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殷墟到底有没有城墙?专家多方寻觅,至今仍无所获

殷墟遗址发掘的历史迄今已近80年,发现的几万片甲骨卜辞和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白陶器、象牙器等举世闻名,发掘清理的殷代墓葬数以千计,清理揭露的殷代居住遗迹亦十分可观,而且在殷墟的范围与布局、殷墟文化分期、商王朝社会生活史、商王朝与方国关系等课题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收获。

殷墟到底有没有城墙?专家多方寻觅,至今仍无所获

考古学家为了最终证明这里是都城,几十年来的心愿就是找到城墙,但遗憾的是寻遍殷墟,却只在小屯村西面发现一条750米长的壕沟,直没有发现城墙。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而城墙又是城市的标志。

我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有内外两重城墙,内城主要是宫殿区,外城则是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等,城墙外还有壕沟等设施。那么,作为商代晚期的一代王都,殷墟都城究竟有否如郑州二里岗、偃师商城那样的城墙建筑?

殷墟的城墙问题遂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对殷墟城墙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基本上可分作肯定和否定两派。

否定派认为殷墟原本无城墙。1979年出版的《商周考古》一书认为“也许在小屯附近根本就没有城墙”,此后,王仲殊、殷玮璋、俞伟超、徐芳等先生相继发文,认为春秋战国时代始才普遍筑城,中国早期都城往往没有城墙,城墙不是都城的主要标志。杨锡璋先生认为有无城墙不是决定王都的主要依据。古代的天子守在四境,而都城地区不一定必有城墙。殷墟无城墙,而在周边地区也设有军事重镇。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王畿内血缘关系较浓,宗族观念较强,内部较团结,而无须修筑大规模的城墙设施。

商代的王都建设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汤至仲丁以前。这时商王朝统治还未稳固下来,时常受到夏族的反抗和其他民族、邦国的袭扰,不得不设坚固的城垣来保卫商王朝的政治中心。

第二个阶段是仲丁、河亶甲至盘庚以前。这一时期,商王朝内乱外患不断,国力削弱,不得不经常徙都,以致于无力和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建造大规模的城墙。

第三个阶段是盘庚迁殷之后至纣亡。这时,盘庚迁殷,“殷道复兴”,尤其是武丁时期,国势大振,到处征战讨伐,敌对民族邦国根本不可能袭扰到殷都地区,商王朝也不用过分担心发生大规模的内乱和经常遇到大的洪水灾害。商王朝利用宫殿区周围的洹水和壕沟设施,在周边地区设防,即可保证殷都的安全,故建筑大规模的城墙设施也就没有必要。而且盘庚迁殷之后,商王朝军事上的热点远离王都,统治者处在四方商族武装力量的拱卫之中,在殷都兴建大规模防御工程的任务并不十分迫切。

另外,如果殷墟有大规模的城墙设施,在限定调查、发掘范围的前提下是比较容易发现的,但殷墟发掘已有近90年的历史,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殷墟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探和重点发掘,曾多次专门探索城墙遗址,但始终没有发现城墙的遗迹。

对殷墟来说,周人灭商之时把殷都的宫殿、宗庙、城楼等建筑付之一炬,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周人绝对不会愚蠢地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去把殷都的所谓夯土城墙全部夷为平地更不会为“泄胸中久郁不平之气”,派人把城墙地下基槽部分也破坏得踪影不留。

肯定派认为殷墟原本有城墙,之所以殷墟至今未发现城墙,有一定原因。郑振铎认为,殷墟有倚河而建的特点,且在宫殿宗庙外围环绕着防御性沟壕但我们并不认为这是殷墟仅有的防御设施,也不能作为股墟无城墙的依据。之所以未发现城墙,可能系做工作还不够。张光直先生认为殷墟没发现有城墙,是由于“小屯遗址并未完全发掘,发掘者大概也并未专门去寻找城墙。既然小屯阶段以前的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都已出现城墙,那么将来通过更深入的调查而发现小屯遗址也有城墙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朱彦民先生认为古代只有国都才设防,国都之外并不怎么设防。殷墟原本有城墙,甲骨卜辞和文献中有线索证明。之所以殷墟不见城墙,“除了夯筑土墙不耐风剥雨蚀以及附近居民无意识的破坏之外,更重要的跟朝代更替之际征服者的破坏有关”他认为在中国上古史中,“许多王朝的最后都城总是被破坏得最严重,致使如今的考古发掘中,这些都城只见宫殿基址而不见城墙遗迹。还有的学者从古代文献和商代后期的实际情况分析,认为殷都应有城墙。特别从甲骨文材料看,其中如“邑”、“南门”等记载表明殷都筑有城墙。

不过,殷墟附近的自然环境除洹河的冲积外,并没有大的变化,而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既然没有发现城墙的痕迹,恐怕有城墙的可能性应该是比较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