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7旬老藝人用350個泥塑人物重現集市場景,堪稱關中版清明上河圖


西安長安區,70歲的苗春生以製作泥塑而聞名,他本人也是長安泥塑的第三代傳承人。他用了3個多月時間,和徒弟胡振波一起完成了大型泥塑《集日古鎮》。除了門樓、房、蟲魚鳥獸之外,僅人物就多達350個,栩栩如生、形態迥異,濃郁的關中農村的民風民俗撲面而來。

長安泥塑技藝可追溯到清光緒初年。當時長安王曲鎮新莊人劉建勳、劉建東兄弟,經常給廟裡塑神像,在陝西關中、甘肅一帶很有名氣。其子劉學良繼承父業,苗春生師從劉學良。“學藝快四十年了,創作了近四萬多個泥塑人物,全憑自己愛好。”在長安區周家莊北村的工作室,苗春生說,1985年前後他開始自己創作,作品也由原來的表現古典人物,轉變為表現關中農民樸實、憨厚、節儉、富足的特定瞬間,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從吃褲帶面的老漢、餵奶的媳婦、吼秦腔的老農,到走絲路的商旅、頭頂手帕的老太婆、納鞋底的少婦、抽旱菸的老漢,一件件泥塑作品蘊含著獨特的關中文化底蘊和生活氣息。他對自己的作品堪稱嚴苛,每完成一件泥塑,都會反覆挑剔。在苗春生看來,做泥塑並不難,但是要做出有血有肉、有感情,能夠看到人心的作品卻非常難,


苗春生帶過不少徒弟,40歲的胡振波跟著他學藝有10年了,在胡振波眼中,泥塑藝術最重要的有兩點,第一是技巧,第二是生活,“好的藝術一定是來源於你生活的。”去年9月開始,師徒倆開始構思一部新作品《集日古鎮》,希望趕在農曆新年前面世,初衷是“想讓年輕人知道以前的農村人逛年會、採購年貨、趕集是什麼樣的。”

經過構思、採土、和泥、塑形、捏製等過程,師傅兩人將了一個關中集鎮的場景進行了微縮還原。整件作品長7米,寬1.25米,中心是城門樓和城牆,狹長彎曲的街道從城門洞穿過,高低錯落的房屋下,有擺攤賣吃喝的,有聊天、說書、習武的,也有南來北往的客商,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一派熱鬧的景象,非常壯觀,被當地村民稱為關中版“清明上河圖”。

這樣的關中古鎮早已看不到了,過年、買年貨的場景也發生了變化,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每一位中國人不變的心願,”如今,慕名來拜訪的人很多,有的是求一件作品,有的是來參觀學習,但苗春生和他的徒弟依然在用手中的泥巴記錄著家鄉的民俗風情和生活變遷,他們希望農民將來的日子能夠越過越紅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