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隱忍三年,掃西垂,定東方,平內亂,北伐稱霸,一飛沖天

當秋風掃過大地,落葉伴著夕陽紛紛灑落,點點陽光穿過樹叢的葉孔,點綴在大地上,就如同那夜晚星空的星辰美不勝收。年輕的楚王熊侶坐在一顆十人合圍的大樹下享受著黃昏陽光的沐浴,熊侶面色白皙,閉著雙眼,兩道英眉之間透著一股無法掩蓋的英氣。

隱忍三年,掃西垂,定東方,平內亂,北伐稱霸,一飛沖天

就在離這片點點陽光點綴的樹林三里之外的地方,一座不小的城池之下,紛飛的塵埃伴著喧囂的嘯叫夾雜著戰馬的嘶鳴灑遍整片大地。下一刻塵埃落地,夕陽即將落下山脈,紛亂的喧囂聲停止,殺氣騰騰的士兵身著森森鐵甲,勒住戰馬,緩緩步入這座剛剛攻下的城池,摘下印有庸的旗幟,換上了楚的旗幟。在士兵將戰場打掃完畢之後,英武的楚王熊侶在眾將的簇擁下步入城池,而在同一時間,楚國的軍隊攻下了麇。楚王熊侶平定了他三年隱忍出關之後的第一場動亂,自此開啟了他“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道路。

此時雖然楚國西方平定,但北方受到強晉威脅,東方受到山戎諸族侵犯,國內大臣掌權,形式不容樂觀。熊侶明白如要實現自己的志向,軍隊必須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三年觀察局勢,分析政局,熊侶隱忍過後的第一件事便是避開令尹,乘坐戰車匯合軍隊,親自指揮叛亂的平定。

此時他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儘快平定內亂,而是奪權,給楚國百姓樹立君主形象,不然百姓只知道若敖氏重臣,不知道楚王,這就不利於他對國家的掌控。

當他平定附庸國叛亂之後,回到朝內,將所有對他貌似進言的大臣全部封以高官,所有對他獻媚、阿諛奉承的人全部斬首。這就讓那些想要為自己效力,又怕自己是個昏君的大臣,全心全意為自己服務,也就是說,籠絡人心。

隱忍三年,掃西垂,定東方,平內亂,北伐稱霸,一飛沖天

穩固朝政,誅滅若敖

楚國的朝堂也就在楚莊王熊侶的手下,暫時穩定下來。

到了三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608年,國力恢復的楚國在熊侶的命令下派軍在鄭國與晉一戰,大勝。在同時楚國伐宋,大勝。

楚國在楚莊王熊侶掌控下國力漸漸強大起來,實力已經空前絕後,已經有了稱霸的能力,但是北方有一個強大的霸主晉,所以就要創造機會已稱霸。楚國北方正好有蠻夷,所以楚莊王看準機會,出兵討伐蠻夷。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親自率軍北上,攻打陸渾之戎,一直打到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陳兵洛邑附近。周天子派王孫滿慰問楚莊王,楚莊王剛打了勝仗,見到王孫滿便問周鼎之大小,這就是“問鼎中原”。王孫滿是個非常會說話的人,對楚莊王問鼎輕重非常生氣,就決定奚落他一番,於是說“在德不在鼎。”楚莊王一看時機未到,便撤軍。

楚莊王陳兵已窺周疆、問鼎輕重,此標誌著楚國已進入空前強盛時代,足有稱霸的能力,但若要稱霸必須與北方霸主晉周旋。

隱忍三年,掃西垂,定東方,平內亂,北伐稱霸,一飛沖天

公元前605年《史記》記載,“相若敖氏。人或讒之王,恐誅,反攻王,王擊滅若敖氏之族。”也就是說,楚莊王任命若敖氏為相,有人在楚莊王面前中傷他,於是反而攻擊楚莊王,楚莊王滅了敖氏家族。在這一年,若敖氏家族叛亂,而且叛軍兵勢強橫,非常會打仗,楚莊王的軍隊是打不過的,因此楚莊王在戰場上親自擂鼓,激勵士兵,於是楚國的軍隊很快平定了敖氏族的叛亂。在楚國內部,權利已經完全掌控在楚莊王自己手中,穩固朝中政局後,再無後顧之憂,迅速整頓軍馬,充實府庫,積極備戰。

多次伐鄭

自此之後楚莊王下一步要做的便是北上稱霸,而稱霸的關鍵恰恰是與楚接壤的北方各諸侯國。

公元前604年,冬,楚伐鄭。晉伐陳救鄭。

公元前603年,冬,楚伐鄭。

楚莊王多次伐鄭與晉爭鋒,但晉強盛,多次逐力落於下風,於是楚莊王暫時改變策略,避過晉國鋒芒。

於是楚莊王在公元前601年東征,滅了舒氏,劃定東方邊界,與吳越結盟,穩固了楚國東方。

公元前600年,楚伐鄭,與晉交戰敗。

公元前599年,楚伐鄭,與晉交戰敗。

公元前598年,楚兩次伐鄭,大勝。鄭國在晉楚兩國爭鋒的擠壓下,不得不誰打自己服從誰。而此時晉國權臣趙盾已經死去,由趙宣子與郤成子掌控晉國,晉國依舊強盛,穩穩的壓制住楚國北上的勢頭。

稱霸之戰

公元前597年,晉國元帥郤缺去世,晉國此時面臨著一系列的權利更替,楚莊王看準機會,出軍北上伐鄭,在強軍擊敗鄭國,使鄭臣服自己之後,撤軍三十里,以鄭為誘餌,等待晉君。結果打敗晉君,帶領楚軍飲馬黃河。

正式稱霸

莊王二十年(前594年)冬,楚、魯、蔡、許、秦、宋、陳、衛、鄭、齊、曹、邾、薛、鄫等十四國於蜀(今山東泰安西)會盟,正式推舉楚國主盟,楚莊王遂成為稱雄中原的霸主。

隱忍三年,掃西垂,定東方,平內亂,北伐稱霸,一飛沖天

楚莊王稱霸之路離不開不間斷的軍事討伐,無論是掌權,掃除叛軍,誅滅若敖氏,都是依靠楚國的軍隊,在多次與晉的爭鋒中也是依靠軍隊,總結一下莊王稱霸,就是以軍事為主,政事為輔,三年蟄伏,一飛沖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