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书写生活的旅途

书写生活的旅途

生活,被一日日过。被写成书的生活,总有万般模样。读一本关于生活的书,是日常生活的调剂,也是为生活增添一种可能性,说不准书中人物的昨日就是某位读者的明天。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近期出版了一系列与“生活”有关的书。欧文·斯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传记写作,为生前并不如意,死后受人追捧的画家梵高作传。任晓雯以曲折的故事,展现普通人面对麻烦时的困窘,也让读者相信,生活总归要继续下去。余华在书中发问,当社会面目全非,当梦想失去平衡,人们还能认识自己吗?艾丽丝·门罗用细腻文笔讲述并不陌生的生活故事,看“善意”对生活起到的神奇作用。

不管是杂文、小说,还是传记,生活给予人们书写的灵感和素材。人们喜欢阅读这些书,也因为这些作家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赋予生活更为真切的样子。

《渴望生活》

梵高的一生

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一生令无数人慨叹。好在现在,人们或懂得欣赏,或单纯觉得好看,已经少有人下“梵高作画是在浪费颜料”这样的判断。

书写生活的旅途

《渴望生活》的作者欧文·斯通(1903-1989年)是一位美国传记作家,他一生创作了25部传记小说,作品在欧美各国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渴望生活》是欧文·斯通的成名作,很多钟情于文学艺术的年轻人将这本书视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从中汲取着艺术创作的勇气与灵感。

欧文·斯通认为,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全书梳理出梵高的生活轨迹,他生前的书信成为重要的资料。读梵高传记的过程,就是感受梵高灵魂的过程。他的生活细节,常撼动人心。

如今,这部作品被译成80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的斯通先生于1989年过世,他当年主动提出要把他的全部传记小说作品交由北京出版社独家翻译出版的愿望,终于在1999年实现,近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再版。梵高在人生的磨难中摆脱了传统的桎梏而化入永恒的美丽灵魂,吸引了一代代读者。《渴望生活》也许会因此而有幸成为一部可以传之久远的书。

《生活,如此而已》

被荒废的青春

作家任晓雯日前推出新作《生活,如此而已》,这是时隔7年,继《岛上》《我们》之后,她重新执笔书写的长篇小说。

《生活,如此而已》讲述了一个另类的成长故事。幼年因父母离异,主人公蒋书看尽世态炎凉。青春期的蒋书深感孤寂,渴望温暖与慰藉。大学时,毕业后,蒋书遇到的麻烦事更是让她反复陷进一筹莫展的境地。

这个女孩以及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大概是因为蒋书的塑造源于任晓雯遇见的一个胖女孩。“冬天的北京街头,两只红肿的冻手,捽一副煎饼果子。边走,边吃,边哭。饼渣窸窣,落进羽绒服袖口。她留我一鼻子葱花气,和若干琢磨不清的感触。”于是,两年后,有了这部小说。

书写生活的旅途

任晓雯写《生活,如此而已》时所用的文字精细绵密雅致。细节的精确与情绪的控制,显示了一种与作者年龄不相称的成熟与从容。在这种文字的背后,读者能够从主人公曲折的成长之路中,提炼出女性尤其要自立自强等积极思想,以及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如何处理情感问题等启示。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看见变迁中的国家

余华在生活中一定是个已经活明白的人,否则他怎能写出复杂的生活面貌?《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是他自2003年以来的一部杂文集。十年来他走遍世界,以亦庄亦谐的笔锋,将观察深掘出的社会、时事、文化等现象一一记录,如庖丁解牛般剖析,洞见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社会固有病灶,并对所生活的时代进行了由外而内的深刻反省,呈现出一个崛起、变迁中的中国。

书中有一段关于文学的力量的叙述,令人印象深刻。余华在书中写道:“如果文学里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让我们在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环境的作品里读到属于自己的感受。文学就是这样的美妙,某一个段落、某一个意象、某一个比喻和某一个对话等,都会激活阅读者被记忆封锁的某一段往事,然后将它永久保存到记忆的‘文档’和‘图片’里。同样的道理,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激活某个时期的某个经历,也会激活更多时期的更多经历。而且,一个阅读还可以激活更多的阅读,唤醒过去阅读里的种种体验,这时候阅读就会诞生另外一个世界,出现另外一条人生道路。这就是文学带给我们的想象力的长度。”读来尤为经典。

书写生活的旅途

回顾余华的主要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等,他的笔端总是可以从文学延伸到更远的地方,戏谑的文字让碌碌生活的人看见生活表层之下的种种面貌,进而戳穿生活的表象。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亲爱的生活》

不按套路发生的事情

《亲爱的生活》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在获奖前夕的作品。有人说,正是这部别致而富有深意的小说,打动了诺奖评委会。全书讲述了别离与开始、意外与危险、离家与返乡的故事,故事中有历史的投射、自传性的素材、令人印象深刻的情境、偶尔的怀旧和愉悦的讽喻。当一个个故事或急或缓地展开,胸腔会被无法言说的细腻感受填满。

书写生活的旅途

这本书被认为是门罗最丰富、最完美、最具个性的“集大成之作”,行文间充满智慧。在生活旅途中,所有的事都不会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发生。但到最后,这些都不要紧。人们若一直以善意对待生活,生活终将以善意回馈你我。这个世界总能获得人们的原谅。

艾丽丝·门罗曾说过,希望读者从《亲爱的生活》开始读她的小说。想必连她自己也认为,这是目前为止最具门罗个性的作品。这本书如一个精彩的礼物,提醒着我们门罗为什么可以青史留名。

文 / 刘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