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資產管理新規,最受影響的並不是P2P平臺

資產管理新規的出現,一時間不少投P2P平臺的朋友又緊張了起來,小編看完整個文件,請大家吃個定心丸:這文件絕不是針對 P2P 平臺的,具體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具體分析一下。

資產管理新規,最受影響的並不是P2P平臺

資金存管

分析一、資產管理新規是在約束誰?

資產管理是“代人理財”的活,能做這個業務的,如銀行、信託、證券、期貨、保險等金融機構,坦白說,能做這個業務的都是能從國家拿到牌照的機構。

其實,這事本來和 P2P 確實沒什麼關係,那麼資管新規怎麼和 P2P 扯上邊了呢?原因就是很多 P2P 公司也想賺“代人理財”的錢,但是又沒有這些牌照,所以這類網貸平臺踩紅線了,所以,有部分條文就是針對這類平臺的。

資管新規說了,網貸平臺不能搞這個業務,如果想搞,你先從我這拿到資質再說。要注意的是,就算是代賣基金也要有銷售牌照,也就是說,如果平臺沒有資質,不僅自己不能賣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的資產,也不能直接賣別人家的產品。

說說監管層到底是在害怕什麼?因為很多金融產品層層嵌套,投資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投了什麼。比如你在陸金所投資,項目介紹裡可能寫了投資的是陸金所與某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合作的項目。但是這個項目究竟是什麼?這個資產管理公司又把錢投哪裡了你一點都不知道。這樣的一個非常可怕的後果是:你可能投了一個你根本不瞭解的高風險產品。

為什麼資管新規出來投 P2P 的投資人緊張了?確實就連陸金所這樣的平臺都幹過這種擴大投資人風險的事,又何況別的平臺呢?不過話說回來,其實真正受影響的 P2P 平臺不足 5%,那麼這 5% 的平臺都有哪些特徵呢?這個分辨起來其實很簡單。

資產管理新規,最受影響的並不是P2P平臺

首先看看平臺是不是賣基金、保險、私募或者與金交所合作的這類產品,如果賣卻沒發現平臺有這牌照,這種的就是命令禁止的了。如果有牌照,其實倒也沒啥影響。那具體怎麼識別呢?看項目介紹裡是怎麼介紹的,如果說是和某某資產管理公司、某某金交所合作八成有問題了。如果是代銷,需要看看有沒有代銷基金、保險、私募的資質。

那麼,那些沒有牌照的平臺做這個業務,是不是就真的危險呢?那要看這平臺有沒有實力。私募牌照我去中介問了下,一個月之內在各項資質都齊全的情況下辦出來是不難的(當然,前提是各項資金都符合)。實在不行,代銷的停止銷售就完了,與金交所合作的停止合作,比如團貸網就下線了相關產品。

真正要警惕的是那些又沒能力搞牌照又要違規打擦邊球的平臺,這類平臺的資產端很多都是靠這些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的,那就只能慢慢清退了。

這裡還得單獨提一個平臺:宜湃網。這平臺專門就做流量生意的,和這些資管公司合作賣產品,人家專門就打出了“推薦持牌金融機構理財產品信息中介平臺”的口號。認真點講人家不是 P2P,不受 P2P 的規則的約束。但這個平臺的問題我認為更多是政策風險,比如私募產品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資格買的,如果它在官網上對所有人都開放,那麼就觸犯了政策。同時,國家對資產管理的產品要求越來越嚴格,後面再有什麼政策變化也不好說。

資產管理新規,最受影響的並不是P2P平臺

分析二、資管新規最影響誰?

應該是銀行、信託、私募這些傳統金融機構。新規裡明確提到了傳統金融機構要去剛兌,也就是不讓兜底。以前銀行、信託都是暗兜底,剛性兌付,央行說了以後不行了,要投資人風險自擔,這套路和規範 P2P的是一樣一樣的。對於P2P老早就不讓兜底了,所以這條對 P2P並沒啥影響。

這裡小編再插個題外話,其實傳統金融機構信息披露更不透明,內幕更多,然而卻一直生活在陽光下,仗著國家背書和老百姓的信任違規做事。嚴格規範傳統金融行業對整個行業的發展都是有利的,也能更好地保護我們普通投資人的利益。

值得一說的是,新規裡還規範了智能投顧。不管是不是P2P平臺,打著智能投顧的名義去暗箱操作的機構不在少數,現在國家規定智能投顧業務也要有相應資質,不能夠變相開展資管業務。

對於這一點,很多朋友都是認同的,行業魚龍混雜,不能讓騙子橫行。總體而言,資管新規涉及到P2P平臺的內容並不多,更是用來規範傳統金融機構的行為,大家不必太過驚慌,該投資投資,該生活生活。

(注·車賺平臺資料整理,文章摘自網貸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