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斯騰伯格心理學理論和程序結構

關於程序結構講授法的另一理論基礎就是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R.J.Sternberg)提出了三種促進思維的教學策略,即直接講授策略、以事實為基礎的問答策略、以思維為基礎的問答策略或者說是對話策略。

思維教學:培養聰明的學習者是斯騰伯格的關於教學方面的著作。

在這部著作中,特意對於課堂的教學提出三種教學策略

直接講授策略

這個策略在教學中就是在編寫程序的過程中能夠直接告訴學生的程序結構,或者通過流程圖來告訴學生的結構圖,這樣比起拐彎抹角的學習減少思維的迴路,直接認知所學的內容。使學生的思考問題直接面對命令模塊的組合和解決程序問題上。

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在講解的過程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夠明白,不如就是直接告訴學生。


斯騰伯格心理學理論和程序結構


以事實為基礎的問答策略

在這個教學策略中,程序講解過程中基於問題的講解,這樣來促進學生解決問題。這個也是在事實基礎上給與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對於程序結構的只有三部分,根據結構講解,讓學生思考問題的思路根據程序結構思考。


斯騰伯格心理學理論和程序結構


以思維為基礎的問答策略或者說是對話策略

學生在課堂上思維的變化,或者是讓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發生變化需要時間,需要每一個案例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創作。那麼,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就需要教師能夠在怎樣思考問題的策略方面給予適當的指導。對於提出的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引導。

信息技術課的是培養學生計算思維的課堂。特別是程序設計的學習,對於學生的計算思維的培養有百利無一害。

計算思維簡單說,就是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這種能力可以通過課程學習一點點培養。

斯騰伯格提出了人類智力的三重理論,斯騰伯格的智力理論是一種智力的認知理論,智力的的認知理論主要關心智力的加工方面或過程方面,分析的基本單位是信息加工成分。

斯騰伯格心理學理論和程序結構

斯騰伯格區分了三種信息加工成分

第一種是元成分(metacomponent),也是最重要的成分,元成分是執行計劃、實行監控,以及對個體完成任務的結果進行評價的高級控制過程。

第二種信息加工成分是操作成分(performance-components),操作成分是指在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時執行各種策略的較低水平(與元成分相比)的過程。

第三種信息加工成分是知識習得成分(knowledge-acquisition components),知識習得成分是指學習和掌握新信息並將其貯存在長時記憶中的有關過程。

斯騰伯格心理學理論和程序結構

斯騰伯格認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識習得成分三者之間又存在著緊密的相互聯繫,即認知中的這些成分總是處於不斷的相互作用之中,元成分始終處於調節控制地位,只有它能對其他成分進行直接和間接反饋,也就是說,它可以指揮其他成分完成一定的活動,同時,也接受其他成分的信息反饋,從而瞭解這些成分的活動情況。而操作成分和知識習得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或同一成分中不同具體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都必須以元成分為中介。無疑,斯騰伯格的三重結構理論為我們對智力的認識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和框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