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上世紀20年代,當英國作家毛姆看過這些北京風光片後,感慨地說,這些作品“記錄了風雲變幻時期北京最後的輝煌”。然而,它們的拍攝者卻一度淹沒在歷史塵埃中,不為世人所知。他就是英國風光攝影大家唐納德·曼尼。

1899年,唐納德·曼尼來到上海,任上海屈臣氏大藥房的董事經理。早期的攝影師往往需要自己購買藥品配製顯定影液,而這些藥品在當時都由藥房經銷。曼尼供職的屈臣氏大藥房也經銷照相器材及照相藥水,工作上的便利為唐納德·曼尼提供了研究攝影的良好條件。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孔廟牌樓

牌樓又稱牌坊,是掛有牌匾的建築物。外國人通常認為,牌樓是具有紀念意義的拱門,但實際上牌樓大多呈方形,並無曲線結構。照片中所示牌樓名為“孔廟牌樓”,是專為教育而設立的。不過稱其為“孔廟”似乎不太妥當,因為這座牌樓實際上位於國子監太學門內,並非真正的孔廟之中。後來中國人稱其為琉璃牌坊以示區分。從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座牌樓除基座為白色大理石之外,其他部分全由磚石堆砌而成。其表面一部分以紅色泥灰裝飾,一部分用彩色琉璃瓦貼面,這些琉璃瓦的顏色以黃色、綠色和藍色為主。牌樓正反兩面的橫額均為乾隆皇帝御題。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北海

北海公園是一座以北海為中心的皇家園林。園內御河橋橫跨北海和中海,又稱金鰲玉蝀橋。御河橋的東端即照片中所示之處是通往瓊華島的積翠堆雲橋。第161頁照片展示的是積翠堆雲橋另一端的景象,橋頭牌樓上高懸“堆雲”二字。

瓊華島上的白塔是清朝順治皇帝於1651年應進京覲見的達賴喇嘛之請修建的,塔內藏有舍利。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安定門大街

安定門是北京內城北垣東門。英法聯軍曾於1860年侵佔該門,但當時城門下的景象與照片中截然不同。現在,安定門大街被兩條兩尺深的磚溝分成三部分,中間三分之一的路面鋪上了碎石,供摩托車、黃包車、轎車等車輛通行。而兩旁餘下的路面仍保持原樣,雨天泥濘不堪,晴天塵土飛揚,供馬車和駱駝通行照片中道路兩側的建築排列雜亂,外觀破爛,無論如何也稱不上壯觀。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商鋪

可能不久之後,北京的商鋪就會設立玻璃櫥窗,不過現在它們大多還是保留了舊樣式。如照片所示,商鋪採光不佳,室內光線昏暗,不易判斷商品質量好壞,人們更喜歡在室外陽光下挑選貨物。商鋪門窗裝飾精美,鋪前陳列的貨物卻粗糙不堪,兩相對比,給人一種境況愈下的感覺。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駱駝

雙峰駝是蒙古地區到華北貨物運輸最常用的牲畜。雖然它們動作愚笨,外觀不雅,卻為北京增添了幾許異域風情。遺憾的是,隨著現代運輸工具的普及,它們漸漸退居沙漠,在北京很難再看到它們的身影。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萬佛寺

中國有許多座萬佛寺,照片中的這座位於皇城西北角北海公園五龍亭北側。牆上貼有黃色瓷磚,每一塊瓷磚中央都另開一處壁龕,內設一尊佛像。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永定門

永定門是外城南垣正中那道城門,“永定”寓“永遠安定”之意。在照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城門和甕城城門之間的這一道月牆。照片中,人們推著車蹚過城牆角不遠處的小溪,由此可見,它深不過數英尺。不過從溪邊灘塗上的堤岸來看,豐水期此處水流頗大,水勢洶湧,足以漫堤。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德勝門

德勝門(有時也寫作得勝門)和安定門同為內城北垣上的城門。“德勝”並不僅僅是“取得勝利”的意思,而是“以德取勝”之意。從這張照片上我們可以發現,當地手推車十分常見。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天壇

天壇並不僅僅指照片上的這座建築,同時還代指其所屬的整座建築群。

照片上的三層漢白玉祭壇名為祈谷壇,下層直徑達250英尺(76.20米)。壇上的建築名為祈年殿,三重屋簷上均覆藍色琉璃瓦片。

1889年,祈年殿曾毀於雷火,不久按原制重建。“中華民國”憲法起草委員會曾在此召開會議,制定憲法草案,但該委員會不久便被袁世凱解散。

北京是曼尼最早嘗試著用鏡頭去記錄的城市。古老而高大的城牆、壯觀的皇家園林、碧雲寺的僧侶,甚至街邊的商鋪和揚起陣陣煙塵的駝隊,吸引著他尋找最好的構圖角度和光影,一次次按下快門,為我們留下了眾多或震撼或新奇有趣的影像。初版於1920年的《北京美觀》攝影畫冊收錄了66張曼尼的作品,內容包括頤和園、碧雲寺、北海、孔廟、戒臺寺等風景名勝以及當時北京的市井生活場面,是難得一見的呈現當時北京景象的大型攝影畫冊。該畫冊初版僅印製1000本,出版後大受歡迎,隨後多次再版。

曼尼的畫冊在製作上十分考究,封面常常採用彩色織錦,內頁所有照片都手工粘貼在預留的空白頁上。他偏愛凹版和珂羅版印刷,但也不拒絕採用多種實驗方法印刷,如採用手繪印刷以突出照片的木紋及織紋、採用呈現銅版畫和雕版畫視覺效果的方法。在他的眾多畫冊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北京美觀》堪稱老北京大型攝影畫冊中的經典。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居庸關

居庸關靠近長城,與南口相距不過幾英里。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曾將囚犯、士卒和強徵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其名由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成吉思汗大敗金兵,便是由此處入主中原。

照片中為居庸關雲臺。這並不是一座普通的城門,而是由漢白玉築成的拱形門洞。雲臺建成於元朝至正五年(1345年),可能是為了紀念蒙古滅金入關,也可能是為了宣揚喇嘛教。

雲臺門洞洞壁兩側除了刻有精美的浮雕之外,還有梵、藏、蒙、維吾爾、西夏、漢等六語題詞。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晴天永定門沿線街景

華北地區日照充足,時有揚塵,北京便飽受揚塵之苦。照片中車轍處不是沙礫,而是塵土,風輕輕一吹,塵土便鋪天蓋地。街上通行的馬車接踵而至,前一輛馬車留下的車轍不久便會被另一輛馬車踏平。驅車策馬的車伕一日路程可達30英里(48.28千米)。到了晚上,他們還得時不時起來餵馬。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頤和園長廊

頤和園長廊位於昆明湖畔一座大理石樓臺後面,廊間的每根枋樑上都繪有山水彩畫。漫步其間,遠可觀湖面風光,近可品廊間畫趣。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午餐

這是一處位於街邊的飯攤,周圍擺著幾張板凳專供客人歇腳。正午時分,苦力和車伕會來這裡稍作歇息,有時喝一碗熱粥或熱茶,有時則吃一碗麵。他們坐在嶄新的板凳上,腳邊躺著一根扁擔、兩個籮筐。身後的牆上寫有“仁丹”二字,這種廣告隨處可見。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平則門

平則門(即阜成門)位於北京內城西垣中部。照片所示並非其正門,而是門外半圓形的甕城門洞,故而未見皇家威嚴氣派,而是顯得破敗失修。照片中,蒙著頭巾、赤裸上身的車伕正耐心地趕著騾車穿過門洞。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城郊街景

城門外道路兩旁隨處可見飯攤或飯店。馬車車伕或趕騾的人通常會在這裡稍作休息,吃些東西或者喝上一碗粥。

城內的街道雖然鋪有石磚,但路面卻十分坎坷。過了橋就是土路,路況明顯好轉。儘管接下來道路上塵土飛揚,但可以免受顛簸之苦,馬車上的旅客想必十分高興。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街頭

街上那些自由行走的婦女沒有裹腳。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漢族婦女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善。這張照片是在內城,也就是滿城拍攝的,照片中的婦女很可能是滿族人,她們從來沒有裹腳的陋習。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從煤山望京城

這張照片攝於煤山,鏡頭朝向前門。視線從下往上,掠過皇宮建築群,我們可在照片上方依稀看到前門的輪廓。從照片中我們還發現,除了皇宮的宮殿和宮門之外,北京絕大部分建築都是單層建築。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休息時段

這張照片反映了北京人民的日常生活。幹活間隙,人們圍坐一團,稍作歇息。他們坐的這種板凳在華北地區最為常見。休息時,苦力們將幹活時脫下的外套隨意披在肩上。照片正中背對鏡頭坐著的這個人身穿羊皮袍子,繫著腰帶。他對面站著的那位鬍子花白,眉頭緊皺,手持一杆煙槍,正是典型的北京老大爺形象。他的煙槍裡基本上沒放幾根菸絲,不過是過過嘴癮罷了。在我們看來,照片上的這些人可能渺小如螻蟻,但實際上他們的生活卻比我們更值得與外人說道,至少他們自得其樂。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長途奔波

照片右上方城門上的角樓看起來搖搖欲墜,一側還架著支柱。照片右下方的腳伕蓬頭垢面,長途奔波卻無人陪伴,終日只能靠計算腳程聊以解乏。驕陽之下,他一個人領著六頭裝滿貨物的駱駝從城門腳下走過,揚起一路灰塵。在華北還有無數像他這樣的人。他們世世代代在路上工作,在路上生活。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老北京的街道

這是典型的老北京街道。街上沒有鋪碎石,道路兩側沒有開鑿水溝,也沒有安裝電燈。在這張照片上,我們終於看到傳說中的“北京馬車”。這是華北人民最常用的出行工具。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前門

1900年,前門包括其大門和甕城城門均毀於大火。此後,該門又經幾度重修。因此,照片上前門毫無其他城門的衰頹之象,形制完整如新。城門之上是四排箭窗。窗內四周鑲有木質窗框,中間開一圓孔。這些窗口應該都安裝了透明玻璃,不過看上去更像是架設炮臺的孔洞。在被焚燬之前,這些箭窗處架設的便是炮臺。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街頭殘陽

黃昏時分,夕陽西下,街頭斜影漸長。照片上的這兩座木牌樓並沒有紀念意義,僅用於裝點街景。它們都是三間四柱式結構,兩側均設有戧柱。照片中,街上已經鋪上了碎石,兩側各有一條很深的磚溝。

作為20世紀上半葉的攝影家,曼尼攝影技術精湛,堅守著傳統的溼版攝影工藝,他的作品是20世紀初極具個人風格的畫意攝影佳作。他不拘於某些特定的拍攝對象,但十分注重拍攝角度和畫面效果。他的鏡頭下,既有晨霧、湖泊、江河、風光,也有橋樑、街市、衚衕,甚至是灰塵漫天的篷車隊。拍攝時,他十分注意光影、陰影的質感與層次,喜好側逆光。他的作品呈現出朦朧而細膩的獨特美感,有些照片還蘊含著國畫特有的情趣,可以作為中國文人畫意攝影的參照物,進而幫助我們去感受東西方攝影文化的差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佔領上海租界,加大對英美等所謂敵國僑民的管理,並於1943年設立上海集中營。曼尼於1943年3月進入龍華集中營,惡劣的條件導致年近70的他健康情況惡化,隨後被轉移到醫院治療,不幸於1944年1月去世。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北海牌樓和積翠堆雲橋

北海積翠堆雲橋,這張照片拍攝自瓊華島,照片上的牌樓雖然僅起裝飾作用,不具備什麼紀念意義,卻是一座典型的木牌樓。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西直門

西直門位於北京內城西垣北側。這座城門算不上宏偉壯觀,卻令人印象深刻。其上所開窗口可能是古時供架設炮臺之需。從照片上,我們不僅能瞭解到城垣的整體構造,還能清楚地看出每塊城磚的大小。由於年久失修,城垣上不乏裂縫,其間雜草叢生。

城門腳下的路面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此時,一輛載滿貨物的馬車正從這裡經過。馬籠頭上的韁繩很長,趕上下雨天車輪陷入淤泥之中動彈不得的時候,馬匹可以在較遠的地方尋到落腳點,不至於和馬車一同陷進泥濘之中。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商鋪

這是北京的一處商鋪,鋪前懸掛著幾塊牌匾。中國人一看這些牌匾,便會像外國人看到三個金球就知道那是典當行一樣,立馬清楚這家商鋪售賣哪些貨物。照片中的商鋪並沒有把貨物陳列在門前的行人道上,所以外國人完全不知道店裡賣什麼。然而,這張照片的重點並不在此,而在於其門窗裝飾。商鋪的門窗上沒有鑲嵌玻璃,而是糊了一層薄薄的門窗紙。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鼓樓

鼓樓位於北京內城北端,始建於元朝(1272年)。那時,鼓樓位於大都中心。此樓高約99英尺(30.18米),南北寬約99英尺(30.18米)。上層為木質結構,下層為磚砌城臺。鼓樓上有一面大鼓用於夜間報更。此外,鼓樓還設有漏刻。漏刻由上下四個壺構成,水流從最上面的壺依次流下,最終流入最下方的壺,擊響那裡的銅鐃發聲報時。

1941年4月16日出版的《北華捷報》(North-China Herald)評論道:“曼尼以中國的大好河山和人物風貌為題材拍攝了大量優美的照片,中國虧欠他太多。”由於政治的更迭和時間的流逝,曼尼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為歷史所遺忘。

好在包括大英圖書館在內的歐美各大機構收藏有他留下的不朽作品和影集。1972年,科內爾·卡帕(Cornell Capa)在《長城之後:1870年至今的中國影像》一書中提到:“雖然唐納德·曼尼沒能以一名傑出攝影師的身份載入歷史,但是他拍攝的影像仍是那麼引人入勝。”內奧米·羅森布拉姆(Naomi Rosenblum)顯然也認可科內爾·卡帕的觀點,在1984年出版的《世界攝影史》一書中,他寫道:唐納德·曼尼用“畫意派攝影風格拍攝中國的風光”,“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今年4月《西洋鏡》系列叢書重新出版這部曾獲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提名作品、中國國家圖書館與大英圖書館圖片展壓軸作品《西洋鏡:一個英國風光攝影大師鏡頭下的中國》。

他為北京拍下66張美圖,卻死在日軍集中營

文 | 車亮

圖 | 《西洋鏡:一個英國風光攝影大師鏡頭下的中國》(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