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藝術簡歷


李連志,筆名墨溪,山東沂水人,曾就讀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魯迅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武警總部文藝創作室創作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全軍高評委。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李連志的中國畫創作,有著自己獨到的創造力,風格面貌頗有特色,自成一家。儘管他曾經在藝術學院接收過良好的傳統中國畫教育,而且具備較為深厚的筆墨素養,但就其近些年的創作而論,創新大過傳承。從李連志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他並不僅僅希望走一條傳統的“由技進道”的藝術進階路,而是非常主動地對自己的筆墨,尤其是形式語言及其背後的本體觀念提出挑戰,進行實驗。在以“藉故”而“開今”為上策的中國畫壇,無疑具有啟示意義。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有風景的土地·高秋》98×180cm

對於傳統的山水畫而言,“與古為徒”不僅僅是對經典名作、既往風格的“模仿”,更從視覺秩序方面體現出古代社會特殊的“世界觀”:對外部世界、客觀自然的把握並非是通過偶然觀察所捕獲,而是在既定思維方式框架下對對象進行的適度調整。傳統西洋畫的方法改變了新中國以來中國畫的基本面貌,瞬間的視覺捕獲更佔據優勢。本質上,這不僅僅是藝術觀念和繪畫技法的變化,而是因社會變遷、時代更迭而產生的“世界觀”變化:那些亙古不變的“自然”已經被時刻刺激我們眼球的現代炫目景象所取代。如何看待和把握我們賴以生存天空與大地?其基本觀念和方法都已經完全更改。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有風景的土地·夏夢》98×180cm

李連志的繪畫學習始於這樣的基礎,但是,一方面,他既沒有沉醉在古典的世界中,單純重複宋元意象,也並非所見即所得,將自己觀察的紛繁現代世界原樣搬到畫面上。在他的藝術世界中,視覺的秩序和結構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探索領域。尤其是在他的風景作品中,自然中那些吸引我們眼球的表面細節均被簡化,對錶現整體結構無益甚至引發歧義的部分都被他大刀闊斧的筆法砍去,只留下最為必需的形式表達。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有風景的土地·青香》98×180cm

“有風景的土地”系列作品並沒有陷入一花一木、一樹一石的簡單現實再現中,藝術家通過塊面與設色的分割,將山脈與天空的拼接,山峰與山峰的並置,田地與田地的接壤,大地、河流與岩石的組合等關係展現出來。一方面,這種質樸的結構性表達更為本質將中國北方的景象勾勒在我們眼前,另一方面,所有的形、色,線、塊、面有具備了自身的視覺意義,而不僅僅是為造型服務,因此使得作品具有了獨立的生命。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有風景的土地·遼遠》70×136cm

如在《有風景的土地·湖》、《有風景的土地·遼遠》、《有風景的土地·寧靜》、《有風景的土地·夏夢》、《有風景的土地·香雪》、《有風景的土地·遠秋》等作品中,李連志採用了橫構圖,天空、山脈、土地或河流將畫面上下分割為三個主體部分,在中間的山體部分,著力於不同形象塊面進行拼合,在大構圖的三個部分與山體的關係之間,塊面彼此組合形成具體形象,但同時有相互擠壓,產生力的互動。正是視覺自身所展現出的力度感賦予了北方風景的渾然一體的氣勢,也給予觀眾以更為厚重的心理感受。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有風景的土地·寧靜》70×136cm

對結構和結構力度的強調,是突破繪畫古典形態,從而使其成為“現代”的重要途徑。無論是西方現代藝術諸如塞尚在對聖維多克山的描繪中尋找其內在形態,還是八大、石濤以來對點、線、面之秩序的探求,均是如此。在更現代的水墨形態中,李可染的紅色山水、賈又福的巍巍太行,均是通過塊面的組織與線條的分割來展現畫面的結構、建構形式的張力。李連志的山水同樣具有形式自律的藝術生命。在《翠雨生雲》、《有風景的土地·蒼巖山》中,其形式規律被髮揮到極致,幾欲直奔抽象。在《有風景的土地·籬笆》、《有風景的土地·高秋》、《有風景的土地·香翠》、《有風景的土地·隴西》等作品則將豎直的籬笆、樹木作為分割橫構圖的“破”點,為畫面的渾厚力度帶來一絲輕鬆。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彩雲之南·逸圃》50×45cm

這些作品以水和墨的淋漓盡致為特點,但在描繪夏景時,幹筆的皴擦則增加了樹木森林的質感。除北方的大山大河,李連志還有不少描繪南國瑰麗風景的作品。“彩雲之南”系列,大體上保持了他的基本風格,但根據地域風貌之不同,又對具體的描繪方式,尤其是在組織構圖和色彩施賦上頗有另一番特色。無論是“團”或“條”狀的白雲,菱形的房頂和土牆,還是層層疊疊卻秩序井然的梯田,硃紅的岩石與土地間以扶搖蒼翠的孤木,每一根線條、每一面體積、每一塊顏色都恰到好處。如果說袁運生等藝術家在改革開放初期描繪的雲南重新發現了“色彩”,那麼,李連志筆下的雲南則把“色彩”裝入了“結構”的藝術本體框架內。因而,在此意義上,李連志在畫“風景”,更是在畫“畫”。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高山》210x240cm

無論是他的風景,還是人物,可以閱讀到的,不僅僅是一時一刻瞬間的視覺歡愉,更多的是繪畫形式自身的秩序,這種秩序消除了表面的浮光掠影,試圖通過言簡意賅的形象和語言去發覺繪畫自身的真諦。在李連志創作的一系列人物畫中,讓人領略的,並不僅僅是異域同胞的風土人情,鮮活生動的表情、姿態與情感表達並不那麼重要,而隱藏在那些通常審美評價標準背後的永恆形式更是他創作的靈魂。他甚至還創作有一些以深厚黑白為主色調的風景與人物作品,其中所展現,無疑更加明顯地提示出形象的秩序與結構,相較於再現式的記錄,這或許更加具有繪畫的本體意義。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湖》45x45cm

再現或表現自然,是繪畫創作的第一步,在“再現”與“表現”中尋找更高層次的“自然”的根本“結構”,則是藝術本體探索更加深入的體現。一方面,這種關於形式的本體探索深深隱藏在中國古典繪畫的深處,另一方面,也是西方現代藝術成為“現代”之關鍵。通過二者關聯性的有機結合,這正是李連志藝術創作所具有的深層意義,也是現代水墨探索可行的一條通途。在今天這個圖像時代,“藝術”並不缺少“視覺性”,而是缺少“哲學性”。作為一個研究個案,李連志以他的創作為我們提示出新的可能。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玉米的味道》250X210cm


作品欣賞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大地》260X210cm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光陰》80x45cm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沐行》80x45cm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暮色》80x45cm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蟄伏》35x50cm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昆崗》45x45cm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南山》35x50cm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淨泊》45x45cm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往日》45x45cm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企兌》45x45cm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原石》45x45cm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山泉》45x45cm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無量壽》45x45cm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嵬坡》45x45cm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不過》45x45cm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浴湖》45x45cm

自然、形式與本體—李連志的現代水墨創作

《蕙韻》45x45c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