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區塊鏈為什麼會被不法分子盯上?

犯罪往往是最快應用最新科學技術的。人類歷史上不少新的科學技術在其誕生不久,就立即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最近,深圳某公司發行了一種叫“普銀幣”的數字貨幣。藉助區塊鏈“無需信任”、“去中心化”的概念,3000多位購買普銀幣的投資者血本無歸,甚至有投資者數百萬元打了水漂。 目前已抓獲犯罪嫌疑人6名,涉案金額3.07億元。

區塊鏈為什麼會被不法分子盯上?

(為普銀幣交易進行擔保的所謂價值百萬億的“藏茶”)

區塊鏈技術誕生以來,大量數字貨幣打著區塊鏈的名號“橫空出世”。“幣圈一天,世間一年”,比特幣從最開始一文不值到最高近二十萬人民幣,各種因為炒幣一夜暴富的消息不時挑動著人們敏感的神經。

這個區塊鏈到底是什麼?比特幣所謂的“挖礦”又是怎麼回事?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院士為您深入解讀。

區塊鏈為什麼會被不法分子盯上?

鄔賀銓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時,對區塊鏈進行了介紹,他說:“區塊鏈,它的核心技術是分佈式賬本。過去我們很多時候我們進行交易都需要有個中介,也就需要有個中心。比如說你轉賬匯款都要通過銀行。銀行就是一箇中心,它幫你把持這個信用,檢驗你是不是有這個資金可以轉。檢驗你的轉賬對象是不是合法。並把你的每筆交易記錄下來,將來可以查詢。

區塊鏈為什麼會被不法分子盯上?

鄔賀銓進一步解釋,區塊鏈認為:未來的網上交易不一定需要類似銀行這樣第三方負責誠信記錄的管理機構,每一個交易行為,都會產生很多節點,所有交易的行為都同時記錄在這些節點裡,並同時進行多元記賬、同樣拷貝,來發現有沒有錯。如果說有一個錯,其它的都對,根據多數判決,就可以把錯糾正過來。用多重的辦法來保障這個信息的可靠,用信息技術代替了原來誠信的那一套手續和環境。

區塊鏈為什麼會被不法分子盯上?

區塊鏈技術因為具有防偽、仿篡改、可追溯、去中心化等特徵,所以被一些學者認為是未來信息技術的三大主要模塊之一(另兩項分別是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

區塊鏈——究竟什麼是“塊”,又是如何“鏈”的?

區塊鏈的所謂“塊”,其實是存儲交易信息的一個文件包。比如比特幣的區塊,就是存儲數據信息的,大小恆定為1M。可能因為每個文件包的容量大小是固定的,所以人們習慣又把它們叫做“塊”。這些“塊”是怎麼組成“鏈”的呢?它又如何能防止篡改呢?鄔賀銓院士在中國經濟大講堂的節目中介紹了“哈希值”的功用。

如果把區塊所記錄的信息內容作為一個文本。這個文本不論多長,它的一個哈希值都是256位,文本內容任意的一個字節的改變,這個對應的哈希值都會變化。我們把這個哈希值,認為是文本的一個摘要,把它也放到區塊裡頭。如果想篡改區塊裡頭的文本,哈希值一比對,就發現不對了。然後這條信息和接著來的下個交易信息,都用時間戳來標準化。你不能修改以前的東西,另外本區塊和下一個區塊是通過哈希值關聯起來的,你也許可以修改本區塊的信息內容,或者本區塊的哈希值,但不可能改前一個區塊的哈希值。用多重的辦法來保障這個信息的可靠,還通過智能合約來做仲裁,所有的交易都需要通過仲裁來判定好壞。

今天,說起區塊鏈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但其實區塊鏈所用的分佈式賬本技術同樣可以應用在物聯網等領域。鄔賀銓院士舉例說:“分佈式賬本對於很多時候是有用的。 比如說我們說物聯網,一平方公里一百萬個連接,那麼這麼多物聯網終端,究竟是不是我放的,還是別人放的。它本身很難用一個什麼特別的管理機構去管理它。那麼可以通過類似的這種分佈式賬本技術,我們可以把它串聯起來,那麼可以實現管理。”

區塊鏈為什麼會被不法分子盯上?

比特幣(Bitcoin,縮寫BTC):是一種數字貨幣,它的總量恆定2100萬枚,具有去中心化、區塊鏈等重要特徵。

區塊鏈為什麼會被不法分子盯上?

區塊鏈最初的應用是比特幣。獲得比特幣的過程被稱為挖礦。鄔賀銓解釋說:“系統給了一個難題,解出難題就可以獲得比特幣,跟玩遊戲一樣,有些人沒有獲得這麼多幣,他就可能會花錢去買幣,比特幣本來是沒有價值的,但是通過這種交易就產生了價值。使很多人寧願花很多錢去買裝備挖礦,從而獲得比特幣。導致了比特幣變成一種數字貨幣,但中國金融機構並不見得打算用數字貨幣取代現有的金融體系。”

區塊鏈為什麼會被不法分子盯上?

由於區塊鏈技術具有的匿名性,它也成了一些犯罪分子實施犯罪的工具,如行賄、受賄、侵佔、窩藏等等。鄔賀銓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時舉了一個例子,他說,計算機勒索病毒的出現,要求中病毒的一些終端交錢,但不是交真的錢,是交比特幣,因為交比特幣根本找不出是誰在收錢,這就幫助勒索者隱瞞了身份。美國洛杉磯長老會醫學中心的電腦被黑客攻破了,黑客將電腦裡存儲的病歷全部加密。醫院解不開,最後不得不買比特幣去交給這個黑客,所以比特幣還可能會導致洗錢。”

2018年3月9日上午,中國人民銀行時任行長周小川就“金融改革與發展”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在回答有關數字貨幣問題時,周小川表示,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作為零售支付工具並沒有得到認可,目前央行不接受也不認可相關服務。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主任金煜也曾評論稱,“虛擬貨幣”不僅可能讓灰色交易甚至黑色交易藏身其中,還很有可能引發各種風險,“擠出”真正的金融創新,從而不利於互聯網金融的持續健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