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寫給前線的戰友:這場戰疫我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致敬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關注袁大夫,科普健康知識,同享健康生活。歡迎收藏+轉發!

醫學知識科普我們是認真的,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寫給前線的戰友:這場戰疫我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致敬

2020春節,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毫無疑問,醫生是衝在一線的人。

但在聚光燈以外,我們還有更多的戰友。TA 們的付出不只存在於宏大的敘事中,更藏在一個個普通人的小故事裡。

而發生在這個特殊春節的故事,註定不會平凡。

寫給前線的戰友:這場戰疫我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致敬

1. 獨當一面的護士長,也曾是個小姑娘

疫情時期,倒班下來,醫務人員就在發熱門診僅有的兩個休息室、四張床上輪流休息,不分醫護,也不分男女,把更多的房間、床位留給留觀病人。在醫院待久了,大家好像只對什麼是清潔區、什麼是緩衝區、什麼是隔離區保持120%的警醒。

前些天,我休班後推門進入休息室,剛從腎內科來支援的護士小妹妹正坐在床上,雙手合十,口中默唸著什麼。她看到有人進來,大概是不好意思吧,很快把手放下了。

我問:「你是信佛的嗎?」

「也沒有……就是……馬醫生,你說我上午的隔離衣穿得對不對?」

「對的,不是護士長給咱們培訓過嘛!」

護士長經過 03 年 SARS,在非洲抗擊埃博拉住過兩個多月,給大家培訓的時候親切,又專業。有人沒注意無菌操作的時候,她也會著急,但從沒有人見過她慌張的樣子。

她好像永遠是遊刃有餘的。

這天中午吃飯的時候,我聽見護士長在隔壁小聲地和女兒視頻。

「媽媽,你今天戴豬鼻子了嗎?」

「戴了,你出門也要戴口罩啊。」

「媽媽,你吃餃子了嗎?」

「媽媽,那你什麼時候回來過年啊?」

「……快了……寶寶不哭啊……」

我沒有聽見她女兒的哭聲,但我卻分明聽見護士長在輕聲抽泣。

寫給前線的戰友:這場戰疫我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致敬

我忽而意識到,現在有如定海神針般存在的護士長,2003 年 SARS 肆虐的時候,她就和雙手合十的護士妹妹一樣,也還是個小姑娘呢。

2. CDC 的戰友,讓我信心倍增

很多人可能從來都沒有聽過「CDC」。它的全稱是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CDC 的工作人員,不是常規醫院裡的醫生護士,但同樣肩負著重要的預防、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職業防護等職責。

一旦出現傳染病疫情,病人的痰液、血液等標本就是他們負責運送和鑑定的,他們的工作非常重要,而且同樣危險。在這次疫情中,大家看到在武漢海鮮市場裡穿白色防護服負責消毒、隔離、追查疫源的就是 CDC 的工作人員。

寫給前線的戰友:這場戰疫我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致敬

不過,我平時接觸 CDC,則主要是發現了甲流、乙流等常見而危害不大的傳染病,通過網絡系統,向北京 CDC 上報。這還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一位 CDC 的工作人員來取樣。

我見到他時,他已經穿好了防護服,戴著「豬鼻子」和防護鏡,面目已然看不清了,但是,可以看出他身材高大、濃眉大眼,白色防護服都讓他穿得像品牌運動服一樣帥氣。

我們倆隔著「層層防護」,悶聲悶氣地溝通病人的病史和目前的病情。隨後,他走進隔離病房,與病人面對面交談,詳細追蹤和記錄了病人過去 14 天到過的地方和接觸過的人。

待我們取完痰液、血液、鼻咽拭子等樣本後,他登記並仔細封裝,操作規範。看他脫掉防護裝備,一氣呵成、從容熟練。

這就是我的戰友啊。作為一線醫生,我信心倍增。

3. 國外的老朋友,問我「缺錢嗎」

國內的情況,也時時牽動著海外華人的心。

我在博士期間留學哈佛醫學院,這些天裡朋友圈已經被老同學刷屏了。麻省理工學院學聯、波士頓清華校友會、哈佛中國學聯等 17 個高校團體,已經聯合發起了武漢周邊縣市醫療物資支援計劃。

平時一些不發朋友圈的海外同學,也罕見地「冒泡」了。我有一位平時很安靜的海外同學,連發數條朋友圈,內容都是「萬能的朋友圈,有沒有海關的朋友,我們已經聯繫到一批醫療物資,請問通過什麼渠道發到武漢……」

有位在國外的老朋友,給我發了一條很暖心的消息:「想了半天,不知道能幫你做什麼,你缺錢不?」

在國內的時候,我們可能天天都會吐槽。

但是,在海外的人對於祖國的感情,就是可以自己天天吐槽,但見不得外國媒體說一句中國不好;就是你只要在唐人街的超市貨架上看見老乾媽,就能感到家的味道;就是看見國慶閱兵,解放軍正步一走、東風導彈一出,就能熱淚盈眶;就是看見國內出現疫情,自己在國外過得緊緊巴巴的,也想著怎麼捐款捐物……

這是我們與祖國之間,割捨不去的牽絆。

也希望,國內國外愛心人士捐贈的各類物資能夠合理分配,到達最需要它們的地方。

寫給前線的戰友:這場戰疫我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致敬


4. 看見穿軍裝的人,就覺得「穩了」

除夕之夜,母校和幾所附屬醫院已經火速動員,建立了一支 150 人的醫療隊,共同組成全國第一批醫護人員,他們穿上軍裝,逆向馳援武漢!

寫給前線的戰友:這場戰疫我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致敬

海軍醫療隊

我看到,裡面有曾經的老師、同學……還有我的老校長張雁靈。對他的名字,大眾可能並不熟悉,但只要提起他曾經擔任過的一個職務——小湯山醫院的院長,大家便會被喚醒記憶。

2003 年,老校長張雁靈臨危受命,在 7 天內建成重點收治 SARS 病人的專門醫院。2020 年,他再次披掛上陣。相信老校長這樣一批前輩坐鎮前線,一定可以發揮定海神針般的作用。

如果說,我在自己醫院支援發熱門診,充其量就是堅守崗位、打阻擊戰。那他們打的就是千里馳援、逆風而行的救援戰,這更需要更大勇氣和決心!

其實不只是這一次疫情,98 年抗洪救災、03 年 SARS、08 年汶川地震、天津港爆炸、援非抗擊埃博拉、亞丁灣護航……民眾知情的、不知情的所有險情、災情,穿著軍裝的他們都會在第一時間趕赴前線。

知乎上有個有趣的問題:當你看見什麼人物出場的時候,就知道贏了、穩了?

一個很高票的回答是:穿軍裝的人!

是的,他們就是你一看見就覺得「贏了、穩了」的那批人。

他們出場了,他們一直都在!

5. 雖然當不了醫生,當我可以當車伕

武漢宣佈封城後,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幾乎全部停擺,連網約車也下線了,微博首頁刷到一遍又一遍,大家都在問,武漢這麼大,醫護人員要怎麼去上班?走著去?

所幸,群眾的力量是強大的,困難面前,大家都把個人利益擱下了,武漢很快有了民間的醫務接送醫生團隊,大家通過一個個微信群連接起來,群裡的車主一律以所在地+車牌號備註自己,只要醫生、護士在群裡表示需要用車,很快便會有志願者出來響應。

小武(化名)也是其中一員。新年的第一天,他就開著車跑出來,接送了兩個醫生,其中甚至有一位孕婦,懷著孕,到醫院去加班,家人也不在身邊。

小武讓她放心:「要用車就在群裡說一聲。」

寫給前線的戰友:這場戰疫我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致敬

小武朋友圈截圖

他說,自己一個人住,不怕危險。但他不想讓家人擔心,所以也就沒有和他們提起。小武的母親也是個醫生,2003 年的時候曾在一線抗擊非典。

小武說:「我雖然當不了醫生,但可以當個車伕,就這麼簡單。」

我問他,怕不怕?

他一連用了幾個反問句回答我:「醫生好幾天都得住在醫院裡面。沒有車,下班怎麼辦?」、「這個如果大家都很怕都不做事,這段時間這些醫生怎麼辦?」

小武表示:「醫生都有送我口罩的。其實我不擔心會感染,畢竟真正有風險的醫護也都隔離了。現在的情況路面上沒有公共交通,我們就接送一下,很正常的。」

小武說,我們是螞蟻,貢獻一些微薄的力量。

6. 我們球迷,不如做點公益吧

這些天來,全國各地醫院防護物資頻頻告急。戰鬥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缺少防護」、「連廁所都不敢上」這樣的消息,牽動著大眾的神經。

小方(化名)是一位中國球迷,平日裡球迷朋友們常常一起聊天扯淡,到了這個關口,大家看著物資募捐的消息,共同的念頭冒出來:「我們球迷,不如做點公益吧?」

依託原有的球迷,一個公益群很快組建起來,相熟的朋友們各自認領了分工,在這個與往年相比異常寂靜的大年初一,忙碌都停留在指尖。小方說,聯繫上武漢一所醫院的時候,對方表示目前「幾乎裸奔」,物資極度短缺,急需護目鏡和防護服。

特殊時期,工人放假,調配也需要時間。小方和她的朋友們四處奔走,才找到有一家有存貨的廠商。第一批捐贈 500 個護目鏡,已經在 1 月 25 日下午發出,而防護服的廠商現在還在聯繫之中。

微信群成員的數字還在不斷上漲,小方每隔幾分鐘就在群裡更新一次進度,有條不紊地部署著下一步的工作:募捐、協調發貨、聯繫紅十字會……他們把這些都稱之為「普通人的努力」,殊不知這一刻,他們也與醫生一樣,站在了防疫的前線上。

直到群裡不知是誰起頭聊到拜仁,大家很快刷起屏來,我才意識到,這是個球迷群。

7. 線上義診,也許能做一些安慰呢?

隨著疫情發酵、恐慌的情緒也蔓延著,大家都小心地對著症狀自查,生怕自己沾上了哪一條。

L 醫生(化名)剛值完自己的班,就發了條微博,開始做線上義診。

短短一天多的時間,線上問診的人數已經超過一百人,其中約有 20 人左右身在湖北,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症狀輕微」,無法對自己進行準確判斷,更多的人怕自己到了醫院,反而交叉感染了。

找她問診的人,多數都是過度緊張,確診細菌感染卻仍舊慌亂的不在少數,甚至有人「硬生生嚇到發熱」。

寫給前線的戰友:這場戰疫我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致敬

L 醫生說,網上的消息,很多越看越不舒服,魚龍混雜的信息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而外行人又缺乏辨別能力,這時候,她作為醫生,也希望能做些什麼,來緩解大家的緊張。

偶爾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或許,在疫情之下,普通人所需要的,不僅是身體上的「治癒」而已。

8. 等他從武漢回來,我們就結婚

大年三十,劉劉(化名)就在一片疫情的通報中發帖宣佈,「我的男朋友跑啦」。

劉劉的男朋友是個醫生,疫情來臨,主動申請到武漢一線去。不僅先斬後奏「跑了」,甚至還要牛奶幫忙瞞好自己的媽媽。

在給劉劉發的消息裡,他寫:「等我回來,我們就結婚吧。」

寫給前線的戰友:這場戰疫我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致敬

劉劉開玩笑說,自己接到男朋友發來的信息之後,滿腦子都是霸道總裁愛上我言情鉅著裡的經典橋段。

「總裁知錯了嗎?」

「沒有,他跑去武漢了。」

我看完在手機前哈哈笑,但想想屏幕那頭的人,打下這行調侃的時候,一定是無奈的。

劉劉說,男朋友是個臭屁又溫柔的人,平時沒啥事的時候喜歡出去喂個流浪貓狗。支援武漢這件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做了本就該做的事情」。

劉劉告訴我說,只希望他平平安安。自己幫不上什麼忙,但會好好照顧自己,也照顧好對方的家人,「等他回來我們就結婚!」

我說,會的,那就提前祝你新婚快樂啦。


在這場戰鬥中

有人奔赴前線,有人堅守崗位,有人在後方默默守望

他們各司其事、並肩抗疫

在此,向他們致以最真誠的感謝! 敬禮!!!

寫給前線的戰友:這場戰疫我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致敬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關注袁大夫,科普健康知識,同享健康生活。歡迎收藏+轉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