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在國外學習通過參與小組討論快速融入留學環境

留學在外,學子有更多的作業需要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有些專業課程甚至每週都要完成一個小組作業。

想要更好地完成小組任務,小組討論必不可少。

小組討論可以提高學子同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的意識。

在討論的過程中,學子也可以對作業內容有更深入的瞭解,從而不斷完善學習成果。

在國外,學校教學注重引導,倡導討論式的學習方式。

因此,外國學生大都從小就形成了小組討論的習慣,在課堂討論中表現十分活躍。

但面對活躍的小組討論,中國學子卻常常處於被動狀態,感到難以適應。

熊貽君就讀於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

講起自己小組討論的經歷時,她認為“插不上話”是學子不適應國外大學教學方式最主要的問題之一。

“剛過來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不知道對方在激烈地討論什麼內容。對方講的每一個單詞,我都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每個單詞合在一起卻不知道整個句子是什麼意思。”

在韓國梨花女子大學讀書的童瑤(化名)也遇到了類似情況:如果沒有預習,面對不熟悉的話題,會聽不懂大家討論的內容,最後只能乾坐在那裡,無法參與進去。

另一個面臨的困境則是“得不到傾聽”。

許多學子好不容易在討論中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卻完全被其他同學忽略。

翟曉寒現在在西班牙ESIC商學院學習,她對這一點深有感觸,“小組討論時,歐洲同學跟中國同學有很大差異。中國同學在小組討論中會主動考慮別人的想法,但歐洲同學如果自己有想法的話,就會成為小組裡的領導者,不會太在意別人的觀點。”

學子在小組討論中常常處於被動狀態。

語言交流不過關是導致這一情況發生的直接原因。

但根源則是不同文化間的差異。

這首先表現為大家的關注點截然不同。

熊貽君剛到英國時,就遇到了這樣的困擾:儘管已經提前預習了討論內容,但還是難以融入話題。

“比如他們討論一些政治名人的政策、娛樂名人的爭議性舉動,甚至某位設計師的情況,我真的完全插不上嘴,因為我根本不瞭解具體內容。但對於他們來說,這些是常識性知識。我當時只能通過他們的言論,猜大致內容,卻無法說出建設性意見”。

她說,“這不是語言問題,而是知識盲區的問題。”

生活環境的不同,使學子與外國同學的知識儲備有很大區別。這也給學子參與討論造成了困難。

文化差異的影響還體現在中外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上。

比如,歐美學生在其從小身處的教育體系中,很少受到他人的否定,所以他們往往對自己的觀點充滿自信。

“如果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就會完全占主導地位。如果你不認可他的觀點,他會一直解釋自己的觀點如何正確,並極力說服大家贊同並採納他的想法。”

翟曉寒說,“我們中國學生則會更尊重別人的觀點、更注重團隊,而他們更想表達和捍衛自己的觀點。”

在被問起怎樣才能更好地參與小組討論時,童瑤認為提前預習十分重要。

她說:“已有的外語知識儲備不足以讓你應對所有的內容。但是,如果提前預習過要討論的內容,討論時就大多都能聽懂。提前準備,也會讓自己對話題有更多的理解。”

熊貽君也說,課前準備幫自己解決了很多問題。

但要想解決文化差異問題,還需要克服膽怯,多向同學提問。

她說:“要直接問他們討論的話題具體是什麼,一般都會有人簡單地跟你解釋一下。這個很重要。一定要現場立即問,而不要想著回來再查。如果回來再查,會導致自己和討論脫節。現場問的好處是,你可以通過他們的解釋,瞭解他們對這件事情的觀點和看法。”

對於學子來說,在討論中還要學會改變自己的表達方式。

翟曉寒說:“我覺得中國人想要自己的觀點受到重視的話,需要在表達上變得更強勢。如果你比較謙虛或者比較溫和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外國同學可能完全不會在乎你的想法。”

強勢的觀點表達,可以幫助學子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忽視。

在強勢表達的同時,學會反駁也能幫助學子在討論中佔據更主動的地位。

“遇到意見不合的時候,請堅定而有邏輯和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適當注意措辭禮貌即可。”熊貽君這樣認為。

更多英國留學生活信息,請關注http://life.uker.net/;更多英國簽證信息,請關注http://visa.uker.ne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