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推薦丨劉令軍:讓文化在教室環境建設中生長

推薦丨劉令軍:讓文化在教室環境建設中生長

教室環境建設是班級文化建設的起點和源頭

推荐丨刘令军:让文化在教室环境建设中生长

很多年輕班主任向我打聽班級文化建設的途徑,我告訴他們,請先從你的教室環境建設開始,這是一切班級文化建設的起點和源頭。如果不從這裡開始,那麼,班級文化建設會變成一句空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一次,一位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的初一班主任請我對他所帶的班進行診斷。他說,這個班實在帶不下去了。上課紀律亂成了一鍋粥,老師在上面講課,學生在下面“開會”。班幹部不管事,形同虛設。學生集體榮譽感差,班級每週學校常規評比都被扣分,是全校最亂的一個班。

我走進教室,只見地面上都是痰漬、紙屑、灰塵,汙濁不堪,本應擺放打掃工具的衛生角成了垃圾場。時值夏天,學生丟棄的食品袋引來無數蚊蠅,散發出難聞的氣味。緊靠衛生角坐的兩個學生“生存環境”如此惡劣,真不知道他們每天是怎麼“熬”過來的。

課桌擺放雜亂無章,我在教室裡穿行,找不到一條完整的過道。一名女生的課桌上堆滿了書本,要想將這張課桌移動一下都得小心翼翼,動作稍微大一點滿桌的書本就會紛紛落地。我以為是抽屜裡放不下才堆放在課桌上的,誰知打開抽屜,裡面除了零食,就是垃圾。

再觀察學生,一個個非常浮躁,出口便嗆人,舉手投足間帶著戾氣。

我抬頭再看這位年輕班主任,發現他不修邊幅,言語舉止也大大咧咧。回到辦公室,我跟這位年輕班主任說,衛生雖是小事,但關乎精神,關乎素養。

教室裡某處有幾片瓜子殼,如果沒有人去清掃,那麼不出兩個小時,教室就會滿地垃圾;某個學生的座位下有一張紙片,如果沒有人去撿拾,那麼幾節課後,教室就會遍地紙片;班裡有一個人講髒話,如果沒有人制止,那麼緊跟著會有很多人學會講髒話。當這些“氾濫”開來的時候,整個班級的“精神脊樑”就會坍塌,導致班風、學風萎靡,班級管理秩序混亂。

我坦率地對他指出,學生所有的浮躁其實都是受了他的暗示和引導。

他一臉無辜的樣子:“這跟我有什麼關係?”

我很真誠地說:“因為你自己很浮躁,像你現在這種工作狀態,還不適合當班主任。”

我給這個班級開的第一個處方是——淨化教室。

於是,全班學生一齊動手,將所有課桌椅搬到教室外,把教室徹底沖洗一遍。每個學生都對自己的課桌抽屜進行整理,將所有垃圾清除乾淨,把書本收進抽屜。規範課桌擺放,要求橫、豎成線。清理了一個下午,學生再坐進教室的時候,臉上的浮躁一掃而光。

班級教室環境文化建設的目標

加強班級教室環境文化建設,要實現三個目標:

這是初級目標。一個乾淨整潔的教室,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文明素養和信心。

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走進一間教室,如果地面乾乾淨淨,課桌擺放整整齊齊,心理上就會有一種舒服的感覺。人們自然會認為這個班級管理有序,甚至在尚未謀面的情況下,認定這是一位優秀班主任帶的班。相反,如果走進一間教室,看到滿地狼藉,桌椅物品擺放雜亂無章,那麼你一定會認為這個班的班主任“不怎麼樣”。

有一年,我所帶班教室正好在一樓,我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是每週沖洗一次教室。我在辦公室裡準備了一個大水桶和一個小水桶,大水桶盛水,小水桶提水。課間休息時學生按順序輪流提水,等放學時大水桶已經蓄滿了水。沖洗教室開始,一聲令下,全班學生將座位搬開,幾分鐘就可以將教室沖洗得乾乾淨淨。之後,由於所帶班級不在一樓了,所以改沖洗為拖地。

任課老師們都說,一走進我們班教室,心情就特別舒暢,地面乾乾淨淨,沒有灰塵,沒有任何紙屑,學生課桌上書本整整齊齊,衛生角的勞動工具絲毫不亂。學生在這樣的環境裡上課都特別專心,那些上課“三心二意”的學生,會“心懷愧疚”。

我經常對學生說,一個在生活小節上不能“自律”的學生,在紀律上也不可能“自律”。我們應該從衛生入手,一點點培養自己的自律意識。當學生的自律意識向學習方向遷移的時候,班級的違紀問題會大為減少。

“文化”化

教室環境佈置應該有自己鮮明的主題,而不能漫無目的地弄一些圖片和文字裝飾即可。無主題的裝飾雖然從表面上實現了“美化”效果,但因為缺少了內涵,不僅不是班級“物質文化”,反而是“文化垃圾”。

這些年來,在帶班的過程中,我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培養能夠創造自己作品的人”。

對於學生而言,他們的作品,可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解出了一道數學題;寫的作文被語文老師拿到班上作為範文誦讀;在學校裡的某個行為,得到了老師的表揚。我在班級管理中,將發現學生創造的作品以及幫助學生完成作品,作為很重要的一項工作。目的是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成功滿懷期待。

我的班級物質文化建設,都是圍繞“展示學生的作品” 這個主題進行的。

比如,教室的牆角有些“空蕩”,我發出號召:誰願意想辦法使這個位置“生動”起來?過了幾天,陳楊浪在後面的“空檔”處裝了一個三角形支架,放上一盆吊蘭,綠意蔥蘢,賞心悅目。我將一張小紙條貼在支架上——製作人:陳楊浪。

張兮在前面的“空檔”處放上了一張桌子,英語老師上課可以放錄音機。我也貼上紙條——製作人:張兮。

教室後牆黑板的兩邊有一些空白,我發出號召:誰來使這面牆壁“會說話”?蔡歡、李彥買來一些彩紙、氣球、水彩,辦了一個班級文化宣傳刊。我給它貼上標籤——主編:蔡歡、李彥。

教室裡的其他空白處,也被充分利用起來展示學生的作品。比如,校園詩人胡浩的詩歌、金牌主持謝嬌在校園藝術節上的照片、小書法家何晉的書法作品、鋼琴王子的演出照片,等等。這些作品專欄一個月更換一次,給學生帶來了“甜蜜蜜”“暖洋洋”的心理感受,讓他們在學習中信心倍增,精神振奮。

“教育”化

班級物質文化建設要履行教育的職能,教室的環境建設要能夠“喚起”一種精神。

窗臺上擺放的吊蘭,是萎靡不振,還是鬱鬱蔥蔥?萎靡不振帶給人的是慵懶;鬱鬱蔥蔥帶給人的是精神的愉悅和放鬆。

教室裡清掃工具的擺放,是橫七豎八,還是井然有序?橫七豎八暗示這是一個可以隨便破壞的環境,因此學生可以將食品袋丟在這個角落裡;井然有序則暗示這是一個講文明的環境,亂丟垃圾是不文明的行為。

課桌排列,是參差不齊,還是整齊劃一?參差不齊告訴學生這是一個要求不嚴的班級;整齊劃一告訴學生這是一個要求嚴格的班級,任何人都不可以任性亂為。

課桌抽屜是用來存放零食和食品袋,還是用來存放書本?用來存放零食和食品袋說明這是一個小垃圾池;用來存放書本說明課桌是文化的物件。

黑板報設計是應付學校的任務,還是教育學生?應付學校的任務不需要什麼教育內容,佈置出來就可以了;用來教育學生則需要有德育內涵,馬虎不得。

選擇名言警句是單純為了裝飾教室,還是為了引導和暗示學生的思想言行?為了裝飾教室不需要進行選擇,只要是名人名言就行;為了引導和暗示學生,必須進行選擇,符合班級文化的建設思路。

張貼的班級口號與班級建設目標有沒有關係?如果沒有任何關係,那麼學生每天從它的面前經過,都會視而不見;如果代表班級目標,那麼學生每天看一遍就會有動力,知道自己怎樣努力。

張貼的班級制度是為應付學校的檢查評比,還是真正具有執行力的制度?給學校檢查評比看的制度,與學生無關,學生當然不會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有執行力的制度,學生會警醒自己,自覺對照制度約束自己的言行。

牆壁上的展示欄,是為了檢查更新,還是為了班級文化建設更新?為了檢查更新,展示就會漫無目的;為了班級文化建設更新,展示就要體現序列性和針對性。

這之間的區別,就是“做文化”和“建設文化”的區別。

推荐丨刘令军:让文化在教室环境建设中生长推荐丨刘令军:让文化在教室环境建设中生长

欄目:班級發展與管理

MO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