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1920年代繁華大廣州,水上人家被稱為蛋族,配槍炮的民船是為防匪


與生活在陸地上的人們不同,圖中的場景,人們不在陸地上生活,而以舟船為屋,浮居在江海之上,隋唐時被稱為蛋人,宋元時被稱為疍族,家家戶戶的船屋連成排,形成水上街市,前方几位女子撐著擺渡小船,往來交通,和陸地上街鎮一樣,大戶人家的多層船屋在普通船家旁,高大氣派。

飲食店家,此船屋提供餐飲服務,與陸地商家並無二異。

一艘小舟,小販搖櫓,行在水上街市,舟中碗碟菜餚,應是流動的小吃店,邊劃邊高聲叫賣著,招徠顧客。

橋洞下的水面,停靠著一戶蛋民人家,一個小孩正在船頭觀望。右側是一流動小販坐在船上歇息。

位於沙面島的英法租界,碼頭旁停靠著大輪船,珠江上的大小船舶,穿梭不息,一幅繁華熱鬧景象,畫面左側的鐘樓處就是粵海關,康熙二十三年開放海禁,次年在廣州設立粵海關,圖中建築為1914年修建。

海珠公園的珠江兩岸風光。珠江原有一處長百米寬50米的礁石,稱為海珠石,唐時建有‘慈度寺‘,南宋時廣東歷史上第一位探花李昴英便住在寺旁,後人建有李忠簡祠和探花臺,民國時期建成海珠公園。畫面中的江邊高樓林立,街道寬闊,黃包車川流不息,江邊水面蛋族人家密集而居

高處觀廣州城景,片中為太平路,是當時的廣州市中心,如今為人民路。左下方的高層建築是“慶男茶樓”,創辦人為廣州瑤頭人趙儉生,茶樓今日的位置在西堤二馬路。

街頭水果店。擺滿了南方的水果,依稀可見香蕉等,片中顧客正在挑選,還有正在清數鈔票的人,不知是店主還是買者。

遠處的高樓是典當行,低矮的民居建在周圍,中間一家門戶洞開,在磚牆門壁上寫有“花開富貴”四個繁體字,門前正是綠樹成蔭。

水上人家居所,船倉就是房間,有神龕,也有茶桌,內部雕樑畫棟,幾位女子正坐在船上,家家船屋緊靠一起,還有電線相連佈設電燈照明。

花舫一條街,當時的水上花柳街巷,各家都以某某舫命名

珠江上的渡船,船身裝飾精美,繪有花卉已經其它圖案,‘三江’二字可能是船名。

珠江上的武裝民船。因水路航運繁忙,有土匪侵擾來往船隻,配備有槍炮的民船起到護航的作用。

水上人家的居所,除了基座是船體,房屋構造與地面大致相仿,電線從陸地引入,成為水上的浮動民居。

蛋族百姓在陸上行走,畫面中的小孩揹著一塊木頭,猶如鼓一般,蛋族小孩在水上生活,那塊木頭稱為浮木,起到溺水時的救生保護作用,浮木上還繫有一鈴鐺,萬一遇險可以鳴鈴示警。

進入盛夏時分,沿街店鋪紛紛懸掛遮陽簾,家家搭建腳手架,將捲簾鋪設後,起到降溫作用。簾上還有店招名稱,第一家寫的是:“廣亨糖面”。

鄉間挑著擔子的韶州苗族女子。【注:此張未註明拍攝地,不能確定是否為廣州地區】

江岸街道,高樓鱗次櫛比,黃包車川流不息,迎面的店鋪是:“西醫許靜波”,稍遠的“東亞大酒店”是澳洲華僑馬應彪與1919年修建,是達官貴人、富商巨賈經常出入的豪華酒店。

廣州百姓的居所,因酷暑難耐,家家屋頂都建有不同形式的通風構造,具備採光和通風的功用。

珠江沿岸一些富裕村落為防止匪患,在高處修建炮臺,護衛一方平安,懸掛的燈籠前兩字為“番禺”

水上人家的孩子們在船上玩耍,人人都揹著浮木。狹窄的空間中,過著屬於他們的水上童年。

雨後的景緻,空氣清新,光影迷人,岸邊是沙面英法租界,江中船屋相連,一位婦女划槳前行,船上裝滿了蔬菜。

廣州西堤的街市晨景,遠處的高樓就是大新大廈,在朝陽照耀下,氣勢恢弘,此樓由著名僑商大新公司創始人蔡昌於1922年建成,成為當時的中國最高樓,也是那時華南最知名的百貨商場,如今是南方大廈。

從樓上俯拍的街景,一輛輛東洋車載著男男女女,車伕們奮力的拉跑著,一隊士兵正扛槍走過。

太平路街景,烈日炎炎下,行人穿行其間,兩旁高樓搭建了很多欄杆,待到酷暑之時,上面將覆掛遮陽物料,以作避暑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