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陝西7旬老夫妻挨家住著,卻形同“兩地分居”,啥原因


改革開放後,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蓋洋樓、買汽車,生活變得越來越好,可是在養老的方式上沒有什麼變化,弟兄幾個輪流贍養老人的風俗依然沒有改變,還有的方式是兄弟倆分家時,也把爸爸媽媽分開贍養,形成了老年人,老了老了還不能“老來相伴”,“兩地分居”。

小編在陝西安康石泉縣城關鎮東風村,就遇到了這種情況。76歲的馮大爺說:“身後這些房子就是大兒子和小兒子的家,弟兄倆分家時,他跟了大兒子過日子,老伴跟了小兒子,他和老伴現在吃住分別在兩家,他們現在是鄰居。”

馮大爺的老伴今年77歲,比馮大爺大一歲,身體還很好。她和小兒子過,可是小兒子是個廚師,一家子都在江蘇揚州飯店打工,家裡的四五畝地,都是老人在種。老人說:“看著跟了小兒子,其實還是自己一個人過日子,兒子每年過春節的時候才能回到家,過了正月十五又都出去了。”


馮大爺說:“自己的平時一日三餐,是大兒媳做,老伴在隔壁的院子裡自己做,我們單吃單住,只有中秋節這樣的節日,我和老伴都會和大兒媳婦三個人一起吃個飯,過個團圓節。”

大兒子和孫子都在陝西洛川做蘋果生意,以前老大媳婦也跟在洛川,這幾年公公馮大爺身體不太好,不能種地了,她就回家一方面照顧公公,另一方面打理著家裡5畝承包地,同時養了3張蠶,2頭豬,過年時賣上一頭豬,自家留一頭,殺個年豬,大家在一起吃肉喝酒過個大年。

馮大爺說:以前山上的梯田,有天然泉水,可以種水稻,但後來因修高速公路打隧道,泉水莫名奇妙的地消失了,水田變成旱地,現在只能種玉米了。不管種啥,在農村都不怎麼賺錢,村裡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兩個兒子也常年在外打工做生意。


儘管種玉米不怎麼賺錢,但兩位老人都對耕地十分愛惜,不能叫荒蕪了,馮大爺給大兒媳婦種地打個下手,老伴則全權給老二家種著5畝地,農忙時他們兩人互相照應下。

小編出身農村,深知農村老人一輩為子女,“打短工,熬長工”,不會有一點怨言,也認為分家時把自己的養老送終的事情,分給老大、老二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如果兒子多,分不均勻的話,就會這個月在老大家吃住,下個月在老二家,再下個月在老三家,這樣輪流反覆,往往一個月就“搬一次家”,有一種“處處是家,又不是家”的感覺。

可是,馮大爺和老伴相距這麼近,還過著“兩地分居”的生活,小編還是不能夠理解。“少年夫妻,老來伴”,畢竟晚上睡不著時,都不能嘮嗑,多少都會有遺憾。不過這是家務事,也不便於問清楚,只是感覺這是農村贍養老人的一種不“近乎人之常情”的陋習,大家說是不是啊,歡迎給個意見。【看百姓故事,關注黃泥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