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委罗内塞《迦南婚宴》:一场16世纪的“联合国大会”

委罗内塞《迦南婚宴》:一场16世纪的“联合国大会”

《迦南的婚宴》 委罗内塞

卢浮宫最大的绘画有多大?宽6.6米,长近10米的巨作:《迦南的婚宴》。

这幅画堪称是文艺复兴的“联合国大会”,东西方的君主、威尼斯的权贵们齐聚一堂,共计138人,内容丰富的无以复加,甚至连艺术家本人、他的师兄弟、和他们的狗也身在其中。

委罗内塞《迦南婚宴》:一场16世纪的“联合国大会”

回到教堂中的《迦南婚宴》

“迦南婚宴”,主题取自《圣经》故事:耶稣、圣母玛利亚和使徒们在约旦河畔的迦南遇到一家人办婚宴,主人盛情邀请他们一起参加,欢庆之下,酒喝光了,于是耶稣将坛中水变成了葡萄酒的故事。

然而在委罗内塞的脑洞之下,本来简朴贫寒的晚宴,摇身一变成为了富贵的威尼斯宫殿。这样的差别,也令委托人,也就是教会大感愤怒。这幅教堂壁画原本的要求是《最后的晚餐》,教会中人脑补的是一张气氛悲挽,人物神圣,近似达芬奇的作品。当委罗内塞用一年零三个月完成它后,教会被这张“欢乐颂”震惊了,他们甚至找不到耶稣在哪里!

委罗内塞《迦南婚宴》:一场16世纪的“联合国大会”

放置《迦南婚宴》的教堂外景

于是,可怜的委罗内塞被送上了法庭,教会的评价是“世俗的丑物”,他们认为这幅画丑化了一切,吃喝玩乐的享乐场景违反了教会的清规戒律,亵渎了神圣的救世主。

如果是在罗马、佛罗伦萨,怕是委罗内塞在劫难逃了,但这里是威尼斯,富裕强大的威尼斯共和国对教皇的专制甚是不满。

面对指控,委罗内塞的辩白是:“如果最后的晚餐发生在威尼斯的商人之家,那么它就应该是如图的样子”。

委罗内塞《迦南婚宴》:一场16世纪的“联合国大会”

凝视着观者的耶稣与圣母

庙堂之上,耶稣、圣母端坐于中央,两个金色的光环彰显其神性和地位。画面中,138个人,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甚至还有欧洲、亚洲国家的君主,如画面左侧的法皇弗兰西斯一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土耳其皇帝沙里蒙一世,君权神权同处一室,堪称是一场16世纪联合国大会。威尼斯的头面人物也身在其中,大商人、总督,诗人,艺术家,委罗内塞自己也常常出入于重大的社交场合,极为注意观察贵族富商们的穿着打扮,因此还原度非常高。

委罗内塞《迦南婚宴》:一场16世纪的“联合国大会”

委罗内塞和他的朋友在更为显眼的位置——基督面前。在中央最显著的位置上,这群画家干起了乐队的工作,下图从左至右依次为拉中音提琴的委罗内塞、持高音短号的巴萨诺、拉小提琴的丁托列托,和抱着低音提琴的晚年提香,面前还有两只宠物狗。

委罗内塞《迦南婚宴》:一场16世纪的“联合国大会”

虽然画面中的艺术家依然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来服务在座的诸神与君主。但相较而言,如无光环泯然众人的耶稣与圣母、两侧两侧如同普通酒客的国王与富豪,热闹而欢乐的场面下,更像是在讴歌16世纪威尼斯那富有而闻名的黄金时代与高度发达的世俗生活。

但恰是那端坐于画面中心的耶稣,画风与众人格格不入,令人不禁想起这也同样是威尼斯,欧洲大陆受东方圣像画传统最为深刻的地方,那些君士坦丁堡而来的圣象画画家头一站。

当演奏们的艺术家担当了中世纪圣像画第一层弹奏的小天使职务时,中层的圣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画面的视觉核心,直至你向上接触到了耶稣凝视你的目光。忽而想起了这个作品的主题,“迦南晚宴恰”正是耶稣化水为酒,用自己的血液令盛宴得以继续。

委罗内塞《迦南婚宴》:一场16世纪的“联合国大会”

最上层屠宰人更是加深了这一层含义。经由屠宰人,餐盘,食物,回到画面的狂欢盛宴中,这更像是一种圣餐仪式的变体。委罗内塞显然更希望耶稣的化身融入这场盛宴,而不至过于突兀。回想起这幅画所处的场景:一所本笃会教堂的食堂。那么,这样的推测便合情合理了,当那些僧侣用餐时,你手中的葡萄酒乃耶稣的血,面饼乃耶稣的身体,每一场进餐都将是对耶稣的膜拜与供奉。

委罗内塞《迦南婚宴》:一场16世纪的“联合国大会”

可惜的是,委罗内塞的良苦用心并不能总是获得认同,人们常常为其华丽的表象所迷惑,认定这是个肤浅的时代作品。于是他的另一幅作品,《利未家的晚餐》就在劫难逃了,此画同样本应该是一场悲戚的“最后的晚餐”。但艺术家却描绘出一个壮丽而欢乐的威尼斯,如同狂欢节般的氛围,画面上甚至出现了侏儒、小丑、醉醺醺的男子和狗、猿猴,一位牧师曾希望他把这幅画中的狗换成妓女抹大拉,但被他拒绝。

根据记载,检察官问委罗内塞:“画中鼻子流血的男人代表什么意思?”“我想用一个人的鼻子流血来代表有事故发生了。”但最后的晚餐并没有任何人流鼻血,任何文本资料都没有这种记载,于是,事故就真的发生了。

“有个男人穿得像小丑,手腕上还有一只鹦鹉。你画他有什么目的?”委罗内塞表示他将用这个悲剧的小丑放在画面中作为“点缀”。即便是那位悲痛欲绝的门徒,实际上也“拿着牙签在清洁牙齿”。

“亵渎”这个罪名,委罗内塞再所难逃了。但他依旧为自己辩护:他认为,伟大的米开朗琪罗也将西斯廷教堂画满“裸体”;其次,无论怎么说艺术家都应该有表达的自由。“我们画家应该和诗人、小丑一样有表达自由……”。

委罗内塞《迦南婚宴》:一场16世纪的“联合国大会”

《利未家的晚餐》

他失败了,委罗内塞拒绝修改画面。于是他用一个巧妙地方式解决了问题——改名。

他将这幅画从《最后的晚餐》修改为《利未家的晚餐》,事就这样结了。因为利未本是一位罗马税吏,家中富裕,曾言情基督及其门徒,在这场宴席上有很多被人痛恨的税吏和罪人与基督同桌共饮,这才结束了这场官司。

委罗内塞《迦南婚宴》:一场16世纪的“联合国大会”

委罗内塞《迦南婚宴》:一场16世纪的“联合国大会”

委罗内塞《迦南婚宴》:一场16世纪的“联合国大会”

委罗内塞《迦南婚宴》:一场16世纪的“联合国大会”

委罗内塞《迦南婚宴》:一场16世纪的“联合国大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