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 產生於唐宋時期的“石鎖功”花樣變化無窮,難度堪比胸口碎大石

撂石鎖是武術功法運動的一種,也稱為“石鎖功”。據傳,撂石鎖產生於唐宋時期,元代以來為開封回族子弟所喜愛,他們習武必練石鎖功。清道光年間(1821—1851),以東大寺為中心的回族練武習藝熱情高漲,撂石鎖項目得到了很好的繼承發展。

產生於唐宋時期的“石鎖功”花樣變化無窮,難度堪比胸口碎大石

操練石鎖花樣變化無窮,大類可分為翻花、接花、組合套花。翻花有:手花、打頭花、託底花、雲花、橫推鎖、橫翻鎖、撥浪鼓等。接花有:石鎖上拳、上肘、上三指、上頭頂、託塔、抱印、掛印、手託元寶、腳踢花籃、過橋、三指臥魚等。

產生於唐宋時期的“石鎖功”花樣變化無窮,難度堪比胸口碎大石

按形態和肢體舒展程度又可分為小花和大花。大花在石鎖翻轉拋接運動過程中配以腰腿身行步法等肢體動作組合而成,特點是動作幅度大方、舒展、驚險。雙人組合演練分為單鎖傳接和雙鎖傳接。按照統一套路還可進行集體演練。

產生於唐宋時期的“石鎖功”花樣變化無窮,難度堪比胸口碎大石

習練石鎖時要求發力科學,眼力靈敏,身體靈活,手感到位,要做到“高、飄、穩、活、巧”,從而達到完美的效果。習練石鎖有助於培養毅力膽識,增強肢體協調能力,長期習練可以修身養性、益智強身。石鎖承載著豐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在強身健體的同時給人以健與美的藝術享受。


產生於唐宋時期的“石鎖功”花樣變化無窮,難度堪比胸口碎大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