克/千瓦時,下降幅度達到34.2%。1979年到2016年,煙塵排放量下降94%、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峰值下降87%、氮氧化物排放量比峰值下降85%。”中電聯行業發展與環境資源部副主任葉春在本屆對標大會上表示,我國燃煤電廠已經實現全過程(從設計、施工、投運到關停)、全方位(供電煤耗、排放濃度、總量控制、監管、統計等)、全要素(氣、水、聲、渣等)的清潔化發展。

多措並舉保障優質發展

如何改善企業經營狀況、實現煤電優質發展,是本次會議參會人員的討論焦點。來自科研院所、優勝機組電廠的學者專家從積極發展清潔能源供熱新業態、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等方面,分享了煤電企業獲取穩定收益、加強成本管控的研究成果及技術經驗。

中國工程院院士岑可法結合案例分享其團隊在煤炭資源化分級分質利用、用活性分子實現低溫煙氣超低排放新技術、利用生物質及其廢棄物來實現高效低碳等領域的研究進展。他表示,煤炭是中國的優勢資源,發展煤炭高效發電技術仍將是中國燃煤領域的長期研究課題。

“熱電聯產是火力發電廠能量利用效率最高的形式。”清華大學教授付林在會上展示了其關於構建大溫差長輸熱電聯產供熱體系的科研成果。他指出,我國城鎮目前有140億平方米的供熱面積,其中30億平方米為熱電聯產供熱,如果其餘改為熱電聯產,則可以節約1.5億噸標煤,全國火力發電機組發電煤耗將降低超過30克/千瓦時。如果將北方城鎮供熱全部由熱電聯產取代,則需要北方地區熱電聯產發電容量6.5億千瓦,佔全國火力發電容量的60%。

“當前火電企業面臨空前的困難與挑戰,更需強化企業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國電泰州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旭偉作為優勝機組電廠代表,就火電機組的能效管理與參會人員交流經驗。2017年,泰州公司建立“差益化”對標體系,並清單化管理差益指標。通過正差分析,形成脫硫運行技術措施、循泵運行技術措施、燃燒調整、吹灰方式調整等多項技術措施。通過負差分析,攻克鍋爐排煙溫度高、飛灰含碳量高、給水溫度偏低、再熱器減溫水量偏大等7個技術性難題。

抬頭看路找準功能定位

隨著煤電功能定位的調整,未來二三十年內,煤電在清潔發展的基礎上,將更多的發揮基礎性和靈活性電源作用。發電功能的變化,亟需煤電企業找準定位。

“在能源結構調整過程中,可再生能源地位不斷提高,隨著風電和光伏佔比的增加,快速爬坡和快速啟停的重要性將凸顯。”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其勵指出,這要求煤電向電力系統提供各種靈活調節能力。“煤電靈活性改造是當前經濟最優、潛力最大的方案,煤電企業應當應時而異的適應變化,找準定位。”

“計劃的‘保護傘’不在,市場日益變幻莫測,抬頭看路比低頭拉車顯得更重要。”葉春表示,煤電企業在制定發展戰略時應向上遊拓展,煤電聯營可有效降低火電企業成本和贏利波動,打破煤電供需矛盾,形成長期穩定的煤炭供應關係,實現資源互補,充分發揮上下產業鏈的協同效應。

“中國不可能像西方一些國家那樣完全去煤化,我國能源結構的特點決定了燃煤發電在未來30年在我國仍將佔一定的比重。”中國能源建設集團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龍輝表示,煤電企業應將今後幾年燃煤發電技術的重點研發方向定位在持續降低供電煤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燃煤發電要適應變化,還需要穩定持續的政策支撐,會議透露出行業主動作為的積極態度,同時也對更多支撐性政策的出臺進行呼籲。

西安熱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牟春華表示,煤電機組節能領域產業政策指令應進一步完善和明確,政策指令連續發佈,有良好的銜接性,可以避免重複投資造成的資源浪費。他特別強調,節能鼓勵的力度應當有所強化,此外應強化創新鼓勵政策,減輕生產創新失敗處罰力度。

同樣,黃其勵也向記者表示,火電廠降低負荷去支持消納風電、太陽能,損失經濟效益,也影響設備壽命,如何得到補償是關鍵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靠電力市場的補助機制,拿出部分錢補助火電。所以我覺得電力的補助機制應該儘早在全國實施,這樣才能解除大家的後顧之憂。”(記者 馮義軍 支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