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我"芯"澎湃——小米的造芯之旅

在手機處理器領域小米也投入巨大,為什麼沒有達到華為的高度?這一期我們來分析一下雷總的澎湃之“芯”。


“我心澎湃”——小米澎湃S1芯片

芯片一直是科技企業最注重的核心零部件,能夠自主研發芯片意味著在自身不再被芯片廠商扼住要害,對於企業自主創新發展有重要的意義。自從華為的麒麟芯片性能達到世界手機處理器排行榜第一梯隊之後,華為的發展勢頭便一發不可收拾,如今大有佔據中國一半手機市場的勢頭

所有的道理小米自然懂,所以小米在2014年年底成為國內手機市場第一之時,便成為全資子公司——松果電子,專注於手機處理器的研發設計。蟄伏兩年之久,小米於2017年2月28日,正式發佈澎湃S1芯片!

我

澎湃s1

澎湃S1發佈之初,海內外米粉沸騰了,大家一致認為“小米也掌握了核心科技”、“終於不用受制於高通了”,喜悅的心情充斥著各大論壇。

但是迴歸理性,作為一款芯片,澎湃S1的效果如何?

市場是用腳投票的,唯一搭載澎湃芯片的小米5C最後銷量慘淡,落寞退場。對比一下2016年2月發佈的高通中端芯片——驍龍625(拿835、821來對比有點欺負小米的感覺)

我

澎湃s1和驍龍625對比

對比一年前發佈的驍龍625,松果澎湃的製程和基帶都遠遠不及,即使兩者跑分接近,但是28nm製程使得澎湃S1功耗過大,並且由於基帶關係,只支持移動4G。

對於看重手機處理器性能的小米用戶,十分認同“不服跑個分試試”的理念,對於一款連一年前高通的中端處理器都不如的澎湃S1,會有多少人買單呢?除非你僅僅為了信仰

我

雷總名言


小米“澎湃之芯”的困境

  • 高昂的研發成本、高技術壁壘是許多科技企業不選擇研發芯片的主要原因!

我們假設現在小米要自主研發芯片,對於中低端芯片而言,小米即使研發成功也並沒有多大的效果,回本都是一個大問題。按目前的市場狀況,旗艦芯片至少要採用7nm製程才會有消費者買單。我們參考華為研發麒麟980的成本,在華為積累了960、970大量研發經驗的基礎上,研發費用仍然超過了30億人民幣!7nm的流片費用一次就要幾千萬元,這是小米所不能承擔的!(小米2018年調整後淨利潤僅為85.5億元)

我

小米年報——2018年調整後淨利潤僅為85.5億元

  • 上市——封鎖了小米的芯片自研之路

小米上市以來,更為注重的是股東的利益,如果投入大量資金用於芯片研發,在年報上顯示盈利可能都是奢求!


重組後的小米芯片部門——能否重獲新生?

小米深知上市公司需要美化財報,但是芯片的自主研發真的能放棄嗎?

今年4月,小米旗下的全資子公司松果電子團隊進行重組,部分團隊分拆組建新公司南京大魚科技,小米持有南京大魚半導體25%股權,團隊集體持股75%。大魚半導體將獨立在資本市場融資!

前些天大魚半導體完成了A輪融資,但是具體效果如何,仍需要時間檢驗。但是芯片設計並非一朝一夕能夠成功,沒有雄厚的資金基礎和足夠的技術積累,國產廠商想要自主研發旗艦芯片,無異於登天。對於小米,我還是很希望小米能夠成功研發出旗艦芯片,雖然可能性很小、很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