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春季水產養殖池塘水質如何調控?

“魚兒離不開水”這句漁諺說出了水對魚的重要性。水是魚類繁殖、發育、生長的環境,池塘水質的好壞直接關係到養殖的成敗,關係到經濟效益的高低,春季是一年養殖的開始,春季池塘養殖水質調控應注意如下問題:

1水量不足

早春池塘水位低,池塘水量少,易受殘餌、魚類排洩物、施肥等多種因素影響易變質,因此在水溫逐漸升高的情況下,應在晴天中午加入符合漁業水質標準的外源水(河水應取表層水)每隔7-10天,每次加註20-30釐米,提高水位,增加池塘的蓄水量,形成一個穩定水體, 易保持良好水質。

2水質較差

經過一年的養殖,雖然經過清塘消毒,但潛伏在底泥中的致病菌、寄生蟲卵在水溫升高時就表現出致病性,水體中的亞硝酸鹽、氨氮有機物含量高,水體PH值變化快,水質差,魚類易中毒,因此春季水黴病、豎磷病、赤皮病、小瓜蟲病、車輪蟲病、錨頭鰠病、三代蟲病等病蟲害易發,因此定期用生石灰化漿潑灑(10-15千克/畝)池塘消毒,調節水體PH值呈弱鹼性,同時用微生態製劑(適當增氧)來調節水質,使有益菌群佔優勢,用底質改良劑改善底質,營造一個適於魚類健康生長的水環境。

硝克 降解亞硝酸鹽有特效 緩解中毒症狀 幫邦水產旗艦店

¥60

購買

3科學投餵

殘餌是造成水質變壞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科學合理的投餌是關鍵。如果發現魚類活動頻繁,局部水體發混,說明投餌量少。發現投餵之後一段時間有未吃完的餌料,則說明投餌量多。應根據“四定”“四看”原則,按照載魚總量的2-3%適當投餌,減少殘餌量。

4合理施肥

春季池塘一般浮游生物少,水質清瘦,易發生青苔與纖毛蟲。魚種下塘缺乏適口餌料,如何做到水質的“肥、活、嫩、爽”讓魚種下塘有適口的餌料,減少青苔與纖毛蟲的發生,合理施肥(少施、勻施、勤施)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大體來說,肥料分為有機肥與無機肥。要肥效持久,用發酵熟透的有機肥(缺點:分解時消耗氧氣,過量易汙染水質),要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就用無機肥(缺點:肥效不持久)。施肥的方式有基肥與追肥。基肥就是在池塘清塘消毒注水後在魚種放養前7-10天,施發酵熟透消毒的有機肥(200-300千克/畝)培肥水質,利於浮游生物的生長,培育有益的藻類(如缺乏藻類應補充藻種)。追肥就是根據水質的情況(透明度≧40釐米),適當施肥(有機肥100千克/畝)如無機肥要用過磷酸鈣與尿素,先施過磷酸鈣(1千克/畝,)後施尿素(2千克/畝)。

5合理放養

放養時要根據池塘的水質確定放養品種,如水質較肥,應以濾食性魚類(鰱魚、鱅魚)為主,水質清瘦以吃食魚為主,適量混養鰱、鱅。如放養草食性魚類,也可考慮栽種水草,提供餌料與淨化水質。在放養密度上,要確定合理的放養密度,使其產生的代謝產物與投入品的殘餘物能在水體的有效淨化能力內,可保持良好的水質。

6適時增氧

增氧是調節水質的措施之一。水中溶氧豐富,可促使有機物與有害物質的轉化,提高魚類攝食、增強魚類體質,減少病害發生。增氧有物理增氧與化學增氧。物理增氧是利用增氧機械的增氧、攪水、曝氣的作用,增加水體溶氧,讓有害氣體逸出,改良水質。化學增氧是在池塘急劇缺氧水質突變的情況下用增氧劑(過氧化氫、過氧化鈣、次氯酸鈉、二氧化氯)等增加水體溶氧,在短時間內改良水質,增加溶氧,解救魚類缺氧狀態。

總之,通過以上措施使池塘水質能呈現出良好的水色(茶色、茶褐色、淡綠色、翠綠色、黃綠色)做到水中物質循環的動態平衡,使魚類增強抗病力,達到健康養殖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